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子明简介
马子明(1915——2006)。学名马洪亮,曾用名马效孔、马夜去。洛宁县底张乡庙沟村人。上小学时曾参加进步学生组织“读书会”,宣传革命思想。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44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4年至1947年在豫西地区从事革命工作,1938年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回乡后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39年4月任中共洛宁县委书记,在发展和整顿党组织、夺取基层政权和领导农会开展减租减息、反贪污反不公斗争中,做出了积极贡献。1945年初,受豫西二地委指派与李洪潮一起返回洛南,建立洛南人民抗日自卫军,任政治部主任。解放后,曾任洛南县政府公安局局长、洛宁县公安局局长。建国后,历任洛宁县公安局局长、省公安处机关党支部书记、省粮食厅保卫科长、鹤壁市粮食局局长、鹤壁市银行行长等职。2005年5月31日14时在洛阳市中心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前言
叶帅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今吾已年逾古稀!遵照党中央的有关指示和要求,应将个人一生的坎坷生涯和平凡的工作实况,留给后人评论。因此,我的五十年来的挫折问题得到较为公正的解决之后,乃以只争朝夕地写了这个《回忆录》。
惟本人愚笨少知,加之年老多病,时间紧迫,尤其文化特低又懒散,写成后自己又无能修改,很可能词不达意,漏错百出,或文不对题,冗长累赘,兹呈送党史办,恳请您们在百忙中,能挤点时间,给予删改,而我将不胜感激。
马子明
1986年7月1日
目录
家庭人员简述...............................................1
一、幼年点滴..................................................... 3
二、回忆学生时代...............................................5
三、青年时代的活动........................................... 9
四、烟类专卖的隐蔽活动................................... 32
五、在中高村一段............................................. 34
六、多变的而立之年.......................................... 37
七、山西八个月 . ............................................. 45
八、第五次返回洛宁......................................... .48
九、洛宁县城解放前后...................................... .51
十、到洛南县第三区三个月.................................52
十一、动荡的一九四八年....................................55
十二、洛宁县城的三年.......................................63
十三、省公安干校半年.......................................73
十四、地区公安处三年.......................................74
十五、省粮食厅保卫科.......................................76
十六、困难时期抓粮食.......................................77
十七、急需人时到银行.......................................80
十八、“文化革命”年代..................................... 81
十九、恢复工作 ............................................. .88
附:老来学写的“四不像”.................................90
家庭人员简述
我出生于一九一五年二月廿日,洛宁县十年九旱的庙沟村农民家庭,乳名孝法,学名马鸿亮,曾用名马效孔,马夜去,现名马子明。生来没见过祖父,听说名叫马永庆,虽然没读过书,但会武术。父亲马龙光,家庭贫苦,目不识丁,后过继为同姓作养子,以耕田为生,生活十分艰朴,清楚地记得父亲在世时,每次吃完饭,都用舌头将碗舔干净。而母亲赵贵,更为勤劳慈善、通情达理,以助人为乐、教子有方称著于世,记得她终生都是每天做活到半夜。只要自己有口饭吃,总要帮助更困难的人家。我外出求学、交朋友,或者搞革命活动,她老人家总是嘱咐说:“外边世事大,你们出去一定要好好干,不要管家里这些小事;对人处事,自己吃点亏可以,可不能占人家一点便宜。所以母亲的一生,受尽艰辛。在对敌斗争中,她的胳膊断了,最小的儿子也牺牲了,不但没有怨言,尚且对我作鼓励。当然,我们做儿女的就无不钦佩!
我的长兄叫马鸿恩,在旧社会曾吸食过鸦片,但一贯支持我的革命运动。一九五九年生活困难时期病故。二兄马尧昌系我父亲养子,现年七十八岁,仍在老家度晚年。三胞兄马子仁,原系一九三八年的老地下党员。一九五七年在县银行被错划为右派,强劳致残,直至一九七三年含冤去世!五胞弟马鸿杰,于一九四八年解放战争时,在汝阳县郊村为营救其部属英勇牺牲!时年二十二岁。身虽亡而名垂千古!大姐幼年即学纺织,廿六岁因难产而母子双亡。二姐贫苦终生,一九七五年去世。
我在十八岁那年即迎娶彭文星为妻,耕耘纺织,勤俭持家,继之生儿养女,艰辛无比。尤其在白色恐怖下,我能很好地搞地下活动与她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自然对于她的株连也是很深的。解放后她也参加工作,一九五三年在县城产第三个孩子时出血过多而母子俱伤!当时我在省公安干校工作,未能亲自在身边抢救,成为我终生的憾事!好在她所生长子马廷化,现搞税务工作多年,身前已有两男两女,次子马廷选从军廿五载,夫妻有两个小女,学习很好。更可慰的是我一九五五年续娶栾川县妇联干部杨金翠为伴侣后,又生一子,取名马公社,稍大即念书、下乡,后从军数年,现在洛阳市工作。婚后双双一起工作并生一小女儿,十分活泼可爱。因此,全家除我和老伴外,三子三媳,孙辈二男五女,可谓家家乐矣。当然,同其他家庭一样,家家并非没有自己难办的事。我三十年的历史冤事,数年来老伴杨金翠为此费尽了心思,帮我找了难以计算的次数,现在总算得公正处理,可算三生有幸。据此乃写出拙句如下:
昔日屡遭故缉抄,傲霜斗雪松竹梅。
不惑之年峥嵘岁,岂料人妖久不分。
蛐蛐三秩严冬去,济公精神又回春。
老牛自知黄昏晚,奋蹄尚需党来催。
游子愚笨赤丹心,誓为改革献老身。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