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左传.隐公元年》里记载:郑庄公因母姜氏支持居住在辉县的共叔段谋反,一怒之下将其安置到了颖城,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事后,庄公非常后悔。颖考叔知道后,机智地提出“掘地及泉,遂而相见”的办法。在地道里,最终庄公与母亲姜氏得以相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故事中的共叔段就是因为其居住在共国辉县才被称为共叔段的。
郑庄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君王,郑国是东周初期政治上最为活跃的诸侯国,郑庄公是郑国活跃时期领导集团中的核心人物,春秋初期几乎称霸。伟人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说:“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由此可见郑庄公对后世影响之大。《左传》、巜东周列国志》、巜史记》对郑庄公都有记载,笔者归纳起来详说一下这个故事。
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母亲叫武姜。武姜在生郑庄公时难产,差点要了命,所以起名叫寤生。几年后,武姜又有了第二个儿子,起名叫叔段,叔段是顺产,武姜不喜欢寤生,而喜欢叔段。郑武公病重时,武姜请求将叔段定为接班人,遭到武公拒绝,武公死后太子寤生继承王位,这就是郑庄公。居住在辉县的共叔段仗着母亲姜氏的支持,从不把尊君治民放在心上,而是招募勇士,加固城垣,囤积粮草,训练甲兵,加紧扩充势力,与母亲姜氏合谋,淮备里应外合,袭郑篡权。
郑庄公深知自己继位母亲大为不悦,对武姜与共叔段企图夺权的阴谋也清清楚楚,但他却不动声色。朝中有大臣提醒郑庄公,共叔段可能图谋不轨,但郑庄公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就是今日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不久,共叔段在武姜的支持下,发动了武装叛乱,武姜作内应积极配合响应,但由于郑庄公早有防备,共叔段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很快就失败逃亡了。郑庄公对母亲武姜的所作所为非常生气,于是就把母亲迁至颖城,立下誓言:“不至黄泉,不再相见。”
由于郑庄公在位期间,是一位励精图治的贤明君王,因此朝中也出现了不少政绩有为的臣子,颖考叔就是其中的一位优秀代表。最初,颖考叔只是一个小官,因为爱戴百姓,深受百姓拥护,受到了郑庄公的接待。当时,郑庄公宴请颖考叔以示奖励。颖考叔吃着吃着,把肉都夹在了盘子一边,郑庄公就问为什么不吃肉,难道有什么忌口?颖考叔就说,想带回去给自己的老母亲吃。因为自己生活贫困,又是单亲家庭,老母亲是既当爹又当妈的照顾自己,这肉不要说吃过,连见都没有见过,老母亲一生辛勤劳苦,所以就留下来想带给自己的老母亲吃。
郑庄公听的热泪盈眶,有这样的好官,难怪这一方会生活安定祥和,又难怪这样的官会深受百姓爱戴。然后,他又想到了自己,身为君王,母亲想吃肉时刻都有,可惜自己说过此生不再与母亲相见。于是,他陷入了悲痛之中。
颖考叔看到郑庄公暗自落泪,不由得大惊失色,问道:“大王为何落泪?”然后,就听郑庄公给他详细地诉说了一遍。颖考叔听后就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既可以让你与母亲见面,又可以去九尺黄泉。郑庄公听后兴奋不已。颖考叔先挖了一条通往颖城关押郑庄公母亲大牢的地道,深为九尺,然后在地上铺上黄沙,再灌上水,但不会淹到人的高度。由郑庄公亲自驾车,从地道去见关在大牢的母亲,把母亲接回到了京城。观者无不称赞郑庄公的仁义孝道。这就是以后人们常说的“九尺黄泉”和“黄泉见母”的成语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