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漫记(4001—4050)
张 鹏

4001.昨天登上了济南西南近郊炒米店志摩罹难的北大山,震惊的是,山海拔225米。好奇,那时,飞机飞行在如此低空是常态吗?
4002.昨天午后三时左右,在北大山参加纪念徐志摩罹难90周年纪念活动后,跟随魏建教授同车赴山东师大参加学术活动。车上,深受教益,魏建教授详细讲述了王赓的传奇生平,而且展示了王赓在埃及开罗的墓地墓碑照片。魏建教授经多见广,学养丰赡,诲人不倦,令人钦佩。
4003.换个角度看,徐志摩仍是奇迹。其父豪富,在晚清,却仅生独子志摩,可谓罕见。徐志摩天资聪颖,天纵之才,也离不开其父财富的滋润,父辈的金银,是徐志摩的巨大靠山。志摩抛弃发妻娶了陆小曼之后,其父愤怒,基本断供其财,三十岁之后,徐志摩才品尝到赚钱的艰辛。诗歌再美,却也极难直接转化成巨财,大学任教兼为朋友充当房产买卖的中间人,是徐志摩主要的财路。
4004.说实话,昨天中午在徐志摩遇难的北大山有些失落感,我去之前,期待寻找到飞机与山岩冲撞的具体位置。对一个喜欢凡事寻根究底的人而言,甚至希望有些飞机冲撞燃烧的遗迹(理性地想一想,九十年了,不太可能)。只好登上山巅,捡回两块小石头,至少,这石头距离真正的出事地点不会太远。今后讲课,为了拉近与志摩的距离,我把这两块石头携入教室,让每位学生抚摸。
4005.黄昏后,泰安开始潇潇夜雨,雨珠敲击尚在枝头的法桐黄叶,天籁之音。雨中去办公室填表数份,校园中撑伞漫步。青少年时代故乡的春季及夏初干旱缺水,导致我至今依然视雨天为节日。雨者,天地交泰,滋养黎元,润泽大地,普惠苍生。夜雨中,连梦想也是滋润的。无边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让雨声抚慰您,心平气和,适意温馨。
4006.出行方式以及交通工具的选择,颇见一个人的个性。民国文人中,徐志摩似乎对飞机情有独钟,经常于天空中飞来飞去,没有愧对其笔名云中鹤。鲁迅似乎没有乘过飞机,至少日记中没记录。徐志摩34岁的早逝,确实遗憾,但他的博学、深情、广交、见广,行远,不仅同时代的人罕见,而且,哪怕在今天的中国,仍是万里挑一的人物。要知道,至今还有十亿中国人没坐过飞机。
4007.每天,在与世界的冲突、征服、退让、妥协、纠葛中穿行,你常常惊讶于世人出乎你的意料,你常常觉得你判断世人和掌控局面的能力弱不禁风。在你与世界的关系中,你总是多情,多情到缠绵悱恻。天冷了,穿上羽绒服,你的头转动时,连羽绒服的帽子都代表世界抗拒你的转动。
4008.切记,任何时候,工作、业务、学养才是你的立身之本。无论承受多大压力,遭受多少磨难,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实力、教学技能和写作水平,才是正道。这种信仰,必须坚定,否则,极易庸碌混世。
4009.文学以强悍和凌厉的姿态揳入历史的腹地。今天凡是有过几年读书经历的,无人不晓《再别康桥》。徐志摩之父的巨额财富,张幼仪的贤惠,王赓的良善,基本难以被历史记住。再过千百年,“我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依然亿万人吟诵。因此,人们甚至原谅了志摩人品的瑕疵。文学,软弱而强势,有时,甚至蛮不讲理。
4010.不用坐班,是高校教师的隐性福利,授课之余,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家、图书馆、学术会议、文化考察、旅行、阅读、填表、备课、兼职,这些时空,与工作交叉渗透,毕竟不需三五个或七八个同事聚集在一间办公室,客观上减少了不少摩擦、口角、流言蜚语与是非纷争。1995至2000年,我有过不算太短的中学英语教师生涯,深受坐班之困之扰之苦,尤其人多的办公室,一天到晚喧哗扰攘,个人思考和读写基本难以维持。那时,我一天的黄金时光,出现在学生晚自习下课之后的大教室里,能孤身一人读读写写,喝杯茶,自得其乐。
4011.无论京沪高等学府的办公楼,还是尖端科研机构的实验室;无论县城的菜市场,还是贫困山区的小村庄;只要有人工作栖居生息的任何空间,人际关系的纠葛掣肘,阴谋算计的日常化,必然弥漫于每一寸空气中。什么是世界永恒的主题?人与人无休止的纷争角斗。
4012.珍惜并感激每位友人的每次点赞,点赞虽不是发奖金,也不需点赞者本人花费一分一毫的金钱,却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一种道义和精神的援助。要清楚,确实有人读你一千则随笔,也不会点赞哪怕半次。因此,点赞你的人,要格外珍惜。
4013.才华并非必然导致财富和幸福,在具体的小环境中,才华往往败给无才的宵小。这不是才华的原罪,而是环境的原罪。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最好拥有和环境水乳交融的才华,过犹不及。
4014.坐在车上,面对一幢幢高楼大厦,我常追问,这些楼从竣工到倒塌或拆除,其间可曾居住过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可曾在此孕育过哪怕一句才情洋溢的文字?
4015.文学是世俗生活中被轻蔑和冷慢的赘疣。说穿了,世俗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势的权钱,文学的吟风弄月和咬文嚼字,丝毫无助于获得权与钱。更要命的是,文学骨子里的愤世嫉俗,使其同时让世俗的庸庸碌碌和权钱的横行霸道视为异己。于是,真正的文学,总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现实中呢?文学是自卑的,在吹拉弹唱的优伶中茕茕孑立。
4016.让我痛感惊异的是,在给一伙子所谓的文学爱好者搞讲演时,我强调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把字词写准确,必须与错别字不共戴天,他们竟然显露出不屑。蔑视常识,是不少人的通病。一篇千字文,却有十几二十几处错别字,这样的文学爱好者,司空见惯。老老实实地先把三千余常用字掌握熟练,应该是一切文学爱好者的入门功夫。
4017.向自己的子女讲述社会的潜规则,是一个痛苦而尴尬的过程,但又不能不讲述。一天天,在潜规则的支配和控制下生活,宛如鱼与水的关系,潜规则未曾离开过我们。对之谙熟,才能如鱼得水;蔑视它,则与成功富贵无缘。父母对子女,无法不详谈之,躲不开。
4018.任何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想当然地成为幸福的拐点。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时代,我一直沉醉于对2000年的美好期待中。但,这一年并无奇迹。2000年之后,又过去了21年,也无奇迹。倒是这期间,人类目睹了非典,目睹了新冠肺炎疫情。盼无可盼,好好珍惜当下,当下才是黄金时光。
4019.在一个渴望交流,渴望阅读他人最新思想动态的人看来,直抒胸臆的文字弥足珍贵。可是,我常常读不到这样的带着呼吸的蒸汽的文字。于是,我决心自己写。我的随笔,产生于阅读和交流的饥渴状态。
4020.我常常在别人邀约绍介下冒冒失失进入一个个冠以散文、文学、文化的微信群,之后立即分享几则自己的散文或随笔,往往,半天时间宛如进入戈壁滩,甚至不如戈壁滩,戈壁滩还有风声或阳光。一旦置身于一言不回冷冷清清的微信群,我毫不迟疑,立即退出。我恐惧这种可怕的沉寂会传染我,削弱了我的热情和激越。所以,入群之后,半天即退,已属常态。只是,我退之后,我的几则小文却仍在群里形影相吊,令我不胜凄神寒骨,几欲将其一同撤退。人间何以如此凉薄,让人不寒而栗也。
4021.叶公好龙。家长和老师们都常鼓励孩子们读书写作,出发点无非中高考多获得些分数,与审美、正义、永恒和真理关系不大。相反,家长和老师要真正面对一个痴迷于读写追求永恒的孩子,他们却一个个如同目睹了暴风雨中的真龙的叶公一般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4022.真实而善良,既是一种人性本质,也是一种局限。具体到个人,有人其实也想横行霸道,也想穷凶极恶,可是,说实话,还真做不到。坏,换个角度讲,也是一种并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不是你一拍脑袋想坏立即就坏那么简单。
4023.作为一个视写作为生命的人,最高的梦想,是可以足不出户,在书房里奋笔疾书即能养活自己。希望有那么一天,不用填表,只是自由自在写作,即能衣食丰足,快乐逍遥。
4024.即使有一天,写出的文稿每字可值十元、百元、千元,但依然坚信,写作的快乐来源于文思泉涌时笔走龙蛇的畅快。享受写作过程,是每个作家的终极快感。
4025.珍视自己投向世界的目光和视角,用自己的性情和思想去驾驭文字,建构一个独特的文字世界。别害怕独特,独特是文学的灵魂。
4026.学生问我究竟希望读到什么境界的文字,我回答,希望天天阅读飘逸灵动、潇洒自如、才情奔放、思想深邃、视野开阔的文章。
4027.文学爱好者的寥寥无几常让我伤感,假如一个小区,一个学校,一个政府部门,一个企业,一个村能有一个痴迷于文学的人,总人数将非常可观。可怕的是,一个县,一个区,乃至一个地级市,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也屈指可数。
4028.假如上帝每天把全世界、全中国的人进行一次幸福感、成就感、获得感综合量化排名并于午夜公布,或许每个人更能心平气和。许多人看不到自己的优越,天天只与强势者攀比,失去了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因此无端焦虑。4029.有太多人,文章写不好,不是才气不足,而是胆识匮乏。这也不敢写,那也不敢写,自己天天对自己进行精神阉割,天大的才气也耗散到鸡毛蒜皮的琐屑中了。
4030.熟悉的小环境下,其实人人都在压抑和收敛自己的个性,无法实现灵魂的激扬。人,需要不断走向远方,让陌生化的风景激发灵感,让陌生化的人群成为施展自由的背景。
4031.不明原因的失败不可怕,不明原因地丧失名利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明原因的成功者却要硬生生用情商低羞辱你。你被潜规则折磨完,再被栽赃陷害为“低情商″,让你背上低情商的重负,进而反反复复自我折磨。
4032.幼年时,大约在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交汇的几年之间,隆冬时节,我晚上嫌被窝凉不愿上床睡觉,早晨嫌棉袄棉裤凉不愿穿衣时,母亲常常在床前点燃麦秸或地瓜秧给我烤一烤,一两分钟的火焰,让衣被暖热。母亲说,拆洗衣被时,常嗅到烟熏火燎的气息。而今,冬季早用上温暖干净的取暖设备。而遥远的岁月中的母爱和腾腾的床前火光,却让我永难忘怀。
4033.有才气的人,常常会误以为,世人都会因其显而易见的才气而迁就和原谅他的日常行为的瑕疵乃至把其瑕疵也视为侍才傲物的个性。实际上呢?有才气的人的为人处世之不足,更易成为一般人的口实,被反反复复喋喋不休地非议。
4034.相当一部分具备了阅读理解能力的人,却终生几乎自绝于文学、思想、审美、沉思,更不给世界留下哪怕一行属于自我的文字。我不清楚,天天写作的人,与永不写作的人相比,他们的生命究竟隔了多少?隔了什么?如何沟通?
4035.1985年夏天,我开学即上五年级了。当时学校里发了一本《泗水枪声》,大概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年而由党史办、县政协编写的。我闲读了几遍,记住了不少民国时期的泗水名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个伪县长李香亭,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村头几个七八十岁的老农闲谈道听途说的历史,我也是热心听众。突然一天,他们谈到了李香亭,我忍不住接过话茬谈了我从书中读到的李香亭的轶事趣闻。几个老农惊讶不已,仿佛我知道了天大的不该知道的东西。三两天后,村里的男女老少见面后都夸我懂很多历史轶事。那时,我挺好奇,一本书,人人可读,我读了,记住了,有何可夸?那年,我十一岁。时至今天,村民大惊小怪的神态依然记忆犹新。读了些书,多记住了些东西,如今来看,确实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收入、工作性质还是生活环境。
4036.泗水的一位挚友,今天给我电话,他的谈话极重要。兹记录如下,他说,一个成熟的写作者的文字风格,已经如同他独特的声音和语气,既无进步的必要,更无进步的空间。挚友见解独到,钦佩不已。
4037.我害怕水电暖的零件故障,并厌憎一切维修。在维修任何东西时,一种荒诞无味的感觉袭来,沉重地打击我。我愿永远生活于与维修无交集的世界中,闲散而优雅,愿一切我沾手的物品永远完好如新。
4038.有多少人,能基本按照自己的意志工作和生活呢?多数时间,万般无奈地扭曲自己,去干一些自己深恶痛疾的无聊之事,一天到晚,在身不由己中耗去精血和时光。生命的价值中,自由自在逍遥于自我世界,是一种绝美的风情,只是,罕有人可以拥抱。
4039.银行卡上只要有收入,不管数额大小,不管什么名目,不管是工资、稿费、劳务费、报销的差旅费,都如涓涓细流,滋润干渴的心田。说到底,钱,才是一切幸福的逻辑起点和坚强后盾。
4040.感恩每一位转发和分享你的文字的亲朋师友,是他们把你的文字扩展辐射开来,进入更多读者的视野,受到更多世人的关心和阅读。没有什么比转发更能表达对一位写作者更大的尊重和提携。本质上,写作者希望自己的文字穿越万水千山,尽可能拥有更多共鸣与回响。
4041.今日早晨,霜重,宛如微雪一层。午后开始,泰安天色阴郁,雾气弥天,五百米之外的山峦,若隐若现。北方冬季的阴沉,让人心情压抑。估计今夜明天或有雨雪,毕竟数九天气了,肃杀严寒理应如约而至。
4042.若干年前,考研不在元旦前,而是在元旦与春节之间,距离春节大约半个月。2000年春节前,大概腊月十五前后,厚厚的白雪覆盖了曲阜,我与张荣刚、蒋廷峰两位同事一起,在曲阜师大东门外的一家民宿旅店入住,每晚六元人民币。最终,考研改变了我的命运。今天看来,即使住六百元甚至六千元一夜的酒店也不过分。明天,2022考研拉开战幕,祝莘莘学子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4043.无论处于多么疲倦的填表之中,无论眼下还有多少需要实现的梦想,有一点,我不曾忘记,那就是,苍天未曾亏待和辜负过我的坚执和勤勉。无数个夜晚,从教学楼走回家属区的小路上,我仿佛听到上天的许诺,勤勉善良,不会吃亏。
4044.连天监考,阅卷,登录成绩,录课,填表,近日竟无文字产生,愧疚感强烈。2021年仅剩寥寥数日,心疼白花花流走的时光中,笔下空空荡荡,俗务纠缠,俗骨增生,俗气氤氲,俗不可耐。文学赋予我的美好,却被世俗生活横刀劫掠。
4045.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正读初中高中的六七年间,每逢元旦,除了互送贺年片之外,班里总要张罗一场新年联欢会,吃着水果糖,嗑着葵瓜子,在乡村洞房一样喜庆的教室里辞旧迎新。因为不会唱歌,我总是朗读一首朦胧诗。而今,多年不参加联欢会,也多年不诵诗了。唯愿昼夜轻松,不失眠,不焦虑,少填表,在无数新日子里,怀旧而感伤,喝杯茶,读读书,平静而充实。
4046.与菏泽的一位学友聊天,学友说,现在单位上人与人关系淡薄如纸,无是无非,一起工作了一辈子的人,竟然互相之间谁也很少去过谁家里哪怕一次。他进一步发挥,“不少同事,竟然第一次去其府上,乃是因为其本人病逝或其至亲病逝,前去吊唁”。这位友人直言快语,却深刻揭示了人与人关系中最真实的状态。
4047.发自内心坚信,我的文字,基本上对得起我生活过的分分秒秒以及在岁月中的耳闻目睹和所思所想。
4048.我用审美,答谢天地大美,力求在每一天静心凝视日月星辰,落叶流水,飞鸟云朵。内心丰盈着诗意,触目美不胜收。
4049.欣赏并陶醉于自己往日写下的文字很快乐,也有些小小的自恋和快慰。但我时常警告自己,眼下的创造,以及沉浸在创造的兴奋和激情中,乃是天下至快至乐之事。每个黎明,都要一再扪心自问,在崭新的一天,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4050.广袤的国土上,十四亿的芸芸众生,每天吃掉大量食品,也制造大量财富,填大量表格,扔掉大量垃圾。我只关心和好奇,究竟每天能产生多少文质兼美思想深刻情感充沛的文章?
张鹏,泰山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博士,山东作协会员。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