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贞民
现在,我们生活好得没的说 ,整天吃香的喝辣的,美滋滋地,情不自禁地在内心感谢党的好领导好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但是,当我们吃着雪白宜口的“馒头” ,喝着清淡无味,实则至味的“普洱茶”时,你是否想到这些“美味”是谁人“发明”的?。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赫赫有名的历史先贤诸葛亮。看来,他不愧一位无所不能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兴复汉室”的伟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发明“馒头”,引种普洱茶的事迹,也是诸葛亮的“功劳”,你却少有耳闻。现在,不妨让我慢慢道来。
秦晋两省的老百姓都喜欢吃馒头。尤其是我们河东人,每餐非馒头不可,似乎不吃馒头就不成饭局。在民间,馒头俗称“馍” “馍馍” “起面馍” “白馍”“麦面馍”等。但,你是否知道“馒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为了对“馒头”了解得透彻些,我不妨引经据典“之乎者也”几句。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如“秦昭王作蒸饼”,《齐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这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但未以“馒头”冠名。
到三国时,馒头有了正式名称,谓之“蛮头”。“蛮地人以人头祭神,诸葛亮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诸葛亮与馒头有着怎样的关系?一言以蔽之:诸葛亮,馒头的发明者也。相传,当时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不断袭蜀,于是诸葛亮亲自带兵征伐。大軍至泸水一带时发现那里人烟稀少,瘴气很重且水中有毒。蜀軍中有人提议:杀死一些南蛮俘虏,用他们的头颅祭奠河神。诸葛亮不答应。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用面粉加水捏成人头模样蒸熟,当作祭品代替“蛮头”。此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下来。人们就用“馒头”的名字取代了“蛮头”。现在,我们河东人把“蛮头”叫做“馒头”,又叫“馍”,皆因民间流传之久,“谐音”变异之故也。“蛮头”一词的演变,也折射出诸葛亮仁道至上、以心服众的政治家的风范。现在,有关部门还发布了《小麦粉馒头》标准:规定馒头须是圆形,没有褶皱、斑点,气味有小麦香;馒头的体积不能太小等。这些新的标准,与诸葛亮之馒头相比,虽历近两千年之久,无本质的差异。我们认为,“馒头”虽然是很普通的食品,但却承载着诸葛亮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
大家也知道,品茶也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习惯。云南普洱茶更是茶客的首选。我想,你事前不会知道普洱茶是诸葛武侯引种到云南的,而且当地的茶农还称诸葛孔明为“茶祖”。云南,是蜀汉时“南蛮”地域的一部分,云南普洱茶,历来为人们所钟爱,还为云南茶农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当年诸葛亮南征施行是仁政,对刀耕火种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改进为以牛代耕,大大提升了农耕水平,还从外地引进茶种到云南。由于历史悠久,声名远播,当地茶农遂以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其引种者,又称其为“茶祖”。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荒蛮之地,並为当地的老百姓引种了如此宝贵的“普洱茶”。试想以茶致富的滇人能不感恩戴德诸葛亮吗?饮着这样非同凡响的普洱茶,感受着如此深厚的茶文化积淀,浸润着武侯精神的甘霖,还有比这更为享受的美事吗?我以有这样的诸葛先贤而自豪!
诸葛亮啊,您真不愧为古今罕见的完人!
二O二一年九月五日于运城学院南苑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