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山东女散文家沙龙活动
于燕:电影《时时刻刻》里女性主义色彩下的爱与人生

2021年11月27日,垂杨书院城社文化讲堂,第33期山东女散文家沙龙分享会上,军旅作家于燕作了题为“电影《时时刻刻》里女性主义色彩下的爱与人生”的精彩讲座。

于燕,笔名于雁,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硕士。作家、编剧、导演,出版过两部作品,荣获过全军及蓝天文艺奖,长篇小说《如梦令》荣获第十一届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

大众报业集团业务总监尤怡芗,齐鲁晚报高级编辑李秀珍,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主席刘君,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秘书长王力丽,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刘金红,著名作家李心田的女儿李露,垂杨书院副院长、垂杨书院城社文化讲堂主管王田田,作家及文友赵春燕、谷雨、王鹤鸣、杜丹等20余人参加了分享会。分享会由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秘书长刘东妮主持。

在两个小时的分享会上,于燕从探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入手,在女性主义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以电影文学原著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与英国作家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为分析文本,对荣获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时时刻刻》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思想内涵作了深入剖析与阐述。严谨的框架、清晰的思路与流畅的表达,让整场讲座精彩纷呈。
伍尔芙、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
以及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于燕谈到,伍尔芙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以及20世纪现代音乐代表人物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等影响,在作品中探索了现代主义的关键意象,包括潜意识、时间、城市和现代战争所带来的冲击,凭借突破性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刻画出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蒙太奇式的人类感知,创作了《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一间自己的房间》《墙上的斑点》等意识流作品。
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品《达洛维夫人》,以“一天写尽一个女人的一生”展现了伍尔芙的艺术功力。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是一个上层社会的女子,她的丈夫是国会议员。克拉丽莎的一天始于出门为宴请首相的晚会买花,然后一整天跟随她的思维、记忆、焦虑、顿悟,经历她筹备盛大宴会的全过程,同时进入那些她路过或遇见的人物的思绪中,我们得以见到在一战结束后五年,一个广阔而深入的伦敦社会百态。在于燕看来,“伍尔芙运用再现人意识流动的手法,超越写实主义的笨拙文风,叙事手法十分有电影感,包含了闪回、蒙太奇、快切,以及多个人物对同一外界事件产生反应时使用的摇摄手法,伍尔芙挖掘进入每一个人物的记忆和联想,来赋予他们深度,同时将过去带进这本‘一日’小说。”
于燕还谈及“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这个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精英文化团体,以反传统性和现代性著称,吸纳了伍尔芙和伦纳德夫妇、瓦尼莎和克莱尔夫妇、EM福斯特、TS艾略特、斯特拉齐等在内的英国各界才子文人,“通过对艺术重要性的持久信念”而团结在一起,提倡对纯美艺术不懈追寻、情感与理性的自由协作。他们的作品和观点深深影响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美学界、经济学界,也推进了女性主义、意识流小说和现代艺术的发展。
女性主义历史发展
与女性主义批评
于燕梳理了女性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女权”一词最早出现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的《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或称《女权宣言》)上,明确提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女性主义运动由此拉开序幕,1791年法国大革命时期成为女性主义的萌芽期。19世纪末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是两性平等。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是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起,持续到80年代,起源于美国,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要求同工同酬,消除对女性的不公平与歧视,要求两性平权。
于燕介绍了在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位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一位就是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她提出在主流话语中缺乏女性的声音,大部分文学作品中女性只是说着男性作家要她们说的话;另一位就是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她于1949年在社会学著作《第二性》中提出“人造女性”的著名论点,即女性是人为建构的,《第二性》全面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被誉为“女性圣经”。她们共同指出对父权制度的批评不能离开对父权话语的批评,在她们思想的引领之下催生出一批女性主义批评家。
对电影小说原著《时时刻刻》
的整体分析
1998年,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小说《时时刻刻》,当年荣获“笔会/福克纳小说奖”,次年又获“普立策小说奖”。于燕从结构、主题、文本、人物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部意识流小说的精妙之处。
一是复调式结构。于燕认为,小说的总体布局以伍尔芙夫人、布朗太太、达洛维夫人三者交替出现的结构方式来展开叙述,既相互独立又暗中关联。1923年的小说家伍尔芙正在创作小说《达洛维夫人》,1950年的家庭主妇布朗太太正在阅读小说《达洛维夫人》,2001年的克拉丽莎被理查德称作“现代的达洛维夫人”。“达洛维夫人”是联接她们的桥梁。“作者这种设计旨在表达人物精神世界的延续与传承,三个女性所展现的生命之光在我们眼前此起彼伏,犹如生命的三重奏如此美好且动人心弦。”
二是女性化主题。于燕谈到,小说的三位主人公都为女性,因为小说的主题是表现女性的独立与觉醒,她们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经历内心反复挣扎,寻求自我解放的心路历程。小说中的男性角色,看似都爱着对方,其实在精神方面,却用爱的枷锁束缚着她们,成为她们精神独立的对立面。“她们穿越时空的交叉、相遇与轮回,犹如一曲生命的合唱,让我们洞悉了整个20世纪西方女性的精神风貌,以及她们自我认知与思想解放道路的漫长与曲折。”
三是文本的重叠。于燕认为,同为意识流小说,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与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相互交织并存。《时时刻刻》作为一部向伍尔芙的致敬之作,坎宁安让伍尔芙小说中的达洛维夫人走进他小说中的人物生活,通过研究《达洛维夫人》这本书以及达洛维夫人这个人物对现实世界中其他女性的影响,其实在探究伍尔芙本人的思想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是在延续了《达洛维夫人》的基础上的一种对伍尔芙生命意义重新思索的再现,是对伍尔芙内在精神所作的一次富有诗意的冥想”。
四是人物的对应。于燕认为,小说《达洛维夫人》中的人物与《时时刻刻》中的人物互相对应,她们或他们无论精神气质与个人命运都非常巧合的重叠,也是坎宁安有意的设计安排,让我们对人物的心理与命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设关系,表达出作者对人类精神世界复杂性的探求,“在小说中,他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引导读者穿越小说人物粼粼波光的意识深处再进入伍尔芙的精神世界,这一奇妙的手法具有无与伦比的独创性”。
总之,“《时时刻刻》是一部知识分子式的小说,作者是以小说的形式对伍尔芙精神世界作一次遐想式的探询和论证,以及对她性格的可能延伸进行了艺术上的重塑;同时他又通过20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来反映西方整个20世纪的精神特征。这一双重目的,构成了这部小说不同凡响的品质。”
电影《时时刻刻》艺术表现手法
及思想内涵
于燕分析了电影《时时刻刻》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是电影蒙太奇。于燕讲,影片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视线,用一组交叉蒙太奇开篇,镜头在伍尔芙与其丈夫之间交叉切换。接下来,很有意味的一幕幕出现了,就是重复出现一组相似的场景,将三个时空天衣无缝地衔接在一起,时空自由穿棱于三个女人之间。接下来,整部影片都是这种平行蒙太奇的叙事结构,之所以不感觉突兀,就是音乐辅助作用与相似镜头关系的贴合,形成了这种流畅自然的镜头语言。
二是时空交错。于燕认为,时空交错是这部电影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特点,通过蒙太奇手法得以实现,开场中三位女主人公的生活场景切换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另外,电影女主人公之一的伍尔芙、伍尔芙小说中的人物赛普蒂默斯以及电影中的人物理查德,这三个人仿佛是同位一体的关系,在不同的时空里,在人生不同的遭遇里,他们都被精神问题困扰,选择以死解脱,呈现出相似的生命状态。“其实这三者都代表着伍尔芙本人,伍尔芙借着赛普蒂默斯反映出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理查德又是电影中伍尔芙的男性化现身,理查德活着的时代,伍尔芙已经不在了,但生命的情感和关怀还在,影片通过理查德与克拉丽莎的感情纠葛,再次表达了伍尔芙式的对爱与生命的理解与诠释。”
三是丰富意象。于燕认为影片意象丰富,符号化的东西随处可见,这种意象化的事物增加了影片深刻的内涵,并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花”与“水”的意象,分别阐释了自由与死亡的深刻意涵。
于燕还就电影《时时刻刻》的思想内涵作了深入阐述。
影片一开始以伍尔芙投河自尽开篇,便引出了影片最重要的主题——死亡。伦纳德问,“为什么有人必须死去?”伍尔芙说,“如果有人死去,才可以让其他人更珍惜生命。”分析了剧中的人物关于生与死的抉择之后,于燕谈到:“其实每个人都在思考自我价值与生活的意义,所有的选择都有它的合理性,包括死亡。这就是伍尔芙所说的,‘想要看透人生,你必须要真实面对人生和了解它的本质,当你最后了解它时,就应该要珍爱它,然后,才能放下’。”
孤独意识,是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非常重要的情绪和思想,就像理查德说克拉丽莎,一句话道破天机:“达洛维夫人,你永远靠着办派对来掩饰寂寞。”孤独和寂寞像黑夜一样缠绕着每个人,挥之不去。于燕谈到,“人为什么会孤独?因为人总有实现不了的梦想和满足不了的欲望。面对孤独,活着的人只能妥协,与生活和解。”
另外,于燕认为,影片把三位处于不同时期的女性的命运与处境借助一本小说《达洛维夫人》串联起来,诉说了女性渴求独立却身陷困境的矛盾心理,处处存在着生活的悖论。生与死、爱与绝望、短暂幸福与永久痛苦,困扰着、咬噬着她们的内心。然而,“无论是生与死、爱与绝望、幸福与痛苦,三位女性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证明她们的人性光辉从没有因为离去而暗淡。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属于她们自己的人生。”
嘉宾发言摘登
李秀珍:七八年前和于燕有过两次接触,读过她写李清照的传记体小说《如梦令》,当时就感觉她对小说有一种特别高的驾驭能力,很佩服她的才华和写作功力。今天又跟着于燕学习怎么去欣赏电影,怎么去欣赏电影中的女性主义,非常受启发。我是比较喜欢进电影院,喜欢一个人专注在一个又一个的镜头里。有人说电影是四度创作,加上观众的话那应该就是五度创作了。电影有电影的语言,有电影的美学追求在里面,看电影的过程是一种绝美的享受,如果有段时间不看电影了,好像就会有一种落伍的感觉。人确实是要不断学习的,就像爱是一种修行,人生也是一种修行,学习就是修行的一种方式。
李 露:好几年前我就看过这部电影,说实在当时真的没看懂,今天听了于燕的解读以后,准备回去再重新看看。说起看电影,我其实更喜欢看老电影,看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经典就是经典,看一遍有一遍的领悟。其实我们终其一生要寻找的就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是可以让你在黑暗中一把抓住的救生索,祝福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期待,一生热爱,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就像我们每个月能来山东女散文家沙龙听听讲座,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姐妹,不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感恩生活,幸福就是活在当下。
尤怡芗:我在单位分管妇女工作,接触了很多女性,了解许多女性面临的问题,包括职业发展、家庭矛盾、心理健康状况等等。女性要想获得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她要承担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现在省妇联提倡巾帼建功活动,倡导女性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说到文学的功能,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真实的人性,让人们在面对千变万化的生活时怎样才能活出精彩,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活在当下,活出自己的精彩。
刘 君:记得咱们沙龙刚刚成立的时候,我曾经讲过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她提到女性写作除了要经济独立,另外就是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一间自己的房间,更多的是讲一个人精神上的独立。我还说过,山东女散文家沙龙就是要建一座姐妹们的精神闺房,成为可以独立思考的地方。这个电影里的三位女性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无论是选择死亡的最终解脱,还是选择离家出走获得心灵的自由,抑或是选择放下、与生活和解,最终都是一个人自己的选择。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可能就在时时刻刻,就在珍惜每一个当下,同时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努力寻找一种平衡,让灵魂和身体都要活着,最好是淋漓尽致一些。希望所有来到沙龙的朋友都能够活在当下,活得从容、快乐、幸福。

撰稿/王田田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