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故事 | 林佳讲故事 | 吕家村
吕家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井陉县城西南35公里晋冀交界处,属南障城镇管辖。据吕氏谱书记载,元末就有人在此居住,明永乐年间(公元1360年-1424年)本县南障城洪河漕吕氏迁居此处,以地名称汪儿村,后吕氏人丁兴旺,遂于清顺治年间改为吕家村,沿用至今。从建村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厚。现全村共有480余口人,历史建筑与文化保护面积12477平方米(其中:历史文化保护面积12012平方米),除一户外迁户姓韩外,全部为吕姓。是井陉县境内吕氏族姓最为集中、最为纯粹的古村落。建于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官房碑记》有:“吕家村环村皆山,接壤平定,洵正定之锁阴焉,而民风纯朴,风俗近古”的详实史料。修诚明礼,敦厚朴实,乐善好施的民风深入人心,并世代相传。
吕家村中的土地多为梯田,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谷物、小豆、大豆、红薯等。近年来,也有村民开始种植油葵、花生等经济油料作物。本地的主要经济林木有花椒树、柿子树、苹果树、黑枣树、核桃树、梨树等,特别是花椒和柿子由于产量大,品质优,每年都吸引大批客商前来采购。村子虽深处山区,但交通却较为便利。近几年来,人们开始走出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走出山村,外出打工经商。没有外出的人们也通过各种形式发家致富,有的买车跑运输,有的搞养殖业(主要以养羊、养猪、养鸡、养蜂等为主)等等。
吕家村历史悠久,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别具风格的历史遗迹:古庙、古阁、古槐、古榨油坊、古农耕器具、古家谱等;有美丽的民间传说:四十里干草沟的由来、两家大比拼、关帝庙的传说、洞宾山的传说等;还有塑面、绣鞋、剪纸、吕氏木楔单杠式榨油等民间技艺。
村内保存古民居较为完整。古建筑群以明清老院为主,共有76处,最具风格的有12处,保存完整的有8家:三滴水院、绣楼院、日月楼院、吕栓科院、新院、福寿院、吕玉峰院和吕俊庭院、吕兵栓院,占地面积1768平方米。富有地方建筑特色的石头文化:石碾、石磨、石子路、石桥,更多的是石民居,依山而建,集中代表了我国北方居民的特点。村口古槐有近500年的历史,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正对村口有一座关帝庙,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最早的重修记载是清康熙十三年。每逢正月十六、五月十三是这里的传统庙会,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都会自发赶来烧香祈福。近年来又做了大规模的修缮,庙会的规模一年胜过一年。村中古阁始建年代已无考,据光绪年间重修碑记载,此前已大修过四次。 一直雄跨于村口河道之上,为石头拱券楼阁,阁旁建有蓄水池,吕家村南有三十里山场,每年雨季都会有大量的雨水从村前流过,但因为有古阁和蓄水池的科学合理的配置,再大的水也没有漫出古阁道口,反映了乡民治村治家的聪明才智,同时对水流形成的威震与控摄,古阁也被村民形象的誉为“神阁”。 吕家村古家谱从顺治元年(1644年)吕旺金、吕旺银开始记载,至今已有370年的历史。其间,吕氏家族逐渐分成4大股,每一股都有详实的家谱案,记载着每一家族的宗主,现已经发展了多少代,每代人的姓名、配偶等基本情况,能从家谱上直观地了解这一家族人口的兴衰与发展。古油坊始建于清乾隆50年间,即1785年,历经220余年风霜,全套设备仍完好保存,且吕氏木楔单杠式榨油技艺在村内师徒频传,沿用至今,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农耕器具保存完好,吕家村祖祖辈辈是以农业耕种来维持生计的。典型的、大量的表现农民生活劳作的农具、生活用品得以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榨油坊、碾坊、手搬磨、马灯、耒耜,实用、古朴、凝重;民间的手工制作塑面、绣鞋、剪纸等等浓艳、生动、灵巧,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吕家村属太行山深山区,四周山岭环抱,有深沟寨垴、洞宾山、风栖岭和千亩果园、万亩山场,古树参天,枝繁叶茂。其中深沟寨垴,海拔920米,山势高耸入云,两翼环抱吕家村落,犹如一副巨大屏风。清末冯光才在此修筑抗击英法联军的工事——庚子长墙,高2米,宽1米,绵亘数十里,至今蜿蜒挺立。顺战备长墙攀援而上至寨垴,四壁悬崖,顶端十亩平地,围墙环绕,松柏茂盛;洞宾山因吕洞宾在此修仙部道而得名,且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这里山林自然风光秀丽,土质肥沃,山高沟深,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猪成群,山鸡横飞,上百种野生药材遍布山野,数百种野菜储量丰富。
吕家村还是革命红色圣地,具有太行山区革命历史文化,保存有长生口战役129师指挥所、庚子战备防御洞、庚子战备长墙、邓小平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曾经带着部队来到这里,指挥了一场痛击日寇的战斗。那场战斗击毙了100多名日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给气焰嚣张的侵华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在我党我军的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现在,村子里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当年的指挥部旧址。1938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在吕家村指挥战斗期间,还流传下刘邓首长夜请吕录、刘伯承首长给村民让路、闪光的青石路、传奇红嫂救伤员等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革命故事,在这些红色故事的影响下,1942——1943年,八路军游击小组到村里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全村有33名青壮年自愿报名参军,14人奋勇献身,为使后人不忘他们的功勋,村委特建烈士碑坊在村口以作纪念。
1、四十里干草沟的由来
从南障城到山西平定县的甘陶驿正好四十里地,人们称这条沟为“干草沟”,原来这条沟可不是这样的,常年有水流过,上山一片青葱翠绿,和现在大不相同。相传东汉末年,王莽篡位,汉平帝刘秀为躲避王莽的追杀,十二开始走南阳,东躲西藏。这天行走到今天的支沙沟沟口处,时值中午,走的是口干舌燥,人困马乏。忽见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溪,不仅大喜,急跑过去,蹲在地上捧起水就喝。这时,旁边有个老妇人正洗衣服,见他喝水,就把洗衣服的脏水倒进河里。刘秀一看这心里腾就火了,责骂老妇说:“我不就喝几口水吗?也不用这样啊!你这又不是干草沟”古代的皇帝那可是金口玉言呀!就这样刘秀一句话,就把这条沟封成了干草沟。自此,这水也没有了,山也变样了。其实刘秀是误解了老妇人的一番心意,俗话说:“渴不多饮,饥不多吃”,老妇人是怕他喝多了水不好,当面说吧!一个陌生人不好意思,所以才有那样的举动,意思是叫他少喝点。可一不小心,改变了整条山沟的面貌。
2、两家大比拼
福寿院家主为把自家光景过大过富,不想让绣楼院的光景超过自己,按照传说,福寿院宅第脉息好,便在绣楼院门前的红土坪动工盖起福寿院,并在门前楼房顶的正脊背上塑起了展翅欲飞、头超向南的两只鸽子,象征自己的家业要向南边好脉息处腾飞旋升,既越过越富。而绣楼院的家主看到此情景,也不示弱,便在福寿院南约四五十米处,动工建造新院,意思是把南边岭之脉截住不能往北延伸,并在门楼正脊背上也、塑造了两只头向北张嘴的鸽虎(因鸽虎专吃鸽子),以此镇住福寿院。现鸽子鸽虎均已毁坏。
3、关帝庙的传说
正村口的关云长庙,始建年代不详,据过去的碑记及老人传说都是重修,最早的记载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原有的两棵二人合抱的大柏树、一口大铁钟都已毁坏,更无证可查。庙虽小而因其灵验方圆百里闻名,现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口乾隆年间的铁磬完好无损。它是山西平州西白岸村史廷赞敬献的。起因是,史某平日好保镖,一次押运官粮由平定往太原运输,行至寿阳地界遇上了响马打到车夫夺取了官粮,当时史某大呼,此粮一丢我命休矣,老天爷救命,老天爷救命!喊了数声,忽然有一员大将骑马闯入,将响马打跑夺回官粮交给史某,并说,你平日好善,济贫扶危,贼人已遁,速去交差。史某跑去磕头致谢,并以白银相赠,大将不受,扭头要走,史某便问,恩人贵姓大名,大将只说:“我姓关,住井邑吕家村口。”说罢忽然不见。后来史廷赞来井陉访问,吕家人告诉他,此村全部姓吕,无一别姓。史某访不到姓关的,心里闷闷不乐,离村而去。走到村口,看到关帝庙,猛然想起大将说住在吕家村口,便想到这定是关帝显神,于是亲自定铸此磬,并于乾隆五年九月献于此庙。以后数载,史某每逢五月十三,总要来此烧香拜圣,述说事,故流传至今。磬上铸有“乾隆五年九月十三,山西平定州西白岸村,史廷赞关帝庙前施磬一口”字样。
4、洞宾山的传说
(1)洞宾山的半山上有个洞,相传,吕洞宾就在此洞修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民间除恶扬善,受到当地人们的敬仰。吕洞宾和汉钟离在此下棋,吕家有一放牧人,走到洞口时,听见里面有声音,就把羊群留在山坡,便脚踏悬崖,手挽荆棘,看见两位仙人在洞里聚精会神地下棋,那牧人站在洞口瞧着两人一决胜负,不觉入迷。忽然洞内地面上长出一棵桃树,马上就开花,马上就结下两个桃子,两人一人摘一个吃了后继续走棋,那牧人拾起扔在地上的桃核放在嘴里含了含,顿觉神清气爽,忽然两位下棋人不见了,那牧羊人非常奇怪,再寻找哪里也找不到,便顺着原来的路返了回来,一拿鞭竿却断了两截,一看完全枯朽了。再寻羊群,哪里还有踪影。这个牧羊人回到吕家,可是一个人也不认识,细打听,村里人告诉他说,在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个自村的放牧人出去放牧一直没有回来。这个人听了也是非常奇怪,这个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2)相传,吕洞宾奉师父王蝉老祖之命,周游四方,普渡众生。一天,他来到吕家村的碰草崖下,举目一看,山势雄伟,雾气茫茫,不禁心旷神怡,赞不绝口。突然,一对鹧鸪鸟在古柏枝头,“嘎咕咕,嘎咕咕”地叫了起来。吕洞宾懂得禽兽语言,知道是说“盖屋盖屋!”。说话间,叮冬,叮冬,一根根木头从西壁岩洞飞出。不一会,高矮不一地垛了三四堆,柱、梁、檩、椽等建筑木料应有尽有。吕洞宾喜形于色,自言自语道:“神灵显圣,赐木建庙,善哉!”这时,洞内神仙答了话:“哎,木料可够?”吕洞宾应声道:“够了!够了!”恰在这时,一根椽子刚刚露头,“咔嚓”一声,洞口紧闭,椽子被卡住半截。时至今日,那小半截椽子还留在洞内。
吕洞宾急忙清点木料,柱、梁、檩全够,单差一根椽子。他立即下山,走村串寨,募化十方,积资修庙,不到一年,山上一座寺庙建起,金碧辉煌,耀人眼目。吕洞宾随即挥毫,在匾额大书“天赐寺”三字。待酬谢了众乡亲之后,已是满天星斗,他急忙来到后院参禅,只听得“沙沙沙”的声音,走进一看,一股白米从岩洞缝隙淌流而下。后来每十天淌一次,人多多淌,人少少淌,恰够食用。
一日,吕洞宾有事外出,托小和尚柳童执掌庙务。这时,有个名叫胡赖的走进庙内,他是蒋家村的大财主,外号“癞蛤蟆”。他贼眉鼠眼地四处观察了一番说:“我是山下胡财主,当初建庙缺一根椽,是我忍痛割爱,捐出一根铁棍。”接着,又称赞自己建寺有功,并提出一定要看看淌米洞。柳童见他知道底细,说话也有道理,就答应带他去看。癞蛤蟆来到淌米洞前,果见淌米不断,一种贪婪的邪念涌上心头,提出凿大洞口,多多淌米的要求。柳童摇头反驳道:“此乃神灵赏赐,万万不可造次!”癞蛤蟆不耐烦地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本,多淌米救济百姓,岂不善哉!”柳童无言以对。其实,癞蛤蟆想霸占米泉,大发横财。这时,癞蛤蟆顺手抄起一根大铁棍,朝淌米洞猛地一撬,只听得“咔嚓”一声,一块石头掉下来,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他的肩上,癞蛤蟆跌倒在地上,“当啷”一声,铁棍朝他的左脚砸去。从此,癞蛤蟆落了个跛脚塌肩膀。
时隔五日,吕洞宾回寺,柳童把癞蛤蟆来寺的所作所为详述一遍,吕洞宾一听,连呼“作孽!”当晚三更时分,又是淌米时间,吕洞宾一看,一股清泉流出,清香扑鼻。柳童叫道:“怪事,白米变成醇酒了!”众人品尝,果然好酒。吕洞宾知是天意,以后每来寺庙进香的,不论男女,每人一碗,众乡民无不称颂。
癞蛤蟆听到米泉变酒泉的消息后,又想霸占,但又怕众人反对,他眉头一皱,突然嘿嘿奸笑了两声说:“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就在当天深夜,“天赐寺”突然大火冲天。吕洞宾修道根深,化作一股青烟,在碰草岩山顶盘旋三次,向西飞去。庙内的五个小和尚,功道不深,被大火烧死。
“天赐寺”被焚后,癞蛤蟆终于霸占了酒泉,做起了卖酒生意,一刹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一个使唤小子大献殷勤:“老爷,酒泉当酒卖,财源通四海,恭喜发财。。。。。。”癞蛤蟆听在耳里,喜在心上,但他贪婪成性,并不满足,随后应道:“好是好,只是有酒没糟,若是有糟,喂猪岂不更好!”话音刚落,一个小伙计跑来失声道:“大事不好,酒泉干涸了。”癞蛤蟆望着干涸的泉口,两眼发黑,双腿一软,倒在地上,一口浓痰壅塞喉头,一命呜呼了。
历史是最公正的。人们为了怀念乐好施善的吕洞宾,遂将碰草崖改名为“洞宾山”;人们也不能忘记横行霸道的癞蛤蟆,有诗为证:
贪心比天高,贼命似纸薄;
清水当酒卖,还嫌没有糟。
邓小平战斗过的地方
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曾经带着部队来到这里,指挥了一场痛击日寇的战斗。那场战斗击毙了100多名日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给气焰嚣张的侵华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在我党我军的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现在,村子里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当年的指挥部旧址。
1937年10月14日,日本侵略军川岸文三郎第20师团和山冈重厚第109师团占领井陉,11月8日,日军又攻占太原。随后,驻井陉日军欲对驻守娘子关的国民党第三军曾万钟部进行正面攻击。为减轻国民党部队的压力,八路军总部命刘伯承、邓小平的129师迂回于井陉、平定一带,千方百计阻止日军向山西纵深进犯。10月21日,在长生口对一股西进的日军进行了伏击,歼敌50多人,缴获若干武器弹药,这是第一次伏击战。几个月后,时间到了1938年2月,又有一股日军准备西进,为牵制日军,八路军129师准备再次对敌进行伏击。战斗前夕,政委邓小平亲自观察地形,了解敌人动向,并于作战前夕到达设伏地点附近的吕家村,指挥了这场痛歼日军的伏击战。
这场伏击战,共击毙日军130多人,日军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在激战中丧生,炸毁了8辆军车,缴获迫击炮、重机枪和大量武器弹药。
刘伯承、邓小平在吕家
1、八路军129师指挥部在吕家
吕儒(90岁),他当年15岁,许多情况记的很清楚。1938年2月的一天傍晚数九严寒,一队八路军静俏俏的来到吕家。穿着灰色军装,打着绑腿,从村子南口进来,听说是从距吕家15里的汪里(当时归山西管辖)开过来的。八路军进村没有惊动村民,很快进驻两座四合院。一处是吕嘉漠家的,一家是吕永富家的,都是建于清末民初的四合院。正房厢房都是用大块青石砌成,非常坚固结实,位置最高,而且两处院相距仅40米方便联系。他们是晚上进村,没有征用其它民房,只有几位村负责人清楚,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第二天早晨人们出门,才发现八路军昨晚进驻吕家。两处院落房顶门口都有哨兵持枪站岗,房屋间拉起许多蜘蛛网般的电话线,不断传出“叮铃铃”的电话铃声,有的战士在街上巡逻,村边的几个路口都有人站岗守着。
村民走路时尽量饶过这两座院落,只有一些七八岁小孩们好奇,站在大门附近围观。据围观的小伙伴讲,其实人家说话,是什么内容,根本听不懂,只是看热闹。当时是正月冬闲大家都在家里,偶然在院里晒晒太阳,互相低声私语:“八路军可真仁意,滴水成冰的夜里来,咱们都不知道。”“那都是十八,九岁的孩子们,寒冬腊月在外边不进家要冻坏的。”“不知道要打那里的日本鬼子啦?”人们都在猜测,却议论不出结果。
几天后才听说,八路军在长生口伏击战中,打死了很多日本鬼子,是129师刘邓首长在吕家的四合院里指挥的。共击毙日军130多人,日军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在激战中丧生,炸毁军车8辆,缴获迫击炮,重机枪和大批武器弹药。嘿,咱吕家的四合院可不简单,立大功啦!
2、刘邓首长夜请吕录
吕庭武,今年91岁,是吕家年岁最大的老人。他耳聪目明,思路清析,冬天在县城女儿家,其它时间都住在吕家。当回忆刘邓首长进驻吕家时,老人对许多细节都记忆犹新。
吕庭武说:我记的非常清楚,那是农历1938年正月23日晚上,寒风凌列滴水成冰。当时我16岁,我的爷爷暴病病危,全家正围坐在一起商量爷爷的后事。突然传来一阵急促沉闷的敲门声,我连忙跑到院里打开大门,村民兵吕连帮和吕建堂身后紧跟着一位穿灰军装八路军战士一起进屋,来找我父亲(吕录,时任吕家村路长)。看到我爷爷病重,把我父亲叫到屋角低声说了几句,我只听见“有急事!”我父亲只点头没说话,转过身抓起帽子戴在头上就跟他们冲出大门,消失在夜幕中。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父亲回到家里,只是说:“有事要问”,家人听后都不解其意。那时形势残酷做事都是地下,父亲原则是,不知道的不问,知道的不说。全家形成习惯,凡是父亲做的事都不问。几天后,村中传来消息:真解气,日本鬼子在长生口被八路军全部“端锅”。我父亲听后高兴的嘿嘿直笑。父亲后来告诉我:那天晚上跟他们出门,看见不宽的街道两边站满了八路军战士,他们年岁不大也就20来岁样子,身穿灰和绿两种服装,头戴八角帽,有的背着长枪,有的背着大砍刀,说话都是低声,动静很小。那天夜里正是严冬滴水成冰季节,他们却直挺挺的站在街头。这时候,我才明白八路军傍晚静俏俏进驻吕家了。在一处四合大院(即129师长生口战役指挥部)北正屋内,八路军的几位军人亲自问我话,吕家的地形,山场,道路,民兵武装,问的很仔细,有的话反复问过几遍。问话的是位戴眼镜的高个子军人,还有位小个子军人,问话很严肃,他们都是外地口音,有的话我听不懂,当时身边有位军人还负责解释。其间,院内厢房不时传来通讯兵接打电话的声音,由于口音不同,我听不懂内容,但从语气感觉当时情况很紧急。问完话,戴眼镜的高个子军人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回家照顾老人吧,今晚上你别参加啦”。小个子军人站起身拉住我:“夜里村子都戒严了,派人送你回家吧。”说话间,喊来通信员一路护送我回到家。
我父亲后来才知道,那天晚上问话的四合院就是八路军129师指挥部,第二天伏击日军的长生口战役就是在此指挥的。大个戴眼镜军人就是刘伯承师长,派人送他回家的小个军人就是邓小平政委,那天晚上八路军129师386旅771,772团就驻扎在距吕家仅4里的支沙口村。
关于日期,吕庭武老人斩钉截铁地说:八路军129师长生口战役指挥部进驻吕家的日期,我记忆非常准确。原因:那天恰巧是我爷爷病危的日子,是农历1938年正月23日,折算成公历是1938年2月22日,共驻扎两天。
3、刘伯承师长给村民让路
1938年2月,八路军129师指挥部驻在吕家,刘邓首长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军民鱼水情。军民鱼水情,人民子弟兵给吕家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争和贫困中的吕家,丝毫没有正月的感觉,八路军进驻吕家才带来了几分朝气。大家看到战士们都是十八九,二十来岁的孩子,穿着不厚的冬装。夜里进驻吕家不入户迎着刺骨寒风站在街头,心里真是心疼。就把家里最好的柿子核桃塞到战士们口袋。一位老太看见战岗小战士扛枪的肩上,衣服都磨破了,回家拿来针线布,就地站在街头为他缝补。最高兴的是村里的玩童们,有的在围观在129师指挥部四合院的门前,有的好奇注视着持枪站岗的战士,有的玩闹嘻笑着奔跑,欢笑声久久回荡在吕家的上空。
那时的吕家都是旱水井,村民吕英来家中无井,只好到邻家挑水吃。他年轻时干活腰和腿被石头砸伤,这天上午挑起两只空桶,要到邻家挑水。刚踏家门石台阶上,滑一跤没站稳当,重重地倒在台阶下,疼的“啊,啊”只喊,几位邻居听到喊声赶了过来。正好被几位巡逻的战士看见,立刻拨开人群,与邻居把吕英来扶进家门,并留下一名战士给吕老汉挑满了水缸。
下午,勤劳的吕英来,牵着自家的毛驴沿着山路,一来遛达毛驴二来搂点柴草回家烧炕取暖。抬头一看,几位八路军军人正从山坡上迎面走来,前边一位戴眼镜身材魁武,胸前挂着望远镜的,后面紧跟着几位战士,象是在山顶观察地形下来的。吕老汉赶紧把毛驴牵到路边给军人让路,谁知几位军人都闪到路边,那位戴眼镜的军人喊:“老乡你先过吧!”谦让之后,吕老汉连忙牵驴先走过去,戴眼镜的军人边笑边说:“你牵着牲口,我们应该给你让路啊!”吕英来楞在路边,眼望着几位军人的背影不知该说什么。十几天后,副村长吕让告诉吕老汉:“那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承师长啊!”吕英来听后吓了一跳,激动的嘴里反复念叨着:“八路军好人,真是咱们老百姓的队伍,多打胜仗吧!”
4、旧居门前的石碾
吕贵,今年82岁,当过教师和校长,是吕家有名的文化人,非常关心吕家的红色遗址。他深情地说,邓小平旧居大门外西侧的两方石碾和一副磨盘,不仅有百年历史,还记载着伟人关心村民的情怀。吕贵回忆:石碾和磨盘安置在村中央,是当时全村人生活赖以生存的工具。家家户户轮流排队碾米磨面,还经常有人连夜挑灯加班。每天幺喝毛驴声和人们说笑声连成一片,成为村里一景。
1938年2月,八路军129师指挥部驻在吕家时,这里有了变化,有人怕影响八路军工作,也有人看见大院房顶和门口都有战士持枪站岗放哨戒备森严,就不敢去了。这可急坏村里的王苟妮大娘,家里实在没米下锅了,都是带皮的粮食。只好牵着毛驴驮着谷子到石碾上碾米,王苟妮一边幺喝着毛驴,一边低头不停搅匀碾盘上的谷粒。这时大院里不断传出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并拌随着通信战士接打电话的声音。那个年代的村里谁见过电话机?更没有听到过电话机的铃声,王苟妮听着电话铃声怪怪的心里就发慌,心想军队的东西肯定厉害,会不会爆炸?越想越害怕,于是赶紧停碾卸驴仓慌离去。回家又对家人和周边四邻诉说,结果大家谁都不敢去了。这时候,明察秋毫的邓小平政委看到冷清的碾盘,意识到有原因,马上派通信员陪副村长吕让找那位大娘了解情况,转眼间回报了原因,几位战士听了都忍不住捂嘴笑了,邓政委却非常严肃:“群众事情无小事啊,不碾米老乡吃什么?”连忙派通信兵抱着一台电话机,由副村长吕让带领来到王苟妮家解释情况。
王苟妮听了通信战士的耐心解释,明白电话机只是通话,不会爆炸,才放心地牵驴驮着谷又返回来继续碾米。其它人看到很安全,也加入到碾米磨面的行列,两方石碾和一副磨盘都开始转动,幺喝毛驴声和人们的说笑声又恢复了往日的景象。邓政委站在大门外,脸上露出了笑容。
5、吕家的四合院
吕家建村600年,古民居依山而建。以明清代四合院为主,共有76处,最具代表风格的有12处,保存完整的有8处。129师长生口伏击战指挥部旧址和邓小平旧居,是吕家极具风格的古民居,也是村中数一数二的石头建筑四合院。
福寿院(129师指挥部旧址),此院座北朝南,建于清末民初。门楼为歇山式青瓦双坡,砖石木制结构。其特点:外照门,内互屏。因门庭携有“福寿”二字,故人称福寿院。跨石阶进院门,从隐屏东西方向进入院内,石屋石墙石月台石头铺地,连供奉天地的神位都是清一色石头精雕而成。正屋是一明两暗圈式窑洞三间。东西厢房各为四间均是双门双窗。在月台东西方向风道处各安置一门。出东门北侧紧靠正房山墙建一耳房,是存放农耕工具小库。库内存放一块长约6,7尺,宽2尺的木板,只要把木板往街巷两房顶之间一架,便可通过木板串街过巷,来去自如,巷道变通途,能进能退,攻守自便。出西门可进入西院,攀上层层石阶可抵房顶的“房上房”,平时储粮存物,战时可登高了望。福寿院能成为129师指挥部,可谓百里挑一,独具慧眼。村民称福寿宅是革命宅,胜利宅,光荣宅。当地民谣:“福寿宅福寿宅,福寿名宅贵人来,吕家来了邓政委,吓的鬼子叫娘爹。”
新院(邓小平旧居),此院座南朝北,建于清末民初。是享誉吕家第一大宅院的石头建筑四合院。当年该院家族祖孙三代有7,8个劳力,其中3,4人会石匠,又身强力壮,依靠自家劳动力建盖,农忙种地农闲建房,夜已继日,历经三年才建成此院。此宅大门外西侧是两方石碾和一副石磨。是二层建筑式的抱厦门楼,石墙瓦顶石屏风。南正房为石头窑洞式建筑共四间。天地神位有“天高降百福,地厚纳千祥”对联,横联为“大德曰生”,均为石刻,两侧配二龙戏珠浮雕飞檐。院东南侧设置侧门,从侧门进入登13级石阶可抵达房顶。
1938年2月时,北正房窑洞四间为,邓政委办公室,卧室,警卫室,作战参谋室。东西厢房为指挥部人员办公室。
6、闪光的青石路
吕贵(82岁)在当教师期间,多次给学生们讲述刘邓首长进驻吕家的故事,退休后也常为游人讲解那段历史。他经常独自走在这条青石小路上,本来两分钟可以走完的路,却能走一个多小时。吕贵深情地说:“我走在这条路上,感受伟人坚实的足迹,体验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
在村中流传着石头发光的故事,都感到非常惊讶。有许多村民夜间出门,远远望去,这条青石小路铺设的块块石头,却如天上的点点繁星,闪闪发光。于是互相述说,又增添了这条青石路的神秘感。村中有人站出来解秘:那是游人的脚步把石头擦亮,在月光下反射的现象。石头发光的故事,更引起村民对红色革命遗址的珍惜和爱护。村民们说:刘邓首长在吕家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这些石头不单单铺在吕家的道路上,而是铺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在打败凶残日寇的功劳薄上,这条青石小路也有功劳啊!
7、传奇红嫂救伤员
1938年2月,八路军129师指挥部,在吕家这座石头四合院里,刘邓首长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这座四合院承载着伟人闪光的历史足迹,也记录下吕家人救助八路军战士的传奇故事。
这座四合院的女主人尹金娥,是村民吕三奎的爱人,她19岁守寡,无儿女。与公公,婆母,大伯哥和侄子生活在一起,用汗水和艰辛勤俭持家,后来因做事细致威信高,被推举为操持全家事务。她沉默寡言性格内向,极少主动与周边邻居来往,所以村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她的真实名子,只知道姓尹,因她丈夫在家排行老三,就背后称她为三寡妇。
尹金娥沉默寡言,却性格善良深明大义。在那残酷艰难的岁月里,她曾救助过一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把伤员隐藏在西侧院。家中生活清苦,她宁可和全家吃糠咽菜,也把粮食省给伤员。她用白酒代替典酒为伤员清洗伤口,让侄子上山采草药熬制外用,精心护理一个多月才全愈,临行时备好衣服干粮水罐,又凑了几块大洋做路费,连夜送战士出村上路。那战士没有辜负尹金娥的救助,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南征北战多次立功,因为作战勇敢被提升为军官。解放后,当年的八路军伤员,如今的解放军军官携夫人带礼品,千里迢迢故地重游吕家村,亲自登门感恩救命恩人尹金娥,一进门就热泪横流长跪不起,连呼“恩人!”
尹金娥一直把这段经历深藏心底。谁知,那位军官来到吕家,发现沧桑巨变,已无法辩认出那座四合院的位置,便向村人问路,并诉说出事件的经过。几位村民听后大吃一惊,眼中的尹金娥是位性格内向的弱女子,怎会做出这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消息传遍吕家村,人们非常佩服她深明大义无私无畏救助八路军伤员,为咱吕家村争了光。有人追问细节,她总是含笑不答。但是,这个只有框架没有细节的传奇故事,一直被吕家村人传颂的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