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漫记(续0181——0200)
(2015·8·7——2016·12·31)
张 鹏
181、 每次去理发,对我而言都是一种折磨。理发店内令人窒息的洗头膏味、焗油味、烫发味扑面而来,理发过程中头发断茬的刺痒,等待理发过程的漫长以及理发者和被理发者之间乏味、无聊、市侩气息的对话,无一不让我厌烦之极。还好,今天居然只等了一刻钟,我站在理发店外,北望晴空、远山,心情开阔。
182、 岁月无情消逝,风烟俱净。我收获了什么?文字,一行行的文字,带着呼吸、心跳和体温的文字。我不集邮,不买古董,不买理财产品,不炒股,唯独收集自己的文字,如吝啬的葛朗台对待金币一般。
183、 家具物语。在光彩大市场买家具,我突然发现,柔和的灯光,一尘不染的地面,油画的艺术韵味,推销员少女少妇的微笑和伶牙俐齿,以及摆在家具上的水果、花瓶,这些都被家具的价钱涵容了。一旦这些家具被装上丑陋的大卡车,被几个粗鲁莽撞的装卸工抬起抬落,家具脱离了其文化语境,马上变得庸常而丑劣。家具店是虚拟的生活景观,温馨柔情,一尘不染。这里没有剁饺子馅儿的声音,没有黑色的垃圾袋子,没有反复修改填表内容时的气急败坏,没有上门收水电费的务业管理员,没有下水管道堵塞后的污水漫溢,没有剩菜汁和拖布池,所以,这种环境下极易幻想生活的纯美、精致和诗意。我正在灯光柔和、气氛温润的家具店感受诗意时,楼下传来一位中年妇女叫卖肉包子的声音:"白菜猪肉、胡萝卜素馅、韭菜精肉大包子啦,一块五一个!!”如同当头棒喝,我一下子又回到人间烟火,虚拟的世界立马土崩瓦解。一笑!
184、 如何应对寂寞感?饿了,渴了,可以奔向食物和茶水。不饿不渴而内心空虚时,如何直面这种无聊?我有几种选择:1,阅读日记,让生命之昔次第闪现。2,写作。让文字反击虚无,留下内心的刻痕。3,散步,去郊外、山边、水边闲走,让我的足迹和身形抚摸寂寥的大地。4,吃零食。5,看名人讲演视频。6,读。阅读一切文字和图片。
185、 过了春节,对外宣称自己年龄的时候,只好说,42岁了。不惑之年已过,但心中的惶惑非但未减少,反而日增。我常常痛感时光的如箭入海和空间的虚无荒寂。在来去如飞的舟车劳顿和吃喝玩乐的纵情狂笑中,未泯的童心依然坚执,但隆起的肚腹却无法掩饰。一个个平淡如水的日子,在我写下的一段段文字中推波助澜,青春的远志一天天沦为笑柄,就这样,壶中茶水浓,笔下文句涌。一天天,聊以自慰。
186、 年前年后,前思后想。还有几天就过年了,我特别思念中小学时与三叔、四姑、奶奶一起迎新年的日子。那时,父母在县城工作,要到腊月二十七左右才回村忙年。在外上大学的三叔,我还没期末考试他就回了家,四姑在念高中,我正是十多岁,每天跟随三叔走亲访友,购物吃喝。在奶奶面前,我是最得宠,无所畏惧。我们那时没什么取暖设备,我成天想着放爆竹,缠着三叔问这问那,开心之极。寒假作业,大多应付一下。因为周围人们的普遍贫寒,我在少年时代的春节的乐趣,与物质享受无关,更多的是纵情玩闹。我用爆竹对各种器物进行过定向爆破,而今思及,十分后怕。尤其把爆竹放入墨水瓶,爆炸的威力可怕,每一片碎玻璃,都是致命的飞刀。童年是粗野放肆的,不管不顾的。那种野趣,客观上也锻炼了生存、应变、避险、机敏的能力。少年时代,我们几个顽劣少年在冬季常常在村东北方向的石塘坑(采石后的大坑)里玩火并焐地瓜吃。我们从农田中捡拾秸杆,点火,余烬中扔进地瓜,然后以土覆盖之,半小时过后,地瓜焐熟,大吃。
187、 气场。气场是对人散发的隐形能量的描述,气场是人格魅力、精神气质、人文韵致的综合辐射力。当代人文学者中,我最欣赏钱理群教授的气场。我一直认为,钱先生讲演的卓异要远胜文字的耐读,他的即兴发挥和饱满激情,让我一次次在欣赏其讲演的视频时心驰神往。
188、 萨特说,我生命的意义就是写作。今天上午从李银河的文中读到这句话,大感共鸣。不为发表,不为稿酬,仅仅是为写而写,为每一个时刻的冲动和灵感而写,为立春次日的天气晴暖而写,为油炸藕合的金黄酥香而写,为白酒的醇香辛辣而写,为热腾腾的水饺而写,为漫长的午休和远足而写,为二十四节气的精准而写,为忙碌热闹的春节和人生而写。
189、 少年时代,我也当过一次上海姑娘。跟母亲去一亲戚家走动,因为那家亲戚的家里过于脏乱,我坚决拒绝在其家吃饭,饿着肚子跑回自己家。那时,我本人也是个乡村少年,即便如此,我还是有忍耐的底线。
190、 读过我的所有内心独白仍能与我相伴而行、不离不弃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我厌恶遮掩和躲闪,喜欢直来直去的倾诉,喜欢脱口而出的随意和率真,若要因此开罪了谁,那是越早越快越好,迟早要得罪一个人,我愿意尽早得罪之。
191、 土地微润,麦苗返青,杨树上的灰喜鹊的窝,乡民的天井,万物的景象向车后飞舞,那些青春时代静观默察了千万次而今依然故我的人和事,又将被我在异乡记忆、回眸和反刍了。故乡变化不大,变化巨大的是我。
192、 真话。一般,人们都渴望听到真话。但事实上,真话的刚性、硬度和粗粝却不是人人有度量去承受的,因此,更多的时候,假话、废话和套话萦绕耳旁,我们舒服之至,被催眠和麻痹。
193、 春节期间的直面乡村的返乡笔记,是一次生动活泼、直观明白的当代中国国情教育。每个人都无可逃遁,城与乡的渗透、交叉与互文,本质上就是每个人生活的昨与今、内与外、近与远的激烈交锋。这是今年春节的重要思想收获。
194、 城乡之间,厕所与洗浴方面的天壤之别,远远大于餐饮和住宿。那些露天的臭气熏蒸的旱厕,一秒钟之内,杀灭你对田园牧歌的激情和梦想。
195、 我基本认同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写作的冲动,与写作的能力基本上是一回事。所以,每当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过,思想凝固成文字的琥珀时,我是幸福、快乐而自得的。享受并与朋友分享这份快乐,让我眩晕而温暖,忘记了今夕何夕,遗世独立于思考的海岸,听鸥鹭呢喃,看云起云飞,观潮起潮落,抚剑四顾,掷地有声!
196、 趁着能想、能写、愿想、愿写、喜想、喜写,我要多想、多写。总有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麻木、慵懒、绝望到对眼前的世界闭口无言,不置一词。目前的每句话,包括标点符号,都是青春、思想、欲望的证词,呵护它们,保存它们。
197、 打折扣的幸福感。同学聚会中,论及城乡差异和小资、中产的幸福感。我的基本认识是:每一位已在城市发展和定居的乡村游子,其幸福的成色和纯度,与自己多大程度上能把自己的亲友(血亲挚友)从凋敝的乡村拯救出来息息相关。只要有一位近亲还在乡村受罪,你在城里喝咖啡时的美感和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这样说,虽残酷,但却接近事实真相。
198、 思想界、学术界如能以回乡笔记、沪女逃离为切入点,深入反思近些年日渐明显的城乡矛盾,对于深化改革、精准扶贫都将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正月十五一过,城市依旧喧嚣奢华,乡村仍然凋敝破败,二者风牛马,平行展开。空留几十篇回乡漫记在纸页和微信上呻吟低语,热度渐渐消失,随着几天之后又一舆论热点的狂欢,永远被风干。
199、 深刻与平和。思想深邃而富有见地,是否会让人必然变得犀利尖刻,进而失去同情、谦逊与平和??
200、 乡村游、农家乐的粉饰性、欺骗性和虚假性。而今,乡村游、农家乐大行其道,其实质乃是把城市的好吃好喝(当然,食材取自本土)复制到了青山绿水间。叶公好龙的城市人,呼吸着山间清风,享用着美食,与真正的民间疾苦相去万里。而今,每次用筷子戳破塑料包装的一次性碗盘时,我眼前都会浮现出江西农村的不锈钢碗盆、油腻而黑乎乎的开裂的木桌、七长八短的十几年没换过的筷子,暗淡昏黄的灯光。这才是真农家!
张鹏,泰山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博士、山东省作协会员。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