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梅凌寒,庆有余香
——何为人生丰盛
清 欢

2个月,1小时,37年,如果数字止于时间,它们便仅是岁月流淌的刻痕。但从生命的维度讲起,它们便成了熠熠的光点。
而由平凡孕育的光点,便是我写这篇文的初衷。
2个月——一场石榴花开红胜火的缘起
庚子鼠年,很难一言以蔽之,当疫情来袭,连日常烟火仿佛都变得压抑了许多。我们感慨于生命的脆弱,也感动于最美的逆行,更感恩于国家的担当。随着那段悬心的时光渐渐过去,我们才恢复往日闲暇,得以梳理那些细碎的光点。
石榴坪,如果不是一位笔耕不辍的韩庆梅老师,如果不是这本《石榴花开红胜火》的湘西支教日记,也许我终其一生也不会知道这个地方,听说有关于它的故事。尽管我们共同生活在这方96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但有时候,就是咫尺天涯。
可当我打开这本书,跟随着韩老师的笔,天涯亦咫尺。如果说文字是内心最深处的怦然,那么韩老师的文字一定有这样的力量。
从章丘这座北方小城,到湘西那片大山之地,我好像同她一路颠簸而往。
疫情未绝的忐忑,山区支教的压力,面对留守的心疼,感同身受。但如果止于此,也许我不会道喜欢,我的喜欢,源自于韩老师那双发现美的眼睛,源自于石榴坪的淳朴,源自于原本陌生,却满腔赤诚的真心以待。
“一个又黄又瘦的小女孩在众多孩子身后默默不语,我把她拉到身边抚摸着她的背问长问短,她羞涩胆怯的目光渐渐明亮起来。”
“这是老师今天送给你们的:用心观察、独立思考、见贤思齐,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老师相信,将来,世界各地都会有你们的身影。”
“食堂的大妹子知道我们几个山东的老师爱吃馒头,就跑到几十里外的地方给我们购买了雪白的馒头。真的是让我们受宠若惊,不胜感激。”
“透过斑驳的墙壁和青苔,不难想见当年的繁华……伟大诗人、文化大师,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爱’与‘和’……”
越是平淡的语言,越显情之深切,就像家乡亲友惦念寄来的咸菜,佐了热粥下肚,暖的不仅是胃,更是心。
所以读到这些,我很难不感动。更何况,还有更多更多的爱,随着这次支教,与之联动。这是生而平凡的人,凭着善良与坦荡,用坚持与奉献,结下的缘。
就像石榴花开红胜火,脉脉温情,深深热爱。

1小时——一片恰若春风育桃李的深情
与韩庆梅老师从未谋面,只因支教曾是未能成行的一个梦,便心心念念想要见一面。机缘巧合,得以实现,方才有了这1小时。
初见韩老师,透着爽朗率直,掩着书卷国风,谈笑之间,极具魅力。就像鲁风老师题词的“湘西两月,获益一生”,这1小时的交谈,看似短暂,却是真真正正的受益匪浅。
我听她说起在湘西的日常,连绵阴雨天里什么都有种潮湿感,有时会用吹风机吹吹鞋子再穿的小奢侈;地无三尺平的地质条件,每天都要穿过坟头走过泥泞去上课的小心翼翼;孩子趴在她肩头聊天的亲昵,拿到捐赠的学习用品的欢天喜地;还有那些关于学习、观察、独立,与走向世界与未来的鼓舞……
这些日常很简单,却浸透着一位支教老师不同于过往的感悟。就像韩老师谈起牛角冲时的感佩。她说牛角冲是石榴坪乡山中地势最高的村庄,一溜上山爬坡,一个弯,一个弯,一个弯,又一个弯,一座山,一座山,一座山,又一座山,可就是这样的崇山峻岭中,为了六个孩子有学上,驻守这里的包老师每天在这样的山路上往返四个多小时,坚持至今,何等坚韧刚强。
教学相长,在这样两位老师的沟通学习中,注定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所以韩老师思考良多,所以韩老师诉诸笔端,她说支教的这两个月,有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收获,希望借此传递给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读懂,然后有所思,有所得。
正是这次谈话,让我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更深的感悟。书,从来不止于书本,那是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经了更多的事,过了别样的生活,一颗又一颗名为“思想”的光点,终有一天汇聚而成的光芒。
而这光芒背后,藏着每一位“老师”的深情。

37年——一角锲而不舍用心一的光芒
比我年龄还大的37年,是韩庆梅老师的教龄。
如此长的教龄,让我惊讶于韩老师的年龄,因为岁月,好像真的厚待心思纯正之人。说起教学,说起学生,如同孩子一般欢快的韩老师,完全不像年逾五十的模样,仍然是蓬勃的,青春的。
她说支教回来,学生们都叽叽喳喳喊着“韩老师你回来啦”的场景时,眼里是有光的。我想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对于这位扎根基层37年,无愧于“人民教师”光荣称号的老师而言,是别样的礼物,定然悉心收藏。
37年,足以当得起一句,把将近半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这数字,绝非单纯的年华老去,是岁月的流光,是生命的厚度,是一个一个孩子长大,而她依旧坚守在三尺讲台。如同每一位奋斗在一线,扎根在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样,锲而不舍且专一用心,默默无闻但注定不凡。
世界上本没有超人,每一个把平凡里的坚持做到极致的人,就是超人。就像疫情里最美的逆行,裁下太阳的一角,把光芒揣进自己心里,然后去温暖所有的遇见。
韩老师正是如此。
有原则,但是不设限,是她给我的印象。坚持该坚持的,是根骨;打破该打破的,是魄力。
那些一成不变的既定印象,在她身上几乎不见。
比如她说从苦日子里走来,所以更感恩生活。她的感恩,是真正化在行动里的。教学之余,从未停止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未停止写作,记录当下那一刻的细腻感知;学习书法国画,让我看见活到老学到老的真实。
她,用自己的热爱,把日子过成了诗。
诗,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小记:小小拙作,诸多感触,记与韩庆梅老师的初见,也致敬扎根基层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