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谷雨
“十四五”时期是商丘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梳理文旅资源,根植商丘文化,挖掘文化IP内容,激活文化创意,让商丘文化与文创充分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商丘文化,赋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商丘城市历史文化绵延几千年,至今仍生机盎然,可以说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成就了商丘文化的波澜壮阔,不同时空的商丘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交相辉映。
那么,谁是最能代表商丘文化的IP呢?
一、殷商之源文化的根与魂
商丘,单是这个地名就能引人无限遐思,我们拆字解析一下,“商”,体现着自然、和谐、对称之美,新华字典解释称,甲骨文“商”字像一个盛酒的器皿放置在底座上面,表示这是用来赏赐的东西。甲骨卜辞和金文铭文常以“商”为赏。“丘”,体现着界限、尺度、范围的意象,新华字典解释称,甲骨文的字形很像表示出两座小山的样子,后来逐渐演化为现在的模样。商丘地名的魅力在于它本身就是文化的缩影,浓缩了与“商”有关的文化,见证了古人“择善而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智慧。
说起商丘文化的王者,非殷商之源文化莫属。关于商丘殷商之源文化的文献典籍考辩自不必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对商丘最具图腾意象的诠释,当然,对于“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兴盛于安阳”的论断,为考古界“寻商探宋”打开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学界、考古界对于商丘殷商之源文化的考证也在逐步向前推进,让我们静待花开。
殷商之源文化具有肇始性,富有纪念始祖的深刻含义。帝喾之子契封于商被称为商族始祖,微子代殷后,国于宋,微子启为宋的始祖。这无疑是殷商之源文化的传承见证。商族曾有多次迁徙史,每次迁徙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它的文化印记,所以,商文化、殷商文化作为商的整体而存在,并不能作为地域文化的独有代称,而殷商之源文化主要是指商汤以前的始祖在商丘的痕迹,是商丘文化的NO.1。
殷商之源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根文化地位。纵观商族的发展过程,在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夏商周三代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先商时期,它在夏朝统治下发展着自己独有的先商文化;商朝时期创造的青铜文明和甲骨文字,在我国上古文明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古宋国时期,在周代统治下,殷商文化得以延续。西汉,继承了夏商周传统,并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得以升华。处于商丘一带的梁国更是西汉的瑰宝,辞赋、建筑、经学等领域铸就了汉梁文化的辉煌。唐时睢阳之江淮屏障、北宋应天府之繁华、南宋龙兴之地......如此等等,绘就了商丘历史古往今来的蓝图。
文化的根与魂,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到能够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底层逻辑上来。殷商之源文化的根与魂,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德”“廉”“天人合一”“以民为先”的价值观,也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儒家、道家、墨家、释家精神精髓,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至今对中国乃至世界仍有深远影响。
追溯殷商之源文化,我们发现商部落先人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殷实、富足的生活,他们用勤劳智慧在农业领域深耕,在亥王的带领下,有余粮后展开商业贸易。诚信为本的经商理念和牛车交通工具的使用让商部落的余粮到达更远的地方,商部族引领了那个时代的“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商业生活风尚,这也是殷商之源文化的“殷”“商”表征。
另外,商丘古城街道命名上比较直接的体现了殷商之源文化传承,据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记载,商丘古城93条街。如“孝子街”“悌字街”“信字街”“礼字街”“义字街”“廉字街”“仁字街”“节字街”“化字街”“训字街”“元字街”“亨字街”“利字街”“贞字街”等等,街巷命名涵盖了儒道两家文化的精髓,传承了殷商之源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让商丘古城充满了“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大智慧和神秘感。
今天,我们谈新商业文明的时候,企业家精神是重要讨论的内容之一,“义利并重”“社会责任”“诚信”“创新”“敬业”“执著”“合作”“宽容”“学习”等都是非常宝贵的企业家精神财富。真正的商人秉持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以实现企业价值、履行社会责任为基业长青的发展秘籍。这无疑也是殷商之源文化传承的见证。
殷商之源文化从遥远的过去走向现代。“商丘好人多,商丘多好人”是好人精神的真实写照,行稳致远,一代代商丘人,传承着这座城市文化之精魂,用勤劳智慧书写着建设现代化商丘的绚丽华章。继往开来,商丘人民脚踏实地,心怀梦想,凝聚“商丘精神”,答好“商丘之问”,奋发“商丘之为”,每个人都可以为商丘发展贡献出千万分之一的力量。
二、深邃而璀璨的人文星河
商丘历史悠久,人文厚重,三皇五帝开始,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商祖带领部族发展壮大,殷商之源文化映照古今,在深邃而璀璨的人文星河中熠熠生辉,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天文、历法、农学、科技、文学、建筑、艺术、非遗等等方面都有商丘光彩夺目的篇章。
帝喾,兼听、明德、察民意、顺天意,他主持制定了节气,划分四时节令,引耕种逢节;其子尧帝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帝喾另外两个儿子契(阏伯)和弃(后稷)分别成为了商朝始祖和周朝始祖。契以民为本、观星授时、指导先民耕种;弃(后稷)后人中的一支出了周文王姬昌与周武王姬发两位伟人,开创了西周、东周基业。舜帝之子商均学习刻苦,不热衷帝位名誉,喜欢动脑筋搞创作;契的子孙在商丘大地上建功立业,繁衍生息,他为其后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十四代商先公都做出了极大贡献,尤以相土王亥、上甲微、成汤最为著称。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往来。商汤崇尚德政,网开三面,奉天救民,知人善任,其左膀右臂元圣伊尹和副相仲虺,推行德政,治世建功,推翻夏之暴政都亳(今坞墙)。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古商国与夏朝同始终,先商总年约为470余年。
商汤之后,商部族进行了五次迁徙,但商丘仍是旧都。农业是商代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周人言商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粮食在祭祀和战争中的重要性,商族创立商业,商丘是商业之源,商人之源,商文化之源,商代农业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商业贸易,马牛的制服可以行走更远的地方,交通的便利与商业的繁荣相互成就。
历史继续推进,到帝辛时,他失德、失民心、失策,导致了失国,帝辛鹿台自焚,标志着有600余年历史的商朝灭亡。周武王灭商后继商祀,公元前1041年,命微子启代殷,国于宋,都商丘。微子启有善德,一脉相承的古商宋之地出现了“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的景象。宋国属于殷商后裔,是殷商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其社会、经济、文化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自微子始封,至公元前286年宋被齐、楚、魏三分其地止,相传25世,历32君,历时长达755年。
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500多年间,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战争连年,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这个时期提供了适宜中国文艺复兴的土壤,学派林立,思想绽放。当时,宋国及其附近接连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和庄子、惠子等圣人,他们创建了道家、儒家、墨家、名家等学派,他们编纂和著述的《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春秋》《论语》《道德经》《南华经》《墨经》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特别是儒家思想,成为引领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而这些思想背后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殷商之源文化“仁”“德”理念的影响,也可以说是这些理念代代传承成全了殷商之源文化的肇始性,殷商之源文化为新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有形或无形的支撑。
儒家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对大一统思想的认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立身处世的道德修养。“仁者爱人的民本思想”“舍生取义的义利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崇理尚德的治国方略”“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修齐治平的人生目标”等,儒家思想精髓已经融合到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道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精神自由,遵循事物的本体之道,物极必反的辩证哲学。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长期指导着人们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国人的谦和、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顺应自然、功成身退、宁静致远的生活理念,多半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道家思想对人们出世、入世的选择以及遵循的内心之道也有很大影响。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利贵义,反对以战制战,反对浪费,墨家学说代表着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对中国历史进程一直发挥着深刻的作用,其社会政治理念和人格道德力量 ,融入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与此同时,名家惠子,兵家魏无忌,孔子弟子、今睢阳人原宪和司马耕,墨子后学、今睢阳人宋钘,中国最早的经济学家计然等都是同时期出现的各学派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在各自领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自汉代以来,直至清朝康熙年间,志书所记载的贤达统计有336人,其中属于商丘市辖区内的有316人。他们常出现于史书中,在《史记》《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等史书中有列传的就达100多人,他们也皆有著作传世,《宋州古今学人》收录100多人中,著作有300多部,商丘历代贤达之多、著作之丰,在全国地市罕见。商丘是圣贤文化之源,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皆发端于宋国及其周边区域,殷商之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经历殷商之源文化洗礼后的春秋战国圣贤创造了光照古今的文化思想,那些优秀思想的精华将指引我们走向大国复兴。
早在夏朝,出现了夏历,又称阴历、农历,它的出现更好的帮助人们按时耕种,掌握作物生长周期,包括后来的殷历、周历等都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古代历法。契封商管理火种,筑天文台(火神台又阏伯台)观星纪时,指导农业生产;相土乘马、王亥服牛,这些简单的发明极大促进了商部族的强大;西汉梁园辞赋诗歌繁荣,天下俊杰齐聚梁园,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贾谊《治安策》,经学戴德、戴圣《大戴礼记》《小戴礼记》皆出于梁园;唐李白留下了“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的名作,杜甫、高适遍游梁宋之地,为商丘带来盛唐诗风;宋代应天书院是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培养了范仲淹、张方平、王尧臣等诸多人才,涌现出著名诗人石曼卿、名臣兼学者赵概、学霸家族王洙、政治家宋庠等文人学士;明清名宦文人辈出,以宋纁、沈鲤、侯方域、宋权、吕坤、杨东明、汤斌、宋荦为代表,清代从顺治到乾隆,商丘中进士者达170人,占当时河南省总数的五分之一。

“殷商之源,千年庙会”。直到今天,商丘及其周边民众,都有祭祀火神阏伯(契)赶庙会的民俗,此传统延续千年不变。可见,契在祭祀火星、管理火种,以利耕种、以厚万民方面的功绩,在人民群众中影响深远。2021年6月10日,火神台庙会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为传承殷商之源文化,活跃群众生活,打开了崭新的、更大的空间。
三、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机遇
文化不能躺在故纸堆里,不能藏在文献典籍里,它需要搭乘文旅文创融合快车焕发新颜,殷商之源文化亦是如此。
从河南卫视节日文创IP的出圈、考古盲合的文博活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创造性事件,到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再到河南“十四五”将文旅文创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的目标提出,不能不说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圣土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而且这一系列的实操组合拳彰显了河南文旅文创的底气,可以说找到了文旅文创融合的方向,可谓实打实的经验之谈。对于推动商丘殷商之源文化文旅文创产业化发展不乏借鉴之处。
河南“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到了促进文化旅游内容再生产,打造中华文化超级IP,建设国家文化创新高地,营造一流文旅创作生态,文旅文创成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重要支点。同样,商丘“十四五”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也有新机遇,也面临着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
商丘入选河南“十四五”中华文化超级IP工程的有,国际知名文化IP:东方智慧之庄子故里,全国一流文化IP:历史名城之商丘、历史村落之民权王公庄、历史传说之虞城花木兰、中原国宝之汉梁国四神云气图壁画、中原美食之宁陵酥梨、中原庙会之火神台庙会、中原古代科技之观星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线路培育行动中,商丘入选的景点有:东方智慧之旅有庄子故里、应天书院;中华诗词之旅有梁园(商丘)。这些IP工程建设或文化线路资源是推动商丘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商丘对外交流和传播的宝贵资源。商丘“十四五”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要重点围绕河南“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到的发展战略,做好商丘文化IP的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沿线景区的高质量建设。
商丘市第六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新一届市委高度重视殷商之源文化品牌建设和商丘古城修复性保护展示工作。李国胜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殷商之源文化的保护传承,推进古城修复保护和展示利用,让古城的文物、遗产、文字都活起来,让历史文物走进现实,映照未来。
关于殷商之源文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我们有如下思考:
(一)、高质量营建已经入选河南“十四五”中华文化超级IP工程的商丘文化IP。庄子故里、花木兰传说、王公庄、商丘古城、芒砀山汉墓群、应天书院、宁陵酥梨、火神台庙会等文旅资源应该进一步做好让世界瞩目的准备,按照资源禀赋,创造完善内容业态,要顺应文旅消费升级需求,提高新基建、新文娱、新文创、新服务的能力和潜力。
(二)、由殷商之源文化领衔,打造商丘文化IP矩阵。围绕黄河、根亲、古都、古村落等享誉世界的中华文化IP,找到发展着力点和坐标,推动文旅内容再生产,以文化创意和科技驱动文化IP产业化发展,高水平建设殷商之源文化传承创新区。随着文旅融合发展进程,让更多的文化IP、景区纳入河南“十四五”中华文化超级IP工程,提升商丘文旅在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三)、与时俱进,探索元宇宙+文旅发展契机。元宇宙、虚拟数字人的出现,将改变文娱市场消费商业模式。利用景区文旅平台,整合文化、创意设计、科技、动漫、虚拟现实等资源,营造新型消费场景,满足年轻人不同时空的消费需求,开发潮玩、盲盒、数字文娱等产品。可以将殷商之源文化中的先商领袖、贤哲圣人创意设计成虚拟数字人,实现虚拟现实的互联。
(四)、推动殷商之源文化文旅文创产业化发展。从文旅资源到文旅文创产业的蜕变,需要的是政商关系的清亲,思想观念的转变,管理理念的改进,殷商之源文化创意的重构,产业集聚的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让更多的文化创意与殷商之源文化结合起来,尽快实现商丘殷商之源文化的出圈,实现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