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泉新泉位座东西 有线没线水入同渠
——水规金线泉外考
据记载,老金线泉(以下简称老泉)是在新金线泉(以下简称新泉)的西边,水族馆的西墙外(见图)。听多位游客说,在记忆中金线泉中的水线是南北方向,这个记忆是不是源于老泉的水线,只能依据泉池的建筑构造来推测。
在老泉的东池壁底部有水口,北池壁也有水口,现在没有水流出流进无法测试,若从北池壁水口进水,水线成东西方向,如果东池壁水口进水,水线是南北方向(依据新泉的进水出水形成的水线推测)。有进水口也一定会有出水口,按照周围泉池和河道的建筑布局,出水口应建在池壁南侧,流出的水汇入南侧的河道中,老泉不出水线的原因有二:一是进水口无水流入,二是出水口堵塞,水排不出去,水排不出去会满溢泉池,因此进水出了问题的可能性大。
图中的建筑物是早期建成的水族馆,左侧是老金线泉泉池。
新、老金线泉一东一西,中间有皇华泉和卧牛泉,泉池的正南方向是一条宽约119公分的河渠(东西段河道不同宽,转向南的河道更宽,约196公分。),这条水道是专为几个泉池修建的“泻流渠”,趵突泉地下水位在30米以上时,有些泉池会水盈满池,河渠会把充余的水引流入渠道中,皇华泉离南边的河道约296公分,新金线泉离河道更近,泉池石柱与河道护栏石柱距离仅有70公分(新泉西南角石柱,见图。),现在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泉泉水流入河道,把河床淤泥冲击出一个小丘的情景。
上述四个泉池中(新、老金线泉,皇华泉、卧牛泉。),有主动泉池和被动泉池,主动泉池是出水量大的泉池,被动泉池是大流量泉池的水通过水口接收泉水,然后经出水口排到河道中,新泉是被动泉池,柳絮泉是主动泉池(两泉池最近的南北池壁水相距约64公分),利用泉水的流动,变化成为有观赏价值的“金线”,还可以看到水位的瞬间动态,古人巧思妙计,真是令人惊叹。
金线泉与河道最近距离仅有70公分(石柱),图中左边为河渠,中为金线泉,右边为水族馆建筑。
从“四泉一渠”的建筑布局看,古人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民间有个说法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疼”,引用在这里是“通则不溢,溢则不通”,卧牛泉水漫池口说明“水泄不通”,实地观察现状也符合这个说法,水渠的河床高于几个泉池的底部(有的位差近1.2米),为了避免出水口被淤泥堵塞,设计者把池壁内的出口提高,避免于泉池底部泥土淤堵,在正常地下水位高于30米的时候,“淤泥不挡”,“流水不堵”,当没有泉水涌出时,水道中的淤泥“斑块”“栓塞”,“硬化”,再次泉水喷涌时,出水口堵塞,水道不通,其结果是溢出泉池满地流,卧牛泉就是例证,这种泉池的设计也是很巧妙的,泉丰放之,水少蓄之,自动调节,如果有渠池互补则更为奇巧,这样就可以盈放少补,科学管理,有效利用。(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水族馆前的卧牛泉,皇华泉和南面的水渠。
上次文章发出后有读者说金线泉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没说清楚,现在再补充说明如下:新泉的进水口在金线泉池北池壁靠近泉底的位置,与北临的柳絮泉是相连通的,也就是说,金线泉的水是柳絮泉供给的。由于水的压力使进入金线泉的水有一定的流速,水流沿泉池底部冲击到南壁,水流受阻后只有向上翻至水面,然后在水面向北挤出一条东西方向的水线,在太阳照到水线时折射到泉池底部呈“金黄色”,水线游走,金线随之变动,整个泉池的精准设计和水面“金、银”线呼应的奇妙效果令人赞叹。俗语说有的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可是泉水撞了南墙回了头,还挤出一条水线成了“名泉”,借着太阳“金光闪闪靓”。泉池南侧池壁的中间部位有明显的向内(向北)凸起,应该是与水流冲击南侧池壁有关(有待于证明)。
泉池的出水口在泉池的西壁,水排到西南方向的小河道中,可以在河道中看到排水冲击周围泥土的情景(河道的河床高于金线泉的泉底)。老泉和新泉是“同供一渠”,排水流入河道中。水线的西端偏南面池壁,偏离原因与出水口流出的水流有关。
柳絮泉,金线泉,小河渠。
泉水公园中,有水流动的地方就能找到水线,比如大面积水面流向小的出水渠道,后面水流速度大于前面水流的速度……等等,等等,这些水线生成快,消失快,留不住,“艺术感弱”,能把水线围在池中(只要地下水位足够高),昼夜不停的变化着流畅的曲线,目前看到的也只有趵突泉公园内金线泉中的水线,“泉水不息,水线不没,变化不止”,“线出线没,我知泉知”(此处“我”指水线),这条水线“牵挂东西”,“游移南北”,“动知高低”,“静观天地”,默默无闻,出没无声,既便有了光影,金色的靓丽还是留给了泉底,我们没有看到水线的出现,却见证了水线的消失,那种不舍,眷恋,游离,象风筝收线,漂漂摇摇,渐收渐没,“轻轻的来,轻轻的舞,轻轻的走”……,只留平静的水面,那种凄美的画面让人难以忘记。(水线在水位高时还会出现)以现象为依据,实验择结论,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实地考察来验证。
承波 王瑞
2021年12月8日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