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漫记(1401—1450)
张 鹏

1401.倩影与文本。常常在介绍大学风光的摄影中看到芳姿倩容的女大学生坐在或站在校园的草坪、亭榭、花坛、湖畔读书。每当看到这样的图片,我往往会好奇于她手里的书。是四六级英语词汇,考研大纲还是考驾照的复习题?还有人在读人文经典和哲学名著吗?.
1402.1963年1月19日,上午八时至午后一时,吴宓以六十九岁高龄,亲自在西南师院监考《世界史》。不知国学大师年届古稀却要监考,自己心中是什么滋味?安排期末考试的工作人员,心中什么滋味?
1403.只要智商中上,体健神逸,衣食无忧,平安康泰,生活规律,寝息充沛,人即应天天感恩上苍。不是人人皆受天之恩赐而能享此清福。
1404.一九六三年正月初二,吴宓午餐于同事张东晓(新婚)家中,食萨其玛。读之莞尔一笑,吾曾以为,萨其玛乃近年之新生事物,殊不知,吴宓早已食之于半个世纪之前矣。
1405.吴宓1960年代日记中记录过他曾看过《林海雪原》《李双双》之类通俗电影。看来,即使吴宓这样的雅人,亦难完全脱俗于具体的生活年代。
1406.木里。每一个新闻发生,都会向我普及一些地理知识。这次四川凉山森林火灾发生的具体方位在木里县。至少,我记住了一个县名。木里,顾名思义,树木(森林)的故里(故乡)。那里,一定林木茂盛。.
1407.黄昏,又一次理发。刀剪并用,白发与青丝纷纷飘落在围裙上,凝望着白发,陷入了强烈的自我哀伤。这些早生的华发,缘于自我在现实面前的冲突与纠结?缘于一次次的奋斗和失败?缘于暗夜中孤独的失眠?缘于理想的炽烈与现实的坚硬?缘于你想象中的世界与实际中的世界的云泥之别?
1408.清明。思念先祖,怀想他们在世时的音容笑貌。在异乡,遥致祭祀。落实到一天天的生活中,对先祖的告慰,应该是老老实实工作和学习,养儿育女,按时交纳水电费,注意休息,勤俭持家,平安过日子。列祖于黄土下所希望者,亦莫非如此也。
1409.挣钱,借钱。读《吴宓日记》1960年代上半叶,吴宓当时在西南师院收入颇丰,或该校之首富。遗憾的是,环绕其身畔的同事、亲友、学生、邻居,几乎人人都在觊觎吴宓的工资,七借八骗之余,吴宓只得拮据度日,节俭衣食用度。从日记上看到他借出去、资助出去一笔又一笔真金白银,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返,真可怜这位善良而笨拙的老人。有本事挣钱的人,未必有本事把一分一厘都花给自己。吴宓每月的收入,竟被宵小们瓜分豆剖,所剩无多。可叹!.
1410.对于远比自己勤奋、聪明、干练、高效的熟人,是害怕,是妒忌,还是努力向人家学习和致敬?对熟人的态度,远比对远在天边的伟人牛人的态度,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度量和襟怀。
1411.昨宵,一分钟也没失眠,饱满丰圆,完整滋润,酣畅淋漓,通宵达旦。久未享受过这样一气呵成的睡眠了,仿佛某种功名利禄的得手一样自得其乐。仔细想想,于中年人而言,不失眠,竟然是大成功。
1412.荣休。有点儿档次的大学,其教职员工退休,一般会搞个荣休仪式,领导评价一下该员工的贡献,该员工发表退休感言,仍在职的员工表达惜别挽留之意。没档次的大学,员工退休,如坐公交车,到站下车,无仪式,无尊严,无饯行,无临别赠言,让人颇感凉薄。.
1413.名人日记里的名人。读《吴宓日记》1946年3月12日,吴宓在成都见章衣萍及其妻。章衣萍故乡,在安徽绩溪伏岭镇,2013秋天,我曾去开会。鱼找鱼,虾找虾,牛人日记中,总是牛人频见。
1414.罗汉相。《吴宓日记》1946年3月31日,晚赴宴,奎(不知全名)为座客一一谈骨相,谓宓系罗汉相,可享天年(原文大年,鹏私以为天年),惟家庭生活殊孤苦云。今日视之,奇准,奇确。占卜看相算命之事,未可小觑。
1415.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在1963年8月16日《吴宓日记》中,有吴宓借此书之记录。1980年代后半叶,我三叔在长沙念大学时购过此书,1990年代赠送给我。张道真这本书,何年月即版?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
1416. 混得不好,损失的还真不是少收入些银两,捎带着,还让人心慌气短,让人身心不畅,让人低眉顺眼,让人失眠盗汗。
1417.不会打牌的吴宓。《吴宓日记》1946年4月8日云,“诸人作牌戏,宓枯坐无聊”,生活中,还真有人坚持不打牌,坚决不愿学习打牌,恐怕也真学不会。我如在现场,吴宓则不孤矣,我也不打牌,聆听吴宓纵论中外文史哲和学界轶闻。
1418.坚決不打牌的人,多孤单冷介之性情,尤厌人多言杂之氛围,更喜散步,看书,读报或静坐饮茶休息。
1419.会议室里的人生。一个单位的会议室里的任何一场会议,皆可能有履新者第一次参加,用陌生的目光打量着陌生的人群与陌生的环境,并展开对未来的遐思,并一步步融入到新的集体。同样,也有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例行公事,按部就班循环往复于此开会,看惯了人来人往,而自己坚如磐石,并将在退休前开完最后一次会议,他们熟悉每个人坐过的每个座位,熟悉每个讲话者的口头禅和语气,熟悉每次会议的流程甚至每个讲话者发言的顺序和时长。某种意义上,中国人的人生,是在会场上被推进,会场也见证了人的升迁沉浮来来往往。同一场会,有人好奇,有人疲惫,有人充满希望,有人满怀宿命。会一散场,在嘈杂和纷乱中,众人星散,座位、灯具、地板、墙壁、电扇,岿然不动,回复宁静之中。下一场会议,依然开始,依然起承转合,依然人走茶凉。水在河床中流淌,岸,依然惯看秋月春风。
1420.普通人的日记。这些日子,读《吴宓日记》,总在想,假如一个人没有吴宓式的学问,也没有吴学昭式的优异后代,但也如吴宓一样坚持写了一辈子日记。日记本身,脱离开作者的个人身份地位,还有无出版的价值。民间,坚持天天写日记之人,估计数量庞大。这些普通人的日记,只能自生自灭于苍茫的历史烟尘中?
1421.春夜小雨,令人惊喜。轻浥红尘,缓润大地。嫩蕊沾露,绿叶水滴。呼吸沁涼,心旷神怡。
1422.黄昏,读1937年7月《吴宓日记》,时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京城内外,炮声隆隆,兼有飞机掷弹,生死一念之间。吴宓仍坚持天天写日记。人对危难,亦有适应力。吴宓之嗜写,尤令人钦佩。
1423.吴宓每遇逃难,除钱之外,仅携日记本,可见,嗜写之人,亦视自己手稿如命焉。想一想,一旦丟弃手稿,文人如何自得其乐?
1424.吴宓日记中,屡屡出现朱自清、陈寅恪,宛如我日记中出现泰山学院的同事们一样自然而然。名人笔下,名人丛集,令人羡慕不已。
1425.大学问大知识的拥有者,却可能同时也具有不可思议的人格缺陷,具有极劣势的为人处世之能。唯其天真,始能一心向学,心无旁骛。
1426. 作家只为自己的个人感受和文字表达负责,抱着寻找“人生导师”的目标去阅读文学作品的读者,只可能比作家本人更拙于应付现实生活和人情世故。直面作家本人的不通情理,婚恋失败,经济困顿,一筹莫展之后,应该明白,单纯学习混社会,找个乡长,找个警察,找个街道办办公室主任,找个公交车司机,找个羊汤馆老板,向他们请教,效果可能更佳。
1427.身边。许多人津津有味地谈论京沪广深,谈论山外之山和天外之天,却忽略了自己生活半径之内的城区,乡野,河流,湖泊,山岭,花木,气候,民俗。一辈子糊里糊涂于自己身边环境的人,有资格纵目四海,放眼环宇吗?
1428.赢了五毛钱。1986年春,小学五年级,泗水实验小学,一次,班主任兴师动众,让我们清扫教室,擦拭灯具和窗玻璃,更新黑板报,说是迎接上级领导检查。整个过程,我不积极,老是觉得上级领导不会进入我们教室视察,而且还给班长打赌,结果,我赢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凭直觉,或设身处地为领导想,他们下车伊始,入接待室,听听汇报,扬长而去。甚至,当时,我说过一句即使今天看来,仍有洞察力的话,“即使教室的地板上有几只死老鼠,也无关大局,不会有人真拿清洁卫生当回事儿”。
1429.昨天风尘劳碌,疲惫不堪,晚饭后放弃散步,和衣而眠,本欲小憩至十时左右再脱衣酣睡。不料,小憩竟成大睡。今晨五时半醒,前后绵延九个多小时,乃近年罕见之饱寝。为自己祝福。
1430.连续五天,忙碌疲惫到无力写下一行文字的境界,再次印证了我的老话,“有文字滔滔不绝流淌的日子,我是飘逸和幸福的”。在无休止地上课、开会、加班中忙忙碌碌,生命耗损于缺乏审美和诗意,缺乏灵感和妙悟的尘俗中,让我欲哭无泪。
1431. 本质上,我是拒绝忙碌的,尤其拒绝身不由己的琐事缠身。喜欢悠静闲散,饱读博览,奋笔疾书和品茗赏花,喜欢生命如云,空灵而舒展。
1432.天津。以前,天津更多是往返北京路过,更有前年的从大连返泰安,在天津坐着地铁奔走于一个车站至另一个车站,宛若地下工作者,见不得天日。这次,天津社科院主办的会议,让我以一篇论文实现了深入天津的梦想。昨日,首去南开大学一游,再去周邓纪念馆参观,夜游津湾广场,在天津火车站一带的海河畔游步,灯影摇曳,波光霓虹,伫桥俯仰,游船往来,更兼农历三月十四的明月当空,可以说,与天津耳鬓厮磨,缠绵悱恻,不虚此行。太多的城市,我们无缘进入。在故乡,日复一日生活作息于熟悉的景物中,生命损耗于柴米油盐和人情世故,审美和逍遥被无情悬搁。
1433.羡。昨晚在波光灯影的海河畔散步时,遇到一些晚上跑步的女子,她们身材勻称,很有节奏地跑步。当时,内心一颤,自己难得匆匆一游的美丽夜景,竟然是人家天天栖息的家常场所。
1434.上苍并没有以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活力来安排你在尘世的具体位置。因此,必须自己去寻找人间美景。记住,你是可以运动的,是可以寻找和游弋的,不能放弃这种运动和寻找的冲动。
1435.当年的预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初,中考和高考前两个月左右,毕业班的学生要参加由学校组织的预选,以这种方式剥夺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参加正式中考高考的资格,让这一部分学生含泪离校,无缘正式考试。而今返观,这种预选,具有违法性,非常残酷。众所周知,考试具有相当的偶然性,预选失败的考生中,估计会有人在正式考试中成功。没办法,历史和规则,是从来不考虑个人的眼泪的。
1436.海河。前几天去天津开会,三叔建议我去海河边上走走看看,我抽晚饭后乘地铁专门去津湾广场,饱览夜色灯影中的天津火车站一带的海河之滨的美景,甚可观。三叔对天津极熟悉,他的推荐,自是多年经验之谈。海河是天津的脉搏和灵魂,宛若黄浦江之于沪上。读1937年11月《吴宓日记》,他于国难当头之际,离开北平经天津乘舟南下,盘桓于津数日,竟也曾漫步于海河之畔。海河仍是海河,不舍昼夜地奔流入海,岸边散步的人,偶然间增添了夜月下的我,虽然,只有匆匆匆忙忙的一个小时。对于海河,对于历史长河,一个小时与一个世纪,有什么区别?
1437.除了才华逊于吴宓,情感经历比吴宓单薄,在读吴宓日记中,我渐渐读出自己与他的太多相似。一日不辍于日记,迂阔,固执,敏感,多情,小心,善良到愚蠢,孤独到傲兀,沉迷于阅读写作无法自拔。高攀古人了!
1438.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的文字,一定是嗅到了另一个人与自己相似的神髓。在另一个人的文字中,找到了自己的体温和心跳。
1439.我常把外出开会的时光,当成过年。二十多岁如此,至今仍如此。只要有机会远游,就心花怒放。
1440.在天津的海河畔和五大道漫步时,在人流汹涌的地铁3号线上挤车时,时时刻刻会念及泰山学院天平湖家属区的空旷和静谧,以及依山傍水的地级市的郊区的悠闲。忽然省悟,若把天津城区的市民突然空降到我日日生活的泰山学院,他们会爱上那里吗?
1441.四时半即醒,天色由漆黑渐渐薄明,在晨光熹微中,我与几亿中国的中老年人在同一个拂晓痛失酣眠。失眠,正在成为折磨人的一个暴君。有床,有时间,睡眠却杳然远飞。
1442.晨读《吴宓日记》1937年11月,清华园被日军侵占后,吴由北平至天津,又由津乘舟南下,经烟台威海至青岛,转乘火车至济南,又沿津浦路至徐州,又西至郑州,至武汉,至长沙。一路颠沛,辛苦辗转。顿悟,和平岁月,静好。
1443.琐屑的小悲欢。拿医保卡去药店买洗衣粉,同样大小的袋装雕牌洗衣粉,A店十四元,直觉其贵,转至B店,价十一元。大快,买四包而返。途中忽想到,若C店九元呢?人的一生中,有多少小心思,耗散于小得失?
1444. 传奇宿舍。1937年12月18日,南岳衡山,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文学院调整山间宿舍,吴宓与沈有鼎、钱穆、闻一多被安排于同一宿舍居住。牛人雅集,空前绝后。
1445.1937年12月31日夜晚,流徒于南岳衡山的吴宓,从八时至十二时参加师生同乐会。午夜,贺麟示其读《大公报》,知熊希龄已死于25日。吴深为毛彦文悲悼。毛弃吴不顾而嫁熊。熊殁,吴仍悲伤,并叹人生如梦,如戏。少时读史,仅知1937年乃抗战开始,今读吴宓日记,更知战争风云中,悲欢离合,仍如平时。
1446.智能手机非但没有能让人更轻松与自由,反而让人更目乏神迷疲惫不堪。人到中年,极端渴望轻松自由、随心所欲的生活,各种各样不期而至的通知、填表却不断让你进入囚笼。夜读,战胜囚笼,返归自由,寻找到文学青年的理想主义情怀。
1447.有一天垂垂老矣,面对更年轻一代,我们将为自己的青壮年时光奉献给了无休止的填表而蒙羞。
1448.今天,人们的生存方式也高度雷同,深圳,西安,上海,北京的交通工具和室内,皆是玩手机的人。只是换个地方。吴宓的时代,不同地方的不同的人,阅读和生活,还可能比今天丰富多姿。
1449.参加会议,听讲座,与人闲聊,讨论,甚至连一句耳目一新的稍有思想锋芒的话,也很难听到。倒是大量的“然后,然后”宛若肆无忌惮分裂的癌细胞一样泛滥。几乎所有领域,创新正在淡去,复制粘贴大行其道,劣币不仅驱逐良币,还殴打笑骂良币。
1450.不可救药的真学人。吴宓1937年11月27日,在长沙与师生一起在办公楼地下室躲敌机空袭。人多喧闹,互相寒喧,他竟于日记中引《左传》之语写道:“大隧之中,其乐融融”。飞机撤回,人们返回院中。他再次引《左传》“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战火纷飞,疲于逃命之际,仍幽默风雅,令人仰慕。若我辈,恐怕早已吓傻吓呆。
张鹏,泰山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博士,山东作协会员。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