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池中见天地 一线左右示高低
——水规金线泉续考记录
承波 王瑞
“日规”(晷)是(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算时间的装置)。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金线泉则是利用水线的位移测量水位高低的“水规”。
金线泉是石砌的长方形泉池,泉池内口尺寸是:东西长212cm,南北宽112cm,(池口长条石下池壁内收,宽117cm。)。东西池壁有下延的斜面石板,东面石板刻有隶书“金线泉”三个大字和落款的小字(称为“匾额石”,象门口挂的匾额)。泉池西斜面有一大一小两块石板组成(称之为枕石,泉池中水面上升时水会爬到枕石上,象枕卧的形态。)大石板尺寸是:37X73cm,小石板尺寸是36X40cm。泉池周围有石质围栏。
金线泉和柳絮泉
金线泉是缜密设计,精心建造的具有观赏价值与水位测量双重功能的著名泉池,泉池中有两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东面泉池壁“金线泉”匾额石下沿有一出水口,北面池璧壁接近泉底处有一出水口,连通北泉池柳絮泉,形成水线的主要原因是,从这一个进水口进的水沿池底冲击到南池壁上涌到水面向北推挤,形成一条东西向的水线,太阳照到水线时会折射到泉底出现“金线”,故称之为“金线泉”,趵突泉水位的升降而左右(南北)水线的位移。11月26日看到有直径约七,八公分的水管往趵突湾注水,第一次看到水线北移过了泉池中间的位置,是不是有直接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但是,水线的位移和水位高低有关系是确定的(10月22日水线明显的位移到南侧是有管理人员从金线泉正南方的“趵突湾”抽水。)非常感谢辛勤的园区工作人员,给湾水注水、抽水让我看到水线明显的位移。
金线泉东池璧的匾额石,条石下有一水口,在“泉”字的下方。
金线泉的观赏价值上两篇文章有写,再赘述一下,人们想看到金线泉水线折射到池底呈金线的机会很难得,必须是太阳照到水线上,光照的角度和水线的出现时机“恰到一处”,方可看到“金线”,游客可以“移线接金”,大太阳下,在出现水线的金线泉若看不到金线,可以在西南侧水渠中(小河中)看到太阳折射到河底美丽的“金景”:水泡串串摇升,水底层层“金钱”(金钱泉)。风吹波光鳞鳞,水下金光灿灿,(元宝泉),一半阳光一半阴则呈现出“金谷银山”的奇葩,……美不胜收。风吹水动,光照闪影,水面上下,尽现“耀娆”,瞬息万变,迷离奇幻,过去有条水线,影出了“金线”,人们会围水筑池,取名刻石,撰文赋诗,取个美名,曰“金线泉”,我想那个时代不仅仅是因为“金贵”,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现在满池尽现“黄金钱”,河底布满“黄金甲”(此指网格状金丝物,看似织物。),人们来去匆匆,无暇顾及,实在可惜,特别是金线泉的水线是看到所有水线中是最有“艺术性的瞬变曲线”。也难怪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说“济南名泉七十有二,爆流(趵突)为上,金线次之,珍珠又次之……”。青山碧水是济南的“金山银水”,能看到如此美妙的奇景真是要感恩大自然,也感恩保泉节水的每一位参与者。

水底“金色奇景”
近期考察记录:
一,水线的消失:11月21日中午12点左右金线泉中的水线慢慢地消失了,(第二天上午又出线了)隐没时水线由北向南慢慢位移,水线由东西方向逐渐贴向泉池南壁变化为长弧线、圆弧线,小弧线,弧线的起点和终点在南池壁中线的两侧(弧线的最高点正对北池壁水底部的出水口)。
上午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有两位记者拍录金线泉,其中一位记者让我说说金线泉的情况,没想到下午在济南电视台的新闻中播出了,有看到的朋友回放后转录发给我新闻视频,内心非常感谢这些爱泉,保泉,护泉的参与者。
二,11月26日中午12点多看到水线位移过了泉池的中间位置(水线西端)。同时有大直径的水管往趵突湾注水。

拍到金线泉周围的小河水底漂亮的“金色景象”。(见图)
检测到出水口和进水口。
折射到水底的“黄金甲”
重要补正:上次文章中提出的“金线泉中的水线是由泉池南壁流出的水冲击北侧水面所形成……”其中“南壁流出的水”说法不妥,经检测是北池壁出水口流出的水冲击到南池壁上涌,冲击水面形成水线,特此补正。“读懂古人的玄妙”还真需要下一番功夫,随着考察的进展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其中需要研究、探索、验证的问题还有很多,中间出现不准确的说法和观点也会通过实地考察来纠正和完善,以现象为依据,以实验择结论。
2021年11月28日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