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引入育英学校的100天以来,九年级的语文教师马志芳就积极响应,有力推进。其中,马老师带领91班的小老师们采用“五点四题”学古诗文,成效显著。今选冯羽佳、张紫琦、刘庆涛三位小老师的佳作《五点四题助我攻坚克难》,以飨读者。

冯羽佳:
“要知道,每一颗钻石在发光前都要经受埋藏尘埃的寂寞时光”,作为育英学子,我们都是阴霾中侍奉散发的那片光亮。而“五点四题”就是我们学习之路中举足轻重的学习方法。
于我而言,《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使我用到“五点四题”的方法最多的。
首先跟大家谈一下这部分易混点,就是理解文题,文题中的“东阳”为地名,“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而是“赠序”的意思,是一种惜别赠言的文章。
我的盲点是关于“序”这一文体常识。“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由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通过理解这一盲点,我更加意识到“五点四题”在我学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了。
这篇文言文的重点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了。比如: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这可以“扩扩缩缩想一想”。根据文章的内容,作者宋濂自幼家贫却爱读书,就算天气寒冷也不愿放松抄书,一抄完,就跑着赶快送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而跑着送还。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上升到了思想感情。本文巧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特点,分辨真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我们在学习这篇文言文之后,不禁想到:现代中学生是否能像宋濂一样,我们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我们对宋濂之苦,闻所未闻,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全身心投身到学习之中,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除上述“五点”外,我们做题时还要掌握“四题”即“命题意图”、“解题思路”、“类题演练”、“借题发挥”。相信我们披星戴月走过的路,终将会繁花遍地。
感谢“五点四题”作为我们学习的指南,帮助我攻坚克难,走到灯火通明,征战未来。

张紫琦:
抱着期待,怀着紧张的心情,我们快节奏地步入了九年级下册的学习中,与之同行的还有引入三个多月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有了它们的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语文。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倡导的“自主、高效、快乐”等价值观念已深入人心。对于“五点”透彻的理解,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对于“四题”的深入,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五点”分别是易错点、易混点、难点、重点、盲点。对于我来说,易读错的字有许多。绯红的“绯”,纤绳的“纤”等。易混点是文言文的出处,以及这些文章的文体。难点包括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主题的概括。重点是对文言文实词的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运用也很难,如《鱼我所欲也》中通假字相对较多,学起来就比较困难。正确认识“五点”,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自己难以理解的考点。
“四题”是命题意图、解题思路、类题演练、借题发挥。看到一道题时,首先我们应该思考出题人出这道题的意图是什么,是想考查考生对哪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完题时,可以找一类这样的题进行演练,使自己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一类型的考题,并且还要进行编题和借题发挥,如果能够达到这个标准,你就一定是把这种题型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在学习语文的这条路上,我左手拉着“五点”,右手携着“四题”,我坚信:我可以成功!

刘庆涛:
在进入初三这个关键的时期后,我明显感觉到古诗文篇幅变长了,特别是下册书中六单元的古诗文,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我的压力。但幸运的是,我校引进的“三标课堂”中的“五点四题”有效地解决了我的困惑,在学习上给予了我帮助。
或许有许多人有这样的困惑:什么是“五点四题”呢?
所谓“五点”就是盲点、易错点、易混点、重点和难点;“四题”就是命题意图、解题思路、类题演练和借题发挥。如果你能熟练掌握这些,那可真是如获至宝啊!
我们在学习古诗词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字词,以便在学习中能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内容。另外,我在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篇古诗词时,一直对“赢得生前身后名”中的“生”与“身”分不清,在了解“五点四题”后,我便将它列入易错点中,再根据意思“得到我生前死后的英名”就很好地解决了。在今后的考试前,温故一下积累的一些易错点知识,就能掌握了。
其次在重点上,大家也要下功夫。例如在这篇古诗文中则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文中豪迈、雄奇的意境,理解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的渴望。
对于“四题”,我分享一下其中的“类题演练”和“借题发挥”。以前我总是疯狂刷题,认为多练就行。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类题演练”讲的就是掌握题的类型,从而有目的地去练。“借题发挥”就是帮助我们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人物形象鉴赏时,首先要简洁地概括人物形象,再结合文本分析,最后总结,并精炼点出人物给自己的感受。自从运用了这种方法后,我感觉对这类题没那么的恐惧了,反而更加得心应手了。
最后,我希望大家可以尝试一下“五点四题”,希望它可以成为大家通往成功路上的点金石。
作者:冯羽佳、张紫琦、刘庆涛(育英学校91班小老师)
编辑:焦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