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文化的传统美德及现实意义
作者: 王贞民
最近,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精神,笔者结合决议精神,从诸葛亮及其诸葛亮优秀传统文化入手,谈一点粗浅的见解,以期方家的批评指正。
中共中央决议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党中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根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这段话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冒昧地结合“诸葛亮优秀传统文化”,写了以下几点,权作我学习“决议“”的心得体会。
很早很早以前,我们家乡山西省原荣河县孙吉镇天兴村一带就盛传诸葛亮生于天兴村的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所以诸葛亮及其传统文化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扎下了根,耄耋之年的我还坚信诸葛亮是从家乡天兴村走出去的一位历史先贤,以至对诸葛亮及其文化情有独钟。关于诸葛亮是天兴村生人,我曾撰写了拙文两篇《“亮生于天兴”与京““移河东归宗”辩析》和《古代,咱们都是“山东人”》等文,较为详尽地阐述了我的观点,恕我本文不作赘述。
现在,言归正传。
诸葛亮的聪敏才智和辩证谋畧值得传承和弘扬。诸葛亮是大家公认的智慧化身,他的智慧的触角无孔不入,延伸于各个领域,贯穿于他的一生。从治国理政方面而言,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运用自己的智慧谋畧和真才实学,为先主刘备出谋划策设计出全方位超前的行动“纲领”。他首先对曹操、孙权,以及刘备等历史人物作了恰如其分的分析。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強者”,其“妙招”重在善於用人(曹操如何善于用人暂且按下不表——笔者),所以得出,得失“非惟天命,抑亦人谋”的精辟见解。他说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峰”。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诚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诸葛亮还对荆州的战畧地位作了全面精准的分析。接着,他分析了先主刘备的“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的优势,然后对刘备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将軍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軍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些智慧的高招出自他的历史名篇《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推心置腹的分析叫好不迭,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并感慨万分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治国理政的不朽韬略还见于他的名篇《前出师表》。诸葛亮以他无私的忠诚和超群的智慧赢得了先主的信任。他不仅这样说,还这样去做,亲力亲为为实施“兴复汉室”纲领而奔走,不辞辛劳,出使东吴,以聪敏睿智的舌辩之才说服吴主孙权联刘抗曹,迫使“曹公败於赤壁”,鼎足之势立矣。倘若没有诸葛亮这样的智慧之师、忠君之人,三国的鼎足之势怕难以确立!看来,现在我们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多么需要更多更多的诸葛亮式的人才!
诸葛亮的建軍強軍思想,值得传承和弘扬。他在軍事建设上堪称“天下奇才”。《三国志》这样表述诸葛亮的軍队陣容:“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真乃威武之师。再看他的軍事“装备”及布阵情况:“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意思是说诸葛亮擅长巧妙的构思,改造连弩,制造木牛流马,全部出于他的创意;又演练古代兵法,作八陣图,都能抓住其中的关键。他把自己的聪慧运用到建軍强軍上,不能不令人佩服。诸葛亮的建軍“理念”,也让我们敬佩不已。请您往下看。他认为要对军队里的指揮官、将领们加强严格的思想教育至关重要,教育他们要“守忠”,忠于国,忠于君。诸葛亮在“兵要”中作了生动形象比喻:“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古代的良将需要“守忠”,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岂不也应该坚决拥护“两个维护”吗!一位带兵的将领要“守好忠”,就须克服八种“毛病”。诸葛亮是这样说的:“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妬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姦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克服这八种“弊端”,大概就是“守忠”好指揮官。笔者以为,这八种“弊端”,对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新中国国度的人来说,也需要引以为戒,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诸葛亮还要求做一位好的将领,善于带兵的指揮官,首要的是爱战士如己子,那么何以“爱之如子”?他如是说:“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退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捨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将领果能如此,天下无敌矣。軍队要“所向必捷”,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全体指战员要团结如一人,才有战斗力。诸葛亮在这方面也有论述:“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人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於匹夫,况众人乎!”诸葛亮,您真不愧为诸葛亮啊!古代軍队应当如此,推而广之,我们现在新时代指战员,以及人民的“公仆”更应当如此!难怪,诸葛亮在軍中去世,等到蜀軍撤退以后,他的政敌司马懿巡视蜀軍的堡垒营寨时,称赞诸葛亮说:“天下奇才也!”综上所述,诸葛亮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有见地軍事家,他的建軍思想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
诸葛亮一生仁德治国、忠贞不二,为蜀汉政权的献身精神值得传承和弘扬。诸葛亮未出茅庐先思治国方畧,既出茅庐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在蜀期间,“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蜀汉境内“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百姓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能把蜀汉治理得如此这般出彩,没有诸葛亮“仁德”治国理念,廉洁奉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谈何容易!公元二二三年,刘备在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交代后事,托孤于亮。君臣之间关系坚如磐石。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唯恐托付不效,以负陛下之明。他感激涕零地向先主表白:“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继而,“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最终,诸葛亮献身于北伐疆场,以他五十四岁之躯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诤诤诺言。后来,他的儿子诸葛瞻三十七岁献身蜀汉事业,诸葛瞻之子诸葛亮之孙诸葛尚年仅十九岁也血洒卫国疆场。一门三忠烈,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可宝贵诸葛亮精神!我们多么需要学习和发扬这种精神,为我们的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诸葛亮的“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克己奉公、勤勉廉政精神及死后“敛以时服,不须器物”的简朴境界,值得传承和弘扬。诸葛亮位高权重,一生却克己奉公,清廉为政,自报家产,自觉地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诚乃可歌可泣,堪作效仿的历史典范!他在《自表后主》的疏文中,给后主主动自报家产:“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物,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段自我表白把一个廉洁自律、简朴无瑕的诸葛亮活脱脱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值得我们,尤其是为政者深思再深思!诸葛亮的临终遗命,也感人至深:“因山(定軍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遗命,完全符合诸葛亮一生不劳费物的性情。他生为蜀汉勤勉奋斗,连死后也为蜀汉着想“净身入土”,穿平常衣服,不陪葬器物,不大开挖山洞,容棺即可。这不仅是简朴,还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表达。历史先贤诸葛亮尚且如此,时人将何以堪!
诸葛亮敢于直面问题,刀刃向内、严以律已、以身作则的品德值得传承和弘扬。大家都知道,马谡“举动失宜,为郃所破”,大意失街亭,错在马谡。但,诸葛亮却从自身找原因,上疏自责:“……至有街亭违命之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刘备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话——笔者),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軍,行丞相事。这里,我多说几句,因为诸葛亮处理“马谡事件”的全程,充分彰显了亮的政治家的风范。马谡对蜀汉而言亦是有功之臣,跟诸葛亮也有历年交集,过从甚密,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攻心攻城,心战兵战,后世传为美谈。这里,还有事一件补充一下。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南征至泸水,泸水瘴气浓烈并有毒气。有人建议用南蛮人头祭奠河神,亮接受谡之“攻心,心战”的用兵之道,用“馒头”替代“蛮头”祭河神。亮的仁义至上,以心服众做法深得南方少数民族的拥戴。诸葛亮南征取得胜利,马谡功德尚不可没。但是,马谡大意失街亭,诸葛亮揮泪“戮谡以谢众”,是谡罪有应得。这正践行了亮“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的信条。马谡被杀以后,诸葛亮善待马谡的“遗孤如平生”。他的政治家风度,軍事家“铁腕”,可见一斑。看来,陈寿对诸葛亮的“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的评价毫不为过。像诸葛亮这样的“官员”,我们不去借鉴学习,更待何时!
诸葛亮重视对子女的家教,“从娃娃抓起”训诫的成功范例,值得传承和弘扬。诸葛亮四十七岁的时候,在他出师武功前夕,给其兄诸葛瑾信中写道:“瞻今已八岁,聪明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便为八岁儿子诸葛瞻写下著名的千古雄文《诫子书》,勉励儿子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以确立远大的志向和人生目标。其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金句,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对为学做人是精准的忠告。诸葛亮的《诫子书》(恕我省畧它的全文——笔者)不失一篇供大家借鉴的教育子女绝佳教材。诸葛亮堪称人臣的楷模,给后人树立了光輝的榜样,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践行。
诸葛亮在识别人性、结交朋友方面,也有成功的经验,值得传承和弘扬。他在交友方面,有这样的著名论断:“势力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势力朋友、酒肉之交万不可取。亮的论断至理至真,不可遗忘!交友必先知人,知人方能交结真朋友。那么,如何才能看透人性,洞察人心?诸葛亮告诉我们《知人牲》的七种方法:“知人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您真不愧是历代全才,智慧的神明!
在家庭婚姻、居家过日子方面先贤诸葛亮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值得传承和弘扬。诸葛亮,治国有韬畧,个人重修养,建軍有奇才,教子有良方堪称完人。殊不知,他在择偶重才德、居家敬如宾方面,亦率先垂范,引领人先。按诸葛武侯当时的地位、影响以及他的“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其伟”的条件,在美女如云的南国,一定会娶个才貌俱佳的天仙般的妻子,但是,他却娶了个黄氏“丑女”为妻。这就是诸葛亮令世人敬佩又一所在。他不在乎妻子的“黄头黑色”,而在乎“才德相配”。通俗一点讲,他的择偶标准是,不重颜值,重德行!正因为如此,黄氏“丑女”则是诸葛亮的贤内助、好帮手,后人传说的“木牛流马”发明创造多为“丑妻”黄氏的功劳,身为蜀汉丞相的诸葛氏若没有这样一位相夫教子的“内人”,他的事业能如此輝煌!诸葛亮真不愧“万世人極”的伟大历史人物!
诸葛亮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一个支脉,是其组成之一部分,诸葛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者。他以其人格风范和辉煌事功,影响和丰富了中国后世传统文化,也为我们新时代提供了可借鉴的正能量内容。以至于国家领导人在他的“平语近人”宣扬中华优秀文化中亦極力推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国献身精神!说实在的,以蜀国当时的实力,不足与強大的魏国对抗,但诸葛亮却六出祁山数度征战。这是其事业使然,使命所致,不能不殚精竭虑,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说,诸葛亮的形象,除去充满智慧等优秀品质外,与他最后的愈挫愈奋,终于为蜀汉大业献身的精神不无关系。伟哉,诸葛亮,大哉,不朽的先贤!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诸葛亮文化及其精神,必须尽快对诸葛亮文化载体——我们河东地区唯一一座临猗县孙吉镇天兴村武侯庙建筑物去重建和开发,让文物再度“活”起来,生命力得以延续,来者学有学头,看有看头,朝拜有祠庙,旅游有去处,把天兴武侯庙及诸葛亮古庙会打造成黄河流域文旅发展事业的又一亮点,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并融入到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不断地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充分展示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历史担当。让诸葛亮这一伟大历史先贤“梅开二度”、浴火重生,为当今社会发揮光和热!
二O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修改稿于运城学院1201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