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无论是孔子的大同世界还是孟子的理想社会,一脉相承的儒学思想都聚焦着“一老一小”问题,这是事关治理天下的根本问题。几千年来,这两个问题考验着当政者的智慧,只有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民生才能得到更大保障。
一、聚焦“一老一小”问题的现实意义
“一老一小”,国之所需,民之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工作,有效应对我国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提高养老服务,关系2亿多老年人口,中国正将“一老一小”上升到重要战略层面,全力推进政策落地和方案建设。202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52号),提出了23条政策举措;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对“一老一小”问题指明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021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等议题再次被提及。“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事关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老年人口或将超过3亿,届时,中国将步入中度甚至高度老龄化阶段。只有有效应对,逐步推行一系列适当的社区、乡村、居家养老政策和实施方案,中国才能平稳度过中度、高度老龄化阶段,让中青年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国家发展建设之中。
幼儿育养教育问题也是大事,它是无数父母的期盼,涉及到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公平等问题。2020年中国内地共有幼儿园29.17万所,在园幼儿4818.26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5.2%。“十四五”时期,要加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新建改扩建2万所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幼儿园学位400万个以上,努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幼儿育养教育更多是教育资源与需求不匹配以及留守儿童现象所导致的问题。着实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公平、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无可否认,农村中的“一老一小”问题相对更棘手些。尽管我国高校毛入学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广大农村(尤其偏远地带)仍有很大的群体被称为“打工族”,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家中由老年人照看。所以,我们就很有必要重视乡村“一老一小”问题。拿豫东小城商丘来说,承接产业转移和返乡创业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家门口就业和创业,但是仍有一部分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愿意去大城市“淘金”,要么携子女一道,要么把子女留在家乡。外面虽好,非久居之乡,他们依然要面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现实问题,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沟壑相伴,无论何种选择,“一老一小”问题应该也是这些年轻群体要慎重考虑的大事。
二、睢县胡堂乡李窑村“一老一小”解决方案
近年来,睢县胡堂乡李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窑村共有128户660人,710亩耕地。该村坚持“以孝治村,以孝兴村,以孝强村”为抓手,弘扬孝善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心示范村、生态文明村、幸福和谐村。
党建引领,孝善治村。村里每周五晚上举办一期幸福大讲堂,学习孝善文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每月举办一届孝道文化节,开展关爱老人活动;每月举办孝善饺子宴,全村人同吃一锅饭,形成了尊老敬老爱老的村风,婆媳融洽,邻里和睦,村风民风一派正气,一片和谐。李窑村“两委”干部实干有担当作为,设立村孝道协会,聚焦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特困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将养老服务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成立老人日间照料所,保证失独老年人、失能老年人、80周岁以上享受低保待遇的空巢老年人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同时,村里对70岁老人有孝善基金等相关政策服务支持,80岁以上老人提供年节补助和生活津贴。促进老人在村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依。
重视国学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李窑村将课后延时服务与孝道文化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课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提升少年儿童的文学水平、国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此外,村里还有关工委“五老”成员、党员、群众积极分子组成的“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孝善文艺宣传队”开展“大手拉小手”关爱活动,村“五老”人员主动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展讲道德模范好故事、为留守儿童做好防汛防疫安全教育及安全巡查工作。关爱下一代活动等,使孝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经常保持勃勃生机。返乡创业,产业富农。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在李窑村逐渐开花结果。华莹制鞋分厂的入驻,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够兼顾打工与照顾家庭;家乡环境好了,扶持政策多了,村民回乡创业的热情高涨。致富能手回乡创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养殖合作社、种子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等成为返乡村民热衷的行业,形成了“你争我赶”的良好创业氛围,极大丰富了乡村的产业形态。
李窑村“一老一小”解决方案适合村情,于细微之处现微光,注重新时期乡风文明建设,将孝善文化落到实处。尤其是针对“老有所养,少有所育”问题给出了从精神到物质方面的系统解决方案,也体现出了乡村振兴中党建引领下,村“两委”班子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了乡村“共治共建共享”良好局面,让乡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李窑村“一老一小”方案有特色,在商丘乡村振兴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可复制性,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现,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体现。当然,在商丘,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的方案还有很多,比如,坞墙镇白庙陈村通过集中养老、中心村建设、空心村治理,老年人“抱团养老”,既能提高养老的质量和效率,又可以有效节约建设用地。凡此种种,需要我们不断发现、引领、培育、总结。解决“一老一小”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教育体系,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村“一老一小”解决方案。(一)加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为,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二)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缩短城乡差距,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探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定制化养老服务、“互联网+照护服务”等养老服务新范式,实施“智慧助老”行动。鼓励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为依托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开发老年人健康保险产品,着力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应对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注重村情,政府引导与社会机构参与相结合,健全农村养老助老基金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县域内要有医养康复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五)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激活乡村小学活力,让乡村教育真正回归。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六)发挥社会公益的价值,以志愿服务促落实,为乡村振兴增添色彩。开展乡村教育公益行、送文化艺术下乡、科普知识敞篷车、图书漂流等活动。积极关注乡村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正向引导和激励,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全面提高身心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