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昶达路桥有限公司采风系列之六
昶达,托起民生的太阳
——走进德州昶达路桥有限公司
李淑鸿
10月3日上午,国庆假期第三天,雨势一直持续不减。但,对于坐在阁楼里喜欢望雨的我 ——一个对昶达路桥有限公司早就慕名的人 ,一个每天都要踩在夏津寥阔大地之上、风雨无阻的“行路者 ”来说,依旧阻挡不住拜访的冲动与决心。10点左右,我与在县委、县政协及县人民法院、乡镇工作的周冰、迟磊、栾福广、高立先等几位文友,在夏津散文学会宋云亮主任和夏津县委宣传部刘广欣副部长 、夏津县作协于佃俊主席的带领下 ,冒雨抵达了昶达路桥有限公司。从此行的同行可以看出,德州昶达路桥有限公司的“名气”和在当地被重视的程度。是啊,一个能让夏津经济“走出去,活起来 ”,让鄃城公路四通八达,且能引领人民群众民生民祉的公司,一个致力于与修路筑路夯实大地“基石”的路桥部门,怎能不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如我泛泛之辈的推崇与赞佩呢?
德州昶达路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注册资金3200万元。她的前身是夏津县公路局,一个曾经的国有事业单位。昶达公司自成立以来,短短的十几年,能够迅速的壮大,得到社会各部门的普遍认可和赞誉,与它本身过硬的企业内核是密不可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昶达有限公司的“软件”是,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达18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资格的有45人,45人中多人持双证、三证、或四证,员工大专以上学历占68 8%;硬件是,公司内部配有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有着强大的施工生产能力,资金多,门类齐全,员工整体素质高,且公司经营范围宽,涵盖广。其内设综合、财务、工程、养护等十个部门。有序的分工,精细的量化管理,是企业质量的保证和生命。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这些耳熟能详的宣传文字,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县城街道和乡村公路沿线比较流行的标语。当时整个社会经济刚刚处在起步阶段,夏津是一个种棉大县,生产力落后,工业不发达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县城内外的重要交通要路,基本上都是炉渣铺就的。人们出行是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交通闭塞,公路不畅通,制约了夏津的经济发展 。
而无法走出去,就无法走进来。路,是民生,是夏津人民发家致富,鄃城工业腾飞的根本 。路桥之网,连接四面八方、天南海北。公路桥梁的质量,是当今夏津开拓进取最有力的保障和前提。有认识,就会有觉悟和提升。一个企业,若想长足发展,不但要有外在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设备、资金和高科技人才。还要有内在的“软核”:比如企业文化精神,它不但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精神的反馈,也是一个企业内部职工精神的指引。“地上少一粒石子,路上就会多一个坑” “汗水承载过去 ,希望引领未来 ”昶达路桥有限公司的文化自觉与坚持,是一种诚信和对社会无声的承诺 。
路遥而知马力,16年来昶达公司用良心和实际行动,一直在服务于夏津,回馈于社会 。她先后为德商高速公路,夏津润津风力发电,夏津县村村通网化工程,夏津综合高中,及县政府重要招商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水泥混凝土,为夏津的交通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引领了风骚。她凭借一流的质量和信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如潮。
修的“罗马”千万条,大畅天下,人人俱欢颜。十年风雨磨一剑,昶达路桥有限公司秉承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为发展的理念,始终在为夏津的建设添砖加瓦,为鄃城的腾飞,在只争朝夕……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离开昶达路桥有限公司,在细雨霏霏中与公司经理宋宾昌,这个性情平和稳重与世无争的领导握手言别时,他掌心传递给我的温度和力度,让我感动;他坚毅的目光,像一潭平静的湖水,波澜不惊,却蕴藏的无穷的力量。因为他挺直的身躯后面,是夏津千条万条的公路枢纽 ,是夏津更加广阔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李淑鸿,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曾在《散文诗世界》,《鲁北文学》,《德州日报》,《德州晚报》,《齐河报》等纸媒发表文字。在第三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征文比赛中,作品《又遇“江南”》获散文组一等奖,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征文比赛中,作品《桑梓故里,千年回眸》获散文组二等奖,山东省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原创作品《祖国,我的母亲》获优秀奖,德州市庆祝建国七十周年文学征文原创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获优秀奖,夏津颂歌献祖国征文中作品《故乡》获一等奖等,现为德州市作家协会平台责任编辑。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