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冬捕,于2021年12月26日上午,在大安市嫩江湾景区的玉龙湖隆重举行。
冬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据(《辽史•卷二十三•营卫志中》)记载:冬季捕鱼,早在辽代就开始了。当时,在辽代君王看来,天地之间,气候因地而各异,人生长在其间,各适其便。统治者根据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调节统治措施。长城以南的人,靠农耕取食,植桑绩麻为衣着,建房造屋为居所,城郭聚户为行政区。但在大漠上生活的少数民族则不然。那里的人们,以畜牧渔猎取食,以野兽皮毛为衣,随季节迁徙,以车马为家。这就是天时地利所形成的差异。辽国占有整个大漠地区,还深入到长城一带的境土,回旋余地非常大。于是,根据气候季节随宜治理的措施,秋冬避寒,春夏避暑,到有水草的地方,进行渔猎,每年周而复始,形成规律。因此,皇帝一年四季就因季节不同,而各有行营驻地。这种行营被称为“捺钵”。

在《辽史》中也详细的记载了“行宫”的捺钵规模和布局:皇帝牙帐以枪扎成一圈栅寨,枪与枪之间,用毛绳连接在一起。每枝枪下有一顶黑氈伞,用来给卫兵挡风雪。枪栅外面有一圈小氈帐,每帐有5人,各持兵器构成警卫圈。牙帐南、北侧设有省方殿、寿宁殿、鹿皮帐、公用殿、长春帐等诸多的帐殿,由四千名契丹兵,每天一千人轮番值守。禁卫外还用枪扎成栅寨,一到晚上,就把枪拔起来,到皇帝寝帐周围重新扎寨。周围安设拒马,拒马外再设哨铺,传递铃声值宿守卫。
从辽圣宗耶律隆绪,到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每年春捺钵都到这一带凿冰捕鱼,设头鱼宴,宴请群臣和各部落首领。向朝廷进贡冬季“鱼贡”的场面就更加有趣了,赶车夫在送“鱼贡”时,要用香料洗浴,身穿黄坎肩,肩披黄布带,牛头和车上也要系上黄绫。将冰冻的贡鱼挑选个头匀称漂亮的,系上红绫装在车上,车上插着写有“贡”字的小黄旗,一路赶往京城。

关于凿冰取鱼,史书曾有记载。据(《吉林通志》卷一百二十二)记载:“.....北主与其母皆设次冰上。先使人于河上、下十里间以毛网截鱼……预开水窍四,名曰冰眼。中间透水,旁三眼环之不透。……鱼虽水中之物,若久闭于冰,遇有出水之处亦必伸首吐气,故透水一眼,必可以致鱼。而薄不透水者,将以伺视也。鱼之将至伺者以告北主……用绳钩掷之无不中者。既中,遂纵绳令去。久之,鱼倦,即曳绳出之。谓之得头鱼。头鱼即得,遂相与出冰帐于别帐作乐上寿。”
据《大安县志》记载:嫩江流域几乎所有泡沼,都盛产鲤鱼、鲢鱼、鲇鱼、鲫鱼、鳙鱼等,肉质肥美,营养丰富。尤其是“三花”(鳊花、鳌花、鲫花)“五罗”(法罗、雅罗、哲罗、胡罗、铜罗),丰富的鱼类资源,为大安人民提供了水域广阔、水产丰富的天然渔场。

冬捕,是东北地区延续数千年的一项民俗,是一大乐趣,更是一大特色。下网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祭网仪式,杀猪宰羊,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燃放鞭炮,敬告天地,载歌载舞,以祭湖神,祈祷冬捕的丰收。祭湖仪式结束之后,一年的冬捕就开始了。
渔民从早晨五、六点钟下网,十一、二点开始出网,要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完全把网收上冰面。若出了“红网”(渔民把出鱼多的网称为红网),还有两、三拉,没出冰时,鱼就成堆的上来了。这时,渔民要把出网的冰口,尽可能的凿大一些。
冬捕时,渔民们把一片一片的鱼网连结到一起。网的高度要有12米,每片网的长度18米,6块网称一拉。整趟网的长度要有近1800米,16拉。网的上部,是泡沫类的浮标,以浮标的浮力把网的上端升抵到湖的冰盖;而网的下端,则是一些缚在网底的金属坠件,以使网能够完全沉到湖床。这样,上面的浮标把网浮到冰盖,下面的网坠把网拉下湖床,鱼就无路可逃了。
渔民们在鱼把头的指挥下,几个人、十几个人,甚至百余人分成两组,首先,要用一米多长的冰钎子,在冰面上镩冰凿开一个冰窟窿。冰窟窿的大小,因网的大小而定。有千米长的,有百米长的。先镩一个撒网口, 然后,再镩一个出网口,冰窟窿镩好后,将渔网从撒网口下到水里,每隔15米左右,打小眼下穿杆,用于冰下走网。网入水后,即同时向两个方向张开。用一根十米左右的细长的松木杆为“针”,把所穿带的网作“线”。渔网向两个方向张开时,要先衬度松木杆(“针”)的长度,事先凿开一个冰眼,渔民用一米多长的铁拨钩,一点一点地拨动松木杆前行。如此反复循环,直至把整片网都完全下到湖里,又最终从两个方向合围到一处。整个下网过程,要开凿多个冰眼,大约有三公里的长度,历时七、八个小时。 最后,从出网口拽上来一角。随着渔网出来的鱼,要堆成一尺多厚被拉到冰面上,一网十、二十万斤的时候每年都有。

最激动人心的是出网的一刻,渔民们非常有节奏的唱着捕鱼号子,在出网口,从厚厚的冰层下面往出拽网,鱼把头会凭着手感,预测出每网大概出鱼多少。此时是渔民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他们穿着“乌拉”鞋,往来穿梭于冰面上,不停地给鱼翻个、分类、攒堆、炒冰,眉毛和胡子上都挂满了霜花和冰溜子,望着堆积如山、活蹦乱跳的鲜鱼,渔民们的脸上都乐开了花。
出鱼的时候,也是最热闹的时候,活蹦乱跳的鲜鱼从冰底下拉上冰面,让在冰上苦苦等待的游客,顿时龙腾虎跃,兴奋不已。他(她)们顾不得体面和衣着,挑着自己看中的鲜鱼,虽然是一身的泥水和鱼腥,却浑然不觉,似孩子一般,自得其乐,嘻戏追逐。
此时是渔民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他们穿着“胶皮”鞋,往来穿梭于冰面上,不停地给鱼翻个、分类、攒堆、炒冰,眉毛和胡子上都挂满了霜花和冰溜子,小山似的鱼堆,让这些渔民脸上都笑开了花。

10时30分,“鱼把头”高文德手举号子,高声呐喊:“出鱼了,红网!”。于是,渔民们开始收网,网里的鲤鱼、胖头、白鲢,随着渔网的涌动,浮出水面,在冰面上跳跃,引起前来观看捕鱼的人们振臂欢呼。特别是一些摄影爱好者,手中的照相机“咔嚓、咔嚓”直响,留下了冬捕这美好的瞬间时光。“鱼把头”高文德兴高采烈地说:“今天捕鱼6万多斤,头鱼重达35斤,实现了“开门红”,属于‘红网’!”

大安人爱吃鱼,无鱼不成席,即便不到鱼馆,每次筵席也少不了鱼。因此,玉龙湖渔场的领导,还特意用大铁锅,为前来观看冬捕的游人,准备了丰富的鲜鱼汤,大家在观赏冬捕之余,喝上一口鲜美的鱼汤,让人流连忘返。在现场,大安文化人还向游客讲述了与渔猎文化有关的“春捺钵”、“鱼儿泺”、“头鱼宴”等。同时,悉心传授野生鲜鱼的各式做法,吸引游客,呼朋引伴,前来大安旅游观光,一同钓鱼、赏鱼,感受这里冬天的温暖和冬捕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