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作者/释宏正
禅学在人们生活中,也就是一种悟性。人们在生活中,为了解决在生活中的矛盾,需要广泛的知识即理论。而这些知识来源于人们之间互相传播,即互相学习。现在人们之间互相学习传播的工具很多,如文字的传播、电视、电台、演讲等等。这些知识在初期从哪来的呢?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为了解决生活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在实践中所悟出来的道理。人们所悟出的在每个社会时期的阶段生活发展的物质所需要的理论,再经过人们之间互相传播,而这种理论在人们生活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的多次使用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就是所说的禅学里讲的悟性。人们对于在生活发展中所起到作用的理论,能够广泛的传播,使整个人类得到利用,这是人类的本性。
悟性并不是完全指的在人们生活发展中,从初期的认识到实践中,要得到一定的物质作用的理论,而且包括在传播中人们所接受的速度又到实践中所能产生的后果如何。人们在童年时期,同样在一个学校、一个教室里,一个教师讲的,各有不同的体会。这个不同的体会,也就是他们的悟性不同。悟性只能包括记忆的水平一部分。这是因为在现代这个社会阶段的科学发展,电脑的发明使用的普遍性,人们都知道电脑比人们的大脑记忆强的多。它们的这种记忆的性质不会有新的体会。这种新的体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新的理解。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单凭记忆传播的东西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是不行的,必须得灵活的应用。灵活的应用,也就包含着悟性。人们在生活中要用的传播技术所需要的悟性,要了解这种技术产生于哪个地方,是否适应本地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要是不一样,差距很大,这种科技技术就不能照搬使用。这种科技技术能不能使用,必须进一步试验和考察。北方植物搬迁到南方热带,如北方苹果、鸭梨等,这些可能在南方热带不适应。在现代的交通运输条件下,北方这些植物运往到南方热带地区是完全办得到的,南方热带地区的香蕉、桔子植物类运往到北方也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它们各种各样的生存条件不一样,所以它们南北之间不能混合,也就是这个理由吧。人们在生活中所掌握的这些东西,在不同的地方而不适应不同的植物,这方面知识也就是经过试验所有的悟性而产生。
人们无论搞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为了解决在生活发展中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生活需要物质基础。要是离开了这些,人们的生活也就没有价值的。人们在生活发展中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决定人们在生活发展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多少。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多少,决定着人们悟性的程度大小。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有时机遇占一部分。有这种机遇,人们会不会利用,这就是决定着人们的悟性大小。在人们生活中有这样的说法,有同行没同利,这就标志着人们的悟性不同。有同行没有同利这个说法包括生产厂家、农民、商界等。在商界里,同样都是在一样的条件下,例如都是在一个城市某一道街开饭店,有的生意兴隆,有的亏损严重到关闭,这就证明他们悟性不同所造成的。在社会上有的开办工厂,由于产品在当时看不到过剩,到了自己的生产商品投放市场以后,时间不长显示市场产品过剩,效益很差,这就证明办厂的人们悟性很低。有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老字号产品,在市场上仍出现效益问题,并不是产品过剩,这也是人们的悟性低下所造成的。因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也就是把不合格的产品投放市场的结果,人们对于老字号的产品的信誉失去好感。
在佛教里,对于这种现象叫做无明,也叫做无知。对于所有不能实现理想的东西,叫做妄想。因所以出现妄想,也就是人们所想得到的东西,与客观的存在有差别。
人们在生活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总是不断的遇到不同的矛盾。而这些矛盾有的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例如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疾病的产生),有的人们为了生活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产生。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产生适应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即悟性。而这种悟性所得到的理论,能够彻底解决在这个时期和阶段人们生活发展和生存的矛盾。人们所得到的理论,要是用到实践中,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这种理论叫做妄想。妄想的理论与社会上的哲学家和教授们所讲的思维相似。思维不等于悟性,因为悟性所产生的理论是能够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达到理想的东西。哲学家和教授们所讲的思维,只能说是悟性产生的前提,也可以说悟性的某一部分。这是因为他们所讲的思维包含两种,一种是主观思维,一种是客观思维。客观思维又包括客观唯物主义思维,客观唯心主义思维。要是客观唯物主义的思维,所能产生的理论在人们生活实践中,能够达到所解决的矛盾目的,即能够产生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发展所使用的物质基础,这也就是所说悟性的产生。
悟性产生的条件,也就是人们在生活发展所需要解决矛盾的条件。人们在生活发展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有所出现不同的矛盾,即不同的需求,也就必须产生不同的矛盾解决方法,在每个社会时期和阶段的发展都是如此。人们生活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要解决所出现的不同矛盾需要的理论,即产生的悟性,与各个时期和阶段的所有存在的因素紧密相连的。这个因素也就是人们生活的现实阶段所用的理论(这个理论包括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所有的能够解决生活的理论),穿衣、吃饭、医疗、各种电器等科学发展,无论在生活使用的哪个方面,所需要解决新的需求,而需要的悟性,即解决生活发展中矛盾方法,都离不开当时的所存在的理论基础。人们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互相学习在各方面传播理论知识,一方面保持人们能生存现有的生活条件,一方面是为了人们生活发展新的需求产生理论,而达到人们生活发展的目的。这也就是佛经里所讲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道理。
人们在生活中所掌握的书本知识,是人们在生活发展中新的物质需求产生的理论基础,也就是悟性产生的基础。而新的使用理论产生即悟性的产生,必须在人们传播的书本知识的实践中,从而证实所实践的理论的正确性,满足人们生活物质在原来的基本需求,而且人们又在生活中经过多次实践使用证实这种理论正确性的基础上,人们又产生新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很容易通过实践,证实所产生想法的正确性,有的通过很多次实践,经过多次失败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就是每一项科学的发展、每一项专利的产生所经过的事情。科学的发展、专利的产生,虽然在试验中多次失败,但损失不太大,在其它悟性产生方面,也有付出很大的代价的,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例如:在商界的海洋中,经过严重的亏损而悟出新商机,重新振兴自己的事业,这样的事件很多。在商界的海洋中,多数人从小商小贩逐渐发展到大企家,这样的事件比较普遍。
无论在哪个社会时期和阶段,还有一部分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而产生悟性,创造出更大的人生价值。例如:在这个时期的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被国有企业解雇的一部分人,最初他们感觉到生活来源没有依靠,离开单位以后到社会上经过一翻磨练,悟出的道理所得到的物质生活比在单位所得到的物质要强的多,甚至他们有的成了巨富。在九十年代,有很多下岗的人员,初期离开铁饭碗时,感到很痛苦;后来在生活中经过一段时期的磨练,成为大商人即成为大富翁的例子很多。但是,他们在铁饭碗的单位时,要是知道离开这个地方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人生,那么,他们在离开单位时不会感受到有痛苦的。他们这种悟性,也就是在生活中逼出来的。
在社会生活中,还有些人自己经过一些事情或看到历史上一个故事,悟出一些道理,享受自己在生活中的快乐。在这方面我见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人创造很多财富,儿子也有才华,不需他的财产,他感受到自己的财产没有用,就把财产贡献给社会,人们对他很崇拜,而他自己也感受到很愉快;另外种情况是,一位基层领导,偶然的机会听到有人讲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位朝中重要官员叫景东阳发生的事件:景东阳在做官时,积累了很多财富,等到他去世后时间不长,他的儿子就把他的家业全部挥攉干净,家境条件一贫如洗。从这个故事中他悟出一个道理,自己抢占的财产再多,留给后代也没有用,不如自己不贪不占,自己落个好的名声,从中自己在生活中得到愉快。因为好贪和好占者总是心理不安然,总是怕有一天被暴露出来,经常产生恐惧的痛苦。
嵩山少林寺在唐代武则天年间,曾经发生过神秀与慧能求法的故事。五祖弘仁号召他所有弟子各作一首偈,根据偈的内容,谁能把佛教的本质写出来,就把法卷传给谁。这时,神秀就写了一偈,内容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佛事,遇量莫尘埃。弘仁大师看了之后说:“你现在还不能接我的法,因为你所说的没有悟出佛教的本质,你人在佛门,心还没有进入佛门的境界。”在这时期,慧能大师看到这个事情,他就又写了一首偈,内容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仁大师看了之后就说:“你算悟出了佛教的本质,唯有你符合接法传人的标准。”在当天晚上五祖弘仁大师把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接到衣钵法卷后连夜就往南方去了。神秀知道之后就去追赶慧能,慧能见神秀在追赶他时,慧能就把衣链法卷放在离他很远的地方,自己在打坐即坐禅,这时神秀走到慧能放的衣钵法卷跟前想到:这些东西我要是做一套值什么呢?证明我个人的素质与这东西不够格,这东西现在对我没有什么用,我要真正的真才实学充实自己。这时神秀就与慧能探讨真正的佛教道理,也就是求法。慧能就给他讲到“要学别人的长处,不要学别人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就能增长大智慧”。后来,神秀在禅学方面很有造成,成为北方禅宗一代祖师。这时才能说明衣钵法卷的文凭与他的真才实学相适应。在现代的社会期,一个大学博士文凭和一切文凭用钱都能买到,是否与自己的真实能力相适应,只能在生活实践中证实。而在现代这个时期,一些单位用人标准,文凭不那么重要,重点看有没有实践经验,多数是拿着文凭证书在用之前经过面试,有的面试之后在单位试用一段时期,合格再长期使用,这是常见的。
无论人类社会的过去,还是现代时期,人们所有悟性开发与人们互相传播的书本知识的理解的水平有关,本身理解的水平含着悟性。人们的悟性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对书本知识读的遍数再多也没有用。如同佛教里所讲的六祖禅师那样,慧能本身没有文化,是个文盲,平常生活只会干些杂务,在业余时间只听到其他人诵金刚经,但是,写出来的偈语要比他们其他人经常通金刚经强的多,其原因是他悟出了真正的佛教道理。无论在人类社会过去或现在,创业有成的人,甚至创业有一定的影响的人,如在佛教界里,有很多出名的大德高僧,在社会上有很多大企业家、政治家、军事家学历很低的例子很多。一个人的知识多少,不能看他什么学历,读多少书籍,要看他的悟性开发的程度如何。在佛教禅宗里把书本知识看得很淡薄,主要讲人的悟性。在社会上一些没有高文凭学历的人发明出新的东西时常出现,这就说明他们的悟性能力开发性强。在佛教的禅宗里所讲的悟性,并不否认书本知识,而是把自己的悟性所达到的境界超于书本知识以上。随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时期所适应的情况办事,防止后人死搬硬套,也就是说像现代的哲学家们所讲的那样,防止形而上学或者防止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现象出现。禅学里所讲的悟性,与社会上的哲学家和教授们所讲的创造学里的创造性是一致的。悟性和创造性都是在人们生活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的东西。佛教教育的宗旨让人们不但有所创新,而且让人们每月、每天、每时都有新的发展。
人们在生活中,所有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是因为这些人在生活中有所创新。创新也就是改变这些人以前的生活环境条件。而这些创新的人,都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无论那个人的学位多高,学习的书本知识多么渊博,要是不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为人类生活发展做不出贡献来,还是很平淡的生活,这些人就没有上进创新。在佛教里的创新,也就是被人们称为大德高僧,有相当影响的僧人,他们所作的贡献,就是讲经说法,普渡众生。他们所讲经说法的目的,就是使人类脱离烦恼的苦海,在一个温和的大家庭里生活。他们所讲经说法的内容,要调解人们之间的矛盾,明白做人的道理,还要调解人与众生即所有动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使人类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条件。另外一个道理,教育人们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事情,按照实事求是的客观存在的规则来办,不要凭空想象,盲目地办一些事情。人们往往在生活中产生这样的烦恼:他们经过拼搏奋斗去办事情,却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作者介绍:
释宏正,国家著名书法家,嵩山少林寺文僧主持。
编者的话:
1982年冬季,释宏正到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拜上宽下怀为师进入佛门。他在寺院里深入研究佛教经典以及禅学的修练。后来为了深入探讨禅学,他于1983年夏季来到嵩山少林寺掛担进行禅修。在少林寺常住期间,他受到老僧人的影响对书法产生兴趣。在少林寺期间,一方面对书法不断的练习,一方面对禅学理论深入研究。2003年,他的禅学论文(禅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一文,在“当代中国科教文集”一书中发表后,这遍禅学论文在当年国际论文大赛中被评为优秀论文奖;在2004年国内论文大赛中被评为特等金奖。在那次评奖活动中,获三等奖者就可以申请办理国家级博士证书,可他是获的特等金奖。同时,他的书法在这个时期也得到少林寺老僧人的重视。这时候一些老僧人给他说:要想弘扬禅学文化,必须走出去才能达到弘扬禅学的目的。于是,他就先到县市省级书协参加一些书画展览活动。在这些活动期间,不断获得银奖、金奖或特等金奖。在这期间,他被河南省宗教文化对外交流协会聘为顾问。后来又不断地参加国家级文化大型活动,获取银奖、金奖或特等金奖等。在这同时,书法作品不断地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刊登。在2013年中国国学院书画院书画展览期间,他被评为能改变风水的书法作品,并颁发了证书。2018年春节,中国文联在人民大会堂展览拍卖期间,他的一副作品被国家收藏,另一副作品被马来西亚国收藏。同时,他被中国文联聘为中国文联金牌名誉顾问。
作品欣赏:
禅学书法交流电话:18911967381
投稿咨询:
曹 魏(字德讓,号文會,九二一文化智库都市头条编委,资深媒体人,文化评论撰稿人) 微信:caoweichina QQ:77420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