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双减】
赋能双减展课堂风采
传承编织文化创意课堂兴趣盎然
赵 琨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中国编织艺术跨越千年历史,据《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网状兜物),内盛石球,抛出以击伤动物。明清两代,浙江、江苏等地的草编、藤编、竹编等生产有了发展,各时期的编织艺术具有不同的艺术特性,如唐代的飘逸,宋代的秀雅,明代的拘谨,清代的华丽等。春秋战国时期,编织技艺被熟练运用于服饰上。唐宋时期,编织艺术呈现出明显的兴起之势。明清时期,我国编织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编织饰品几乎涵盖了生活各个方面。
在新年来临之际,赵琨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开设手工编织课堂。在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1、7班教室,非遗传承人魏法海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民间编织”其特殊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以前的编织,多以草、柳、竹、藤、丝、麻、布等为材质,借鉴、整合传统图案,取其形,传其神”,非遗文化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得以代代传承,今天的气球编织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只见魏老师手指翻飞,运用捏、折、拧、扭等手法,一阵眼花缭乱编织后,彩色的气球瞬间变成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引起同学们的阵阵惊叹。赵老师分发给小朋友们两个长条气球,从打气的注意事项到如何一步步地用气球编织成一朵朵美丽的玫瑰花,耐心细致地指导小朋友体验简单的气球编织。同学们也纷纷动起手来,学着老师的编织手法,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参加编织课堂的曹庆鑫同学表示,“我觉得这课堂编织太有意思了!看着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
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学习动手操作,用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气球编织成可爱的造型,一个个精美的编织作品不仅凝结了孩子们的创意与巧思,还承载了孩子们新年美好的愿望与祝福。
有趣的编织课堂不仅编织文化得到了传播和推广,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以气球为原料,创意为工具,不断打磨,通过多变的色彩组合,生动的造型设计,辅之以无限的创意想象,将一个个普通的气球变得绚丽多彩,夺人眼球,赵老师启发同学们构思设计自己心中的成语故事形象,编成一个个成语故事,孩子们乐不可支。李希元同学表示:“气球寓意着自由和美好,通过今天的气球编织课,我放松了心情,我做的这个作品是虎,我想到一个成语叫卧虎藏龙。”刘沐青同学说:“通过制作,我还体会到传统文化课本上讲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积极响应,依据“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学校特色”,在教务处的指导下,老师们不断优化、创新课堂内容,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创意编织的过程中,不仅用巧手装点了学校和家庭,提升了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艺术涵养,营造了属于山师附小的独特的“双减”天地。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