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商丘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市六次党代会确立致力打造“幸福宜居强市”的奋斗目标,部署了“聚焦聚力绿色发展,抓牢抓实美丽宜居生态商丘建设”的任务。这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践行,是立足商丘实际,以前瞻30年的清醒和认识、前瞻30年的视野和格局,推进商丘生态文明建设向高水平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坚决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综合战役,既要有必胜的信心,又要有必胜的措施。市六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底线,坚持源头严控、过程管控、末端严治,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此,我们一是要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苏皖鲁豫交界地区是全国臭氧污染问题最严重的几个地区之一)、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统筹推进工业源、扬尘源、生活源、农业面源综合治理,积极推进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持续降低污染排放。二是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城市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尽快实现全市区雨污分流全覆盖、全实现;完成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重点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乡村无害化户厕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争取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内完成;持续落实流域污染防治河湖长制,持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工业企业和农村面源水污染防治,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排污权市场交易。三是深入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重金属、固废、危废、医废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建设土壤环境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完善土壤污染可持续风险防控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不断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活力之源。加快推进各项引水入商工程,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工程,积极配合主体工程建设,统筹推进配套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建成通水。加快推进黄河故道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一期的(水库清淤、改善库周生态环境等)前期工作,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争取尽快开工建设。谋划黄河故道水生态修复与治理二期工程的申报,把郑阁、马楼、石庄、王安庄水库的清淤扩容、生态修复、水系连通尽早提上工作日程。积极谋划和加快推进周商永运河修复工程和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实施。努力构建当地水、黄河水、长江水、南水北调水的供水保障格局。持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围绕“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的要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倡导群众节水行为,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严格计划用水和用水定额管理,将集约节约用水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管理保护的全过程。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地下水综合治理和城乡供水一体化、饮用水源地表水置换地下水项目,按照省核定并公布的地下水禁采、限采和超采范围,加强监管和执法,巩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关闭工作成果。加强洪水资源化,积极推进惠济河重点河段治理工程、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和洼地、涝区治理工程,转变防洪观念,由“控制洪水”转向“管理洪水”,由“泄洪为安”变为“蓄洪利用”,提高洪水的资源化利用。
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要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必须加快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和森林商丘建设,开展新一轮造林绿化行动,大力植树造林。持续做好铁路、高速、国道、省道、县乡道路及骨干河流的生态廊道建设;着力抓好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和平原防风固沙林建设;加大公园绿地建设力度,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引导鼓励村民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开展庭院绿化,通过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植树推进村庄绿化,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边角地等开展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建设,支持条件适宜地区开展森林乡村建设;构建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重点推进大型骨干湿地保护、恢复与建设工程。实施隋唐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建成区道路、广场等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助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我市的任务还很重。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方向,必须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为此成立碳中和监测中心,推进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减污降碳行动,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严格落实产能置换要求,严控新增量,积极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完善绿色发展保障系统,积极发展绿色能源,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通过造林、抚育现有林等途径增加林木蓄积量,加快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储量。
加快明清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建设 商丘境内的明清黄河故道西起民权县,东至虞城县,全长136公里,故道自西向东横穿商丘4个县(区)、26个乡(镇),在长达893年的历史积淀下,形成了如今故道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要把“黄河故道要建设横贯全市的旅游休闲产业走廊,将其打造成商丘后花园”,首先必须高水平编制商丘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建立一个市一级综合协调机构,改变目前沿线县区各自为政“九龙治水”的局面;进一步加大道路、桥梁(涵)建设力度,完善水利设施,增加监测、监管、参观、宣传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生态保护的根基;严格保护并整修故道大堤,扩容水库,贯通中泓水道,挖断退出鱼塘的堤坝,打通黄河故道“肠梗阻”,为商丘储蓄生命之水,把“民权黄河故道湿地公园”建设经验全线推广,以期建成国家级“明清黄河故道(商丘)湿地公园”;采取强力措施,阻断污水进入黄河故道的途径,强化沿线乡村生活污染治理,加大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把好环评关,提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实现生态扩容;加快推进各项引水入商工程,持续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源节流并重,全面保障水安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壮大林业产业,发展文旅产业,探索产业“生态+”发展路子,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绿色翅膀”;进一步强化舆论宣传,呼唤全民“生态觉醒”,持续培养和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素养,为生态发展提供支撑。
(执笔人刘涛系中共商丘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