浮生漫记(续0261——0280)
(2015·8·7——2016·12·31)
张 鹏

261、听《二泉映月》。 听阿炳的《二泉映月》,窗外虽暖风习习,春花烂漫,我却感受到了深秋彻骨的悲凉,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疼痛弥漫在书房中。夜吟应觉月光寒,大白天,我却不寒而栗。
262、人心是十分精准的仪器 。一个人如果在每一个具体的生存境遇中都遭到不明不白的排挤,承受不尴不尬的憋屈,一般而言,自身总是有原因的。或个性极强,或刚愎自负,或斤斤计较,或太过出类拔萃。貌似无缘无故的遭际,总缘于难说难道的因由。人心,是十分精准的仪器,一般不会有误差。
263、意义。终极、宏观来看,人生仅仅是星球、宇宙间的一粒尘埃,我认同人是无用的激情这种表述。但,这却不妨碍每个具体而微的个人在微观之处自寻意义。于是,每个清晨,我穿过无意义的短暂发呆,开始制造细枝末节的小意义:刷牙,如厕、乘车、讲课、开会、领薪、投稿、买菜、交谈、宴请、休憩、微信、散步。每制造一个意义,虚无感被冲抵一次。
264、饭局。饭局之中,除了美食佳酿,往往还隐藏着各种机缘和信息。细心观察,你会发觉,饭局上牵线搭桥、机缘巧合的事多如牛毛。成功者,往往饭局多,出手大方,逢场作戏,左右逢缘,抢占先机。
265、大气与小气。有钱有势之人,大可大大方方地节约与小气。相反,升斗小民却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打肿脸充胖子冒充大方。人间之事,吊诡如斯。
266、 云在青天水在瓶,此乃禅机所在。万物各得其所,随物赋形,随遇而安,洞悉人性与境遇的秘密,荣辱不惊,物我两忘,平和冲淡,方为高士。
267、土著与精英。城市土著居民中的平庸者,依赖一套祖传的房子和户口,即能在城市有吃有喝。外来的精英,多数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却捉襟见肘。这二者之间,既相互羡慕嫉妒,又相互蔑视不屑。这样的人群,天天在我眼前晃荡。
268、 曲高和寡。一位用了三年微信的朋友告诉我,他加入的微信群,几乎无一例外,都被一批无聊、无知、无趣的闲人控制,俗气弥漫,最后愤而退出的多是有思想、有见识、有真情趣的智雅之士。可见,逆向淘汰之律,在微信群中仍是铁律。
269、 令人智力退化的微信群。近半年,我先后加入继而退出了二十多个微信群,我一次次被群内的推销、广告、谣言、弱智、道德绑架所骚扰、震撼和愤怒,最后坚决退出。如今,尚有八、九个群处于尚可接受的状态。群,成了装憨卖傻、插科打诨的集散地,包括一些以文学、作家作为招牌的群,也难幸免。为了防止变俗变笨变坏,我坚决退出。
270、 绿皮火车。读书时代,钱少而时间多,我常常购买廉价的绿皮火车票,有一次,从上海去北京,我竟坐了26个小时的火车,每站必停的绿皮车,我亦每站必下车小驻,然后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去过这个县那个市,其实呢?仅在这个县市的火车站月台上小驻过几分钟而已。
271、滋养和呵护自己。 上海冬季,又冷又潮又没暖气,是我读博期间最难熬的,学生宿舍很难熬。我常去麦当劳、肯德基蹭暖读书、笔记,回宿舍后边在电脑上落实成文章边煲汤。银耳、红枣、百合、桂圆、雪梨,文火慢炖,深夜以此暖身,至今读那时的文稿,依稀闻到那个小电磁炉汨汩沸腾的热汤的香甜与滋润。我的一个人生体会,环境越不如意,越要学会滋养和呵护自己。
272、游手好闲。 喜欢游手好闲,没有具体事情纠缠的时光,如古诗文中的妙句。看闲书,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闲逛于郊外,偷得浮生半日闲。天马行空,如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等待佳友,闲敲棋子落灯花。登山长啸,人闲花落,夜静山空。只要心灵飘逸不俗,大可闲雅如斯。
273、断裂。一天,我在公交车站台等某路车,风沙漫天,空气干冷,大约二十五分钟,才等到一辆,且车上拥挤不堪。上车后,本以为司机会表达歉意,结果,司机气急败坏地说,前边堵车了,我比你们乘客还焦急。差点迟到,向同事诉说,皆曰:你为什么不买车?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既无理解也无同情,你受了天大的委屈也别向他人倾诉,非但无法获得同情,收获的仅是鄙夷和反唇相讥。这是孙立平教授所谓断裂的时代。
274、干渴枯燥的季节。泰安乃至齐鲁大地的春季,干旱少雨,空气中粉尘、沙土、杨花、柳絮飘荡,那些干坼的大地上,花、草、树们依然绽放吐绿,行走于如此干渴枯燥的季节,我甚至怀疑自身的灵感、文思、温润、诗心也被风干殆尽。我喜欢雨水,每逢降雨,都觉得老天爷在给我发福利。期待一场春雨,滋润我干涸枯竭的灵魂。
275、等待之苦。每次回家晚些,我都专门打电话,郑重叮嘱不要等我,大家先吃饭。被人等的压力和不快,于我而言,甚至要比等别人还强烈。
276、异人。无论多么平庸乏味的群体,仍会有优异超拔的个人,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自由之灵魂,人性之丰富,求真求知求美的卓越个体,永远分布于世界的角角落落,如同大地上的花朵和天宇中的星辰。
277、青青子衿。人到中年,获取了些许蝇头名利,如同渐渐隆起的便便大腹。但我永远珍视那个穷到买不起一本《读者》,骑自行车周旋于书店、书摊、书亭的青青子衿的文学少年的时光。我从情感上不喜欢四十岁上下的状态,尽管当下的自己正处于这个年龄段,以前如此,于今尤甚。
278、一卷在手。读书于我,在当下,已成为一种需要,与饮茶、散步一样。我在通勤车、会场、银行、超市的任何时空皆可一卷在手,忘却周遭的尘嚣。我不太喜欢有人看见我读什么书就与论文、课题、科研项目硬扯。读,仅是一种乐在其中的精神漫游。
279、远来的和尚与身边的和尚。各大学、中学在邀请演讲者、报告者来自家讲演时,往往喜欢从远方选人,实际上呢?本单位内部、本城市近在眼前的地方的牛人,未必有机会被邀请,这是人们的一个美丽误解,甚至是一种心灵痼疾:老是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简单事实,那就是,天天与你相处、在你眼前晃来晃去的人,有可能就极其卓异。
280、所向披靡。想办法让自己获得能量,并且更要想办法让更有能量的人认可、欣赏、重用你的能量,你就能所向披靡。
张鹏,泰山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博士、山东省作协会员。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