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老邮电那些动人故事
李圣喜
党的100周年华诞前夕,我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勾起了我的回忆,于是我重新
翻阅记录以及40余年来见报的稿件剪报,与我一同在邮电战线共同奋斗的同志,他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千方百计满足广大用户的通信需要的先进事迹和形象,立马浮现在我的眼前。
他们中间有巧接千家线,速传万户音的话务员;也有战酷暑,斗严寒,及时抢修通信线路,确保用户电话畅通的线务员;更有被用户称为“及时雨”、“活钟表”的投递员。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始终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领群众,克服当时通信手段落后,能力严重不足的困难,千方百计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岀了不平凡的事迹,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有的上了报纸的头条,有的报道还加了编者按语。
图中正在接线的为市话班班长韩香云
博山邮电分局市话班是全省邮电系统的先进班组。全班二十几位话务员大多数是女性。在班长韩香云、副班长黄翠华、16号话务员,工会小组长李桂兰三位党员的带领下,在确保岀色完成电话正常接通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对当地情况及有关单位熟悉的优势,经常主动为用户排忧解难。如为危急病人找救护车、为有关单位处理突发事故提供帮助、协助外地人寻亲找友。她们这种急人之急,解人之难,帮人排忧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1966年2月26日,深夜零点,在值夜班的副班长话务员黄翠华,发现石马公社医院不断向博山各医院呼叫电话,说他们那里有位急病号,急需找救护车,送市第一医院进行抢救。可是找了好几个医疗单位都未如愿(那时不像现有120急救中心)。黄翠华知道后,立即投入帮助找救护车的行动中。她先后用电话联系询问了博山电机厂医院、山东耐火材料厂医院、山东机器厂医院等十几个单位,最后终于在驻地部队某部找到了救护車。但司机却不熟悉要车单位在何处。时间就是生命!接着她又用电话叫醒局领导,说明情况,决定派机要投递员,共产党员孙永珊前往带路,经过各方努力,最后使危急病人及时得到抢救,转危为安。事后我将此事写成稿件,被淄博日报刋发(1966年4月28日二版头条,并加了编者按)。像这样的实例,在市话班数不胜数。久而久之,人们都把市话班习惯地当成了求救站,资询处。甚至还流传着:“有难处找话务,再难的事,也难不住”这样的佳话。

电报投递员王立祥,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党员。工作中一贯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年年被评为”五好职工”、”先进个人”。1965年4月1日,局里收到一份由济南发往博山西冶街阜圣村21号的电报。起初是一位新手负责投递,结果未能找到收报人。后來班长又派老王去试投,在原址还是未找到收报人。但听附近的老邻居说,此人1960年就搬走了,但不知搬哪里去了。当时老王想,只要人在博山,就能找到,经过四天的不懈努力,走街串巷,挨门逐户查寻,最后终于在赵家后门派出所的帮助下,在叠道街24号找到了收报人。使收报人十分感激!
还有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与“全国优秀投递员”马学镐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天我在淄博日报读者來信版,看到署名马秀成的读者来信,表扬南博山邮电支局乡邮员马学镐,不畏艰苦,勤勤恳恳为山区群众做好投递工作的事迹。,我立即向局领导汇报了这件事情(当时我在局办干秘书)并表达了想尽快前往采访的意愿。不曾想,我的想法与领导的考虑不谋而合。第二天就动身赶往南博山支局。经过两天时间,遍访小马投递段中的十二个大队,二十五个单位,带着广大用户的一片称赞,返局向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并写成新闻稿件。不久一篇“群众夸他是《及时雨》一一记山区邮递员马学镐的事迹”的长篇通讯,就发表在淄博日报上(1981年6月25日二版)在群众中引起一定反响。在当年全市“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突击手”评选活动中,被团市委评为“青年突击手”。翌年小马又当选为”全国邮政优秀投递员”,1982年又被邮电部、中国邮电工会授予”全国邮电特级劳动模范”称号。自此我们的小马成了邮电系统的新闻人物。从他当选”全国邮政优秀投递员”,入京参加表彰会,光荣入党,我都做了跟踪报道。分别在人民邮电报、山东邮电报、大众日报、山东工人报、”淄博日报及省、市、区电台做了报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后來市局党委专门下发文件,在全市邮电系统开展向马学镐学习的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邮电服务水平,加快了邮电建设步伐。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上面我所说的这些优秀人物,大都已是年愈古稀之人,有的已经作古,但他们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