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琼台
王俊
升平逢盛世,
气象又更新。
福地千重景,
琼台万里春。
府城是一座文明古城,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古时是海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琼台福地”之美称。西汉元封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设立珠崖、儋耳二郡,府城辖署朱崖郡玳瑁县。府城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如今依然是一块文化昌盛、文物荟萃之地,至今仍保留着“七井八巷十三街”、琼台福地、琼台书院、唐代城墙、五公祠和重修的明昌塔等历史古迹。 “琼台福地”是古城的中心,古代“琼州八景”之一,远近闻名的古代文化胜地。

巫山一段云·元宵节登琼台福地
王俊
锣鼓喧深巷,
花灯缀长街。
同人轻步踩瑶阶。
怡然上琼台。
游览繁华胜地。
宿意沾沾福气。
参观文物识名才。
今日最舒怀。

渔歌子·游琼台福地
王俊
正月元宵喜庆来。
华灯流彩映遥街。
游福地,上琼台。
荣观胜境最开怀。
长亭怨慢·忆恢复元宵换香
王坚红
忆当日、神州除佞。百废期振,庶心憧憬。正气回归,整装重发。恰春令、换香相敬,民俗唤、元宵应。结彩府城欢,喜漫溢、街坊同庆。
玉镜。渐东升俯瞰,但见霓灯佳境。摩肩接踵,礼乐响、鼓擂狂劲。笑闹处、更有存情,特着意、擎香追影。感畅快舒心,琼液蟾宫诚请。


琼臺福地简介
从宋初开始琼臺就已成为海南地方的爱称了。相传海南岛地形是一只缩头神龟,宋太祖怕它伸出头来威胁王朝的统治,便将州城迁来神龟缩头处。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在琼臺设立琼管安抚司统管全岛行政,借以镇住龟头。缘此,时人便称此地为琼臺。明永乐元年(1403)海南卫指挥杨义在山顶立“抱珥山”石碑一块,还在山南不远处竖立“琼臺福地”石牌坊一座。明弘治初年(1488),抱珥山被挖掉,建奉祀关羽的武庙。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道张介祺顺民意修复琼臺福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琼山知县汪垕篆刻“琼臺”二字勒石立碑。
琼臺地原称抱珥山,为府城高峰之一,形家曾言,华夏西北大陆南下的扬刚紫气,越海潜通,首先集散于琼臺之下,故称福地。琼臺曾建有关帝庙,是海南最大的武庙。还建有文昌阁、圣母祠、拜亭、戏臺、石牌坊等成为远近闻名的古代文化胜地。公元1999年春,经省文体厅批准,市人民政府进行重建,实施了地下注桩、臺邦加固、重建琼臺福地牌坊。修复琼臺福地纪念馆(福地轩、琼臺阁),东庑、西庑,古井“福泉”增添扶栏,重修琼臺福地祀奠文化关帝殿。修建面积1300平方米,修建工程保存古建筑风格,仿古装修,座落整齐,结构对称,雕梁画栋,剪瓷雕龙,金碧辉煌,栩栩如生,雄伟壮观。
琼臺福地是琼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欣赏和研究琼山市综合性特点的文物景观。欢迎您在这块风水宝地留下您的足迹,留下您的记忆,留下您的芳名。

琼台福地赋
梁统兴(海南文史专家)
瞫都故境①,琼山新城。号称奇甸,地处南溟②。溯源流不夸海口,山得定安,水至沌澄③;论形势尤翊郡首,雄居津要,南北咽喉。
有数仞琼台,乃天外飞来神物;存列朝福地,实海上兀起蓬瀛。汉帝巡涯而获珠,唐宗开山乃得玉④。
堪與奇异,三界称其胜地;文物荟萃,四海赞之名区。海韵悠悠兮,椰风习习;巷露丰碑兮,里树绰禊。庙宇棋布释、道、儒,官衙分司藩、都、臬。
躬逢盛世,旧址新姿。适此良辰,万众欢腾。时惟公元千岁,序属农月三秋,小子何幸,得此登临。于是乎,整衣扬袖,上琼台去!
问丹墀以征前路,左右顾盼;仰苍穹以数飞檐,上下交错。螭尾钩天兮,龙脊掩日;莲磉结实兮,画梁凌虚。兰宫桂殿,金碧辉煌。腾蛟起凤,鬼斧神工。翼长廊以广金石,绕高垣以增幽趣。秦砖汉瓦,知封疆开化日久,越鼓黎钟,识畛域民俗天真。
扶梯上高楼,放眼环顾,笑洋房四守,挡不住风流!看廊头佳人,三三两两伴侣,七七八八情意。忆阁中君子,横经鸣鼓,集冠履以讲唐虞;深衣幅巾,会诗酒以敦礼义。莫怨流水浮云,物换星移。须知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葛、唐虽乘风归去⑤,名刹尚存仙游诗;丘、海鸿爪何处是⑥,青山着意留名迹。
伟乎妙哉,琼台福地。赵宋以降,人文蔚起;朱明而来,盛极一时。而今特矗高标,以助气势;广开财路,以通地利。因因相陈兮,生生不息。文宗武库兮,英才济济。五百名世兮,三千达士;江山有待兮,来者共励。
[注:①今海口琼山汉代是瞫都县。②太祖称海南岛为南溟奇甸。③定安县、屯昌县和澄迈县的一部分,元代前属琼山县。④珠,指珠崖郡,玉指琼州。⑤葛,葛长庚,南宋道教五世祖师,琼山人。唐,唐秩,明肃宗尊为仙师,琼山人。⑥丘,丘濬。海,海瑞。]
薛远/《游桐墩与璞墩》
璞墩西望见桐坡,幽径遥通不闭门。
琴古再逢虞岁月,璞存不说楚乾坤。
阳乌影倒山辉乱,老枫栖余露叶翻。
自有蒲前闲景象,五弦三献未须论。
薛远[明](1414~1495) 字继远。海南省琼山县人。祖籍安徽无为州(今安徽省无为县),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父薛能充军,海南落籍琼山。自幼聪颖好学。正统七年(1442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景泰(1450~1456年)初升户部郎中。天顺元年(1457年)升户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工部侍郎。五年(1461年)七月奉诏亲临开封治理黄河决口,抚恤灾民,成绩显著,返京后改调户部。成化(1465~1487年)初总督两广军饷,善于运筹协调,受宪宗皇帝嘉奖,升为户部尚书。不久改任南京兵部尚书,赐玉带参与枢机政务。在户部任上时间长,熟悉财政管理。曾提出:“严刑以惩,不若先事而发;善革弊,不若无弊可革”的主张,被唐胄称赞为“沉潜有猷,为善处烦剧而通变凡事”。为人耿直敢于进谏。因参与弹劾滥捕无辜的西厂提督、太监汪直被罢官。弘治五年(1492年)恩进荣禄大夫。学识深博,涉及面广,礼乐、典章、兵制、刑法、职官、政令、天文历法、当朝典故无不贯通。著有《编正信都芳乐义》7卷。卒于家。追赠太子少保。
丘濬/《琼台春晓》
缥缈波涛四望中,春光晓色回相同。
云开若木天头白,水击扶桑日脚红。
海岛三千余里地,花朝二十四番风。
阳春有脚行初到,和气融融满太空。
丘濬,从布衣到卿相,著作等身,名满天下,《名臣录》称“国朝大臣,律己之严,理学之博,著述之富,无出其右者。”他的《琼台类稿》诗十二卷,其“诗出乎天趣自然”,开一代诗风,是中国诗界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近代名家梁启超对丘濬极为赞叹,国学大师钱穆称丘濬为“中国第一流人物”。丘濬《琼台春晓》诗,表现他对家乡无限热爱。
钟芳/《寓琼台》
寒懊深冬始觉均,海天风候异常伦。
客缘幽暇频留醉,天为遐荒倍惜春。
潮落鱼龙归旧窟,雨余花柳试新痕。
长安北望争何许,红日光芒丽五云。
钟芳,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户部右侍郎等职。学识宏博,才华出众,被誉为“上接文庄,下启忠介”的“岭海巨儒”。著有《筠溪先生诗文集》《春秋集要》《学易疑义》,提出“知行本自合一,知以利行,行以践知”的观点。著有《皇极经世图》《续古今纪要》《崖志略》《小学广义》《养生纪要》《读书札记》等。
王沂暄/《琼台》
琼台步武溯高风,多少名贤在此中。
地僻炎荒垂盛绩,诗成望阙仰孤忠。
悲歌共羡天才放,经济群推命世雄。
更有批鳞彰骨鲠,心肠铁石许谁同?
以 诗 论 史
王承烈善于以史入诗,如陆机《文赋》云:“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而以诗论史,“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他的《琼台怀古》,以诗叙事,以诗颂贤,以诗言教,动之于心,后才有诗,情意真切。
王承烈以诗教课徒,亦自娱乐,《辑拙作成篇漫题二绝》诗题:“漫劳作序求皇甫,岂为揄扬藉大临。传与不传何足计,自家敝帚享千金。为耽吟咏耗精神,欲去还存意转亲。订罢成篇还自笑,不妨覆瓿听诸人。”不求揄扬,不求传世,成篇自笑,然终传世。
言为心声,品行为证。王承烈不愿如左思那样“序求皇甫”,自以为《三都赋》不亚于名家班固、张载,于是请当时名士作序。皇甫谧对《三都赋》“大为褒扬”,豪门士族争相传抄,以致“洛阳纸贵”。此后相互仿效,若有文成,必请有名望之人为之作序。
王承烈雪胎梅骨,不在乎诗集“传与不传”,是否受赞扬,即便用来覆盖瓦罐,也不愿屈尊求序。“覆瓿”,典出名士陆机闻左思作《三都赋》,讥之可“覆酒瓮”。《琼山县志》记载:王承烈“性廉介,家居府治,足不履公门。”他以诗言志,故云“不妨覆瓿”。
王承烈最大的成功是家庭教育,他的儿子王廷傅是拔贡,孙子王沂暄是增贡,曾孙王国宪是优贡,一家四代,均学有所成,都是琼州名士,这恐怕与他的诗教有密切关联。他不想请别人作序,意想不到的是,曾孙王国宪却结集出版并序,不只为他,而且为“琼台耆旧”。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毛诗序》也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王承烈把心中的史话诗话化为诗教,他的《扬斋集》不仅影响众多门生,而且影响到后代。诗教有如此强大的穿破力,这当是王承烈始所未料。
薛蕃蓁/《登琼台福地》
琼台揽胜不须寻,福地登临感慨深。
文物长存成壮举,声名远播作豪吟。
凭栏送目情千里,对影抚碑意满襟。
莫道风云多变幻,南溟余韵尚留音。



薛远[明]/《林泉清兴》时予告归里
老去生涯托醉乡,幽栖小筑傍林塘。
千章树色连云暗,万壑泉声带雨凉。
垂钓纤鳞供客馔,看山好句满奚囊。
盛朝正际清平会,假得残年合退藏。
[琼山•薛蕃蓁书]
薛蕃蓁(男),海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口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琼山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海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
白玉蟾[宋]/《华阳吟》之一
家在琼崖万里遥,此身来往似孤舟。
夜来梦趁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
白玉蟾(1194-1229),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
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他曾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
丘濬/《下田村》
瀛海之中别有天,宁知我不是神仙。
请言六合空虚外,曾见三皇混沌前。
元圃麟州非远境,延康龙汉未多年。
有人问我家居处,朱桔金花满下田。
诗指的“下田村”亦称金花村,在今琼山府城西北隅,邱文庄公故居所在地。此诗系邱浚在京都广成殿席上所赋。诗里的第一句“瀛海”是指大海。颔联的出句“六合”,古人称天地四方谓之六合。对句“三皇”是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即伏羲、燧人、神农三皇。但是,三皇之名,见于周礼,即有六种不同之传说。最后的第八句“朱桔”和金花都是珍贵的植物,是佛家赞美的词语,例如:朱桔句。(这里还有一个野史:据传下田村出了邱浚这位“有明一代之文臣”后,又出了海瑞和唐胄;另外一种记载是:丘浚、海瑞和许子伟。后人称谓“一里出三贤”。因此,当朝皇帝据此诗将“下田村”改为“朱桔里”或“金花村”。同时,又传,清代谢宝创建“三公祠”时,撷取此句之意改之。并解说:下田(村)在那开满朱桔、金花、神圣高洁的地方——如来佛祖的肚部。
海 瑞/《乐耕亭记》
源头活水溢平川,桃色花香总自然。
海上疑成真世界,人间谁信不神仙。
棋惊宿鸟摇深竹,歌遏行云入九天。
良会莫教轻住别,每逢流水惜芳年。
许子伟[明]/《挽海忠介公》
本来正气参天地,正气如公信可参。
九死孤忠回圣哲,一生奇节在惩贪。
已闻吴下称为母,几见朝中果是男。
蝉翼介轮何事重,对公衾影欲无惭。
许子伟
许子伟(1555~1613),字用一,号南甸。琼山府城(今属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北胜街)人。14岁丧父,由庶母任氏守节教养。幼年受丘濬、海瑞影响,刻苦力学。明隆庆十四年(1570年),海瑞罢官回乡,登门拜海瑞为师。
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十五年,海瑞病逝南京,奉旨护送海瑞灵柩回琼安葬,并守墓3年。十七年擢兵部左给事中。二十年任吏部右给事中。翌年,念母老请假省亲。期满,起补户部右给事中。其先后在兵、吏、户三部任上,忠贞廉洁,骨鲠如铁,在谏臣中资望很高。
在京期间,与琼籍官员捐俸集资,创建琼州会馆,为进京赴考的琼籍学子和来往琼人提供方便。时神宗皇帝日趋昏庸腐化,纵情酒色,朝政废驰。因上疏弹劾权贵,廷言忤旨,被贬谪铜仁府(今属贵州省境内)。
不久,弃官归琼养母,不复出仕。居琼之后,热心造福桑梓,凡乡里衣食或婚丧方面困难者,多所赈给;朝廷科派数额过重,则上书力言,得减其数;倭寇、海盗常劫掠琼州沿海一带,多次上书朝廷派兵驱除,百姓得以安宁。荐举人才,助人成事,从不收礼。先后创办儋耳义学、琼山敦仁书馆,掌教文昌玉阳书院,为王弘诲所建尚友书院以及会同学田、万州新建儒学等作《记》。卒谥忠直。时贤评其“文章则宗丘深庵(濬),理学则师陈白沙(献章),气质则效海刚峰(瑞)”。著有《广易通》《警觉语》《文编吟草》《敦仁编》等。后人辑有《许忠直集》。

郑廷鹄[明]/《海门秋月》
秋屿潮生月正悬,天高海阔夜娟娟。
龙沙万里蟾光动,珠浦三更蚌影圆。
风捲浪花惊宿鹤,水鸣霜叶触啼鹃。
真游那得乘槎梦,直泛银河学阆仙。
郑廷鹄,字元侍,号一鹏,琼山人。明世宗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探花。授工部主事,调仪制郎,升吏科给事中,晋工科左给事,擢江西提学,迁江西参政。以母老乞归,筑室石湖,著书自娱,累荐不起。祀乡贤。著有《藿脍集》《兰省集》《掖垣集》《学台集》《石湖集》。明郭棐《粤大记》卷一九、清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六、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等有传。郑廷鹄诗,以明陈是集编《溟南诗选》(民国二十年海口海南书局印行)卷二所收郑诗为底本,参校同年海口海南书局印行《海南丛书》第六册所收之《石湖遗集》。

张廷标/《登楼》
曾将福地说穷荒,岁暮登楼且一望。
战鼓敲低黎舍月,旌旗指落海门霜。
林梢叶下寒威重,篱角花开节序忙。
马路双祠何处是,四围云影翠桄榔。
陈辚/《琼台胜览》
远架六鳌过海琼,琼台风景胜蓬瀛。
四州文物均成化,千里山河属大明。
浪滾寒潮惊醉眼,花飞香雨动吟情。
孤帆拨出苏仙后,奇绝还夸在此行。

2022年元宵节 海南·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