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存在,更多的是叠加着其看见的与看不见的历史,正是它独有的历史变迁下的坐标,才支撑着它的魅力。
商丘是一座有立体故事的城市,体验城市的同时,商丘本身也讲述了它的历史---它独有的空间,以及空间对应的时间,这便是它的耐人寻味之处。如果你懂了它的历史,你会为它的过去而骄傲,而它的未来,正是深处于历史之中的我们所创造的,无论是对于商丘历史文献典籍的研究还是考古研究,最终落脚点还是要推动商丘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这也是实现商丘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一城文脉始到今
城市,是持续发展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笼统的对哪个时间段---唐代的、宋代的、甚至清代的来标定,它也只能是和你所追想的年代与当下的你发生联系,而这种联系也是历史存在的意义,虽然不尽完美,但是却是如此。
商丘二字就是绵延无尽的历史,它背后蕴藏的文化足以让我们震撼。传说并非无名的口口相传,它能够传承下来,见证着祖祖辈辈对于朴素世界观的认知,商丘悠远的历史线也因传说的存在更富有想象。《诗经》《尚书》《史记》《左传》等记录着典籍里的商丘,自五帝之颛顼建都于商到成汤都亳、微子启封于宋,商丘历史的大幕拉开了。西汉改称梁国,名噪一时的梁园三百里诞生于此;隋开皇初年置宋州,唐天宝置睢阳郡,后唐改称归德郡,北宋初复置宋州,1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宋朝陪都);1127年,赵构都南京(今商丘),1132年,金改南京(今商丘)为归德府,元金为归德府,1368年降府为州,属开封府,1545年归德州复升为府,清仍为归德府,1913年,裁归德府,归德府设置近八百年之久;1928年,起称商丘。历史不是苍白无力的某年某月某人某事,它是与城市的空间一起发展的存在,它不单单存在于文字里,更沉浸在城市文脉的每一个细胞里。探访名胜古迹、文物藏品、碑刻文化、名人故里以及复建的建筑物、建筑群、文化景点、人文景观带,或多或少会加强你对城市历史脉络的感知,它们一并构成了商丘看见的、看不见的历史。探寻商丘,有多重可能性,踏访古迹、寻访名人之后、查阅典籍、到博物馆转一转,当然也可以和当地历史名人连线,感知商丘文脉的连续性以及它于当下焕发的无穷生命力。

譬如,名人故居的存在,就是让后人对其思想有追崇的念想有了现实的依托,尽管城市化的进程有可能对故居的内外肌理重新构建,但凭吊怀古的感受依然会随空间的基础结构而延续,哪怕如今他们的用途已经发生变化,这就是文脉延续的力量。
当我们行走在凭借历史的记载而建造还原的仿古建筑群时,我们会想到什么?或许会被今人的智慧震撼到,或许会追忆那段辉煌的历史,你可以冥想着回到过去,然后从过去穿越到现在,回到历史的当下,你的当下不就是未来的历史吗?历史潜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当下,尝试用一颗纯然的心境和历史交互,体会那种从古到今绵延不绝的精神力,全然不管它的历史是不是被考古、历史学家所一致认同,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它的价值达到了,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必达。二、商丘考古新纪元
众所周知,考古学者的价值就是让深埋于地下的历史重见天日。它揭秘文明与历史的神奇密码,考古学旨在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各种遗迹遗物,多埋于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无疑,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总是会引来世人关注的目光,就像三星堆文化几十年的考古发现,逐渐厘清其所处“从夏代晚期延续到商末或者商周之际”的断代,三星堆的考古成为中国考古百年发展新起点的代表作,民间对三星堆文化的热度也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带动了文旅热潮,更是有B站大V“才疏学浅的才浅”用真黄金还原三千多年前的黄金器物---黄金面具、金杖,让我们一睹古蜀国器物的前世今生。
回溯商丘考古史,那也是相当地繁星璀璨。20多年前,中美考古学家发现了商人后裔宋国人建造的宋国故城,这个发掘成果令当时的考古界瞩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中外合作考古项目,而且是世界知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全力推动的,期间,中美联合考古队还发掘了商丘潘庙遗址、虞城马庄遗址、柘城山台寺遗址。
豫东考古仍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着考古人慢慢解开。

就在今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河南大学共同参与的河南省商丘市宋国故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这是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地区进行考古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后,再一次开展的商丘市大型考古勘探发掘项目。
此次项目重点围绕商丘地区殷商文化之源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有望解决宋城城墙上不同时期城墙叠压的“叠城关系”问题,进一步了解商丘宋国故城的始建年代以及宋城下是否存在商代甚至更早城址等问题,该项目意义重大,有机遇,也有挑战,它翻开了商丘考古崭新的一页,也可以说商丘考古进入了新时期。商丘重启宋国故城项目,“探宋寻商”之梦或将迎来重要时刻,关于它的未来,将有什么样的惊喜?值得期待。
尽管商丘考古进入了新纪元,但仍然要面临考古本身的偶然性、随机性、周期性、技术性等问题,我们不能苛求用考古的成果来作为城市文化发展建设的前置条件。现实并不会因为名人或名人故里之争的胜利而青睐于你,关键还是要看当下城市建设做对了什么?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不单要思考能够为历史留下什么,还要看我们目前对于商丘历史文化的研判以及战略性前瞻性的建设远见。唯此,才能不负我们的历史使命。
三、文旅文创融合战略
城市的历史往往是通过街坊邻里的口口相传,而并不一定是公开的考古报告而为世人所知的。城市的方志和史书也许是和考古报告互为补充的存在,即便无法相互印证,又有什么关系呢?尤其是在我们东方世界,更是以传统的、流传的、看见的与看不见的历史为精神寄托,这是周而复始的时间的一部分,历史的时间轴线或城市的空间概念都不是无法拆解的大范围,有看点的风景,最终只能是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它们的耦合,体现为那些灵光一现的传说,有时候想象更重要,想象会让我们看清时间的过往和空间的远方。

比如说,探秘商丘殷商文化之源,这本身就构成了我们造访商丘的一个重要念想。毕竟我们不需要太多物质化的情境来回忆前生,记忆的密码藏在文字的传统里,糅合于代代传承的自然与人情的微妙联系中。
那么,一座城市能够为那些循着文化念想而来的旅行者展现当下哪一面?这也就回到了我们省委工作会议中提到的十大战略之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从文旅融合到文旅文创融合,彰显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新价值,同时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找到了新的出口,那就是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此战略要义是塑造全域旅游主题形象,打造国际级黄河文旅旅游带,谋划建设休闲康养基地,发展特色鲜明的全链条文创产业,壮大文旅文创市场主体,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当然,商丘的文旅文创融合也要契合省委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要义,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主要挖掘文化与旅游中能够充分与新时代消费趋势融合的内容业态,使文旅产业具有活力和潜力。
纵观商丘周边城市5A景区,无论从知名度、自然地理、历史传承、开发维护、景区运营、发展定位等还是从城市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商丘文旅呈现出的综合实力略显弱势,与排名靠前的方阵比较而言,商丘文旅犹如尚未被市场挖掘或者真正运营的处女地。正因为这样,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面前,一定要奋力直追,迎头赶上,弥补失去的旅游黄金时代。
就文旅文创产业发展来说,其涉及的上中下游产业链相对而言多而广,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变革与趋势、政府督导与监管、行业自律与合作、企业定位与战略等自上而下都是影响企业个体在整个产业发展当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的内外因素。商丘文旅文创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游客体验差,复游率低,景区内容不充裕,口碑参差不齐,景区设施品质化有待提升,旅游体验项目要与时俱进,旅游配套设施仍需进一步加强,旅游消费力有待进一步激活,文创演艺产品质量有待改进和完善,主题旅游街区的营造要有序分区。

实际调研后,我们认为主要的应对之策有:
1、构建专业化文旅投运营团队。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尤其是文旅产业的运营,国内知名的文旅投运营公司有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政府与企业之间可以有更灵活的合作机制,针对不同事项进行有效沟通。
2、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属性。以文化人,于无声处彰显城市底蕴和精神,强调文旅产业中的文化属性,主要是基于商丘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与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的考量,越是文旅文创产业发达的区域,文化的内化和外延表现的越明显。
3、创新文旅文创产业人才引进与孵化机制。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文旅产业领域也是如此,旨在突破常规的约束条框,以超前意识、担当意识为统领,挖掘文旅文创产业甚至跨界人才为我所用,创新文旅文创产业人才引进与孵化机制。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产学研结合,优化人才培养内容,加强对现有旅游和文化创意领域从业人员的培训。
4、提升文旅产业监管与自律水平。无论是雪乡事件还是青岛大虾风波,都反映出了文旅属地的监管漏洞以及自律水平有待进一步升级。文旅口碑伤不起,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息裂变速度惊人,哪怕很小的疏漏,也许就会成为一个笑柄,对旅游品牌还是会有冲击的。不断优化行业自身监管水平,提升行业自律水准,把小事端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5、构建商丘本土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类和质量彰显出文旅活力和消费力,也是旅游者为何愿意买单的缘由,文创产业的经济价值不容小觑,从故宫文创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都是让文化与时代共舞,让文物活化的典型案例,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走进消费的多重场景,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乐于在线上线下体验不同的文创乐趣。当然,由于文创资金、人才、时间周期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不是短期速成见效的产业,而且爆款的出圈有一定偶然性和随机性,也和文创匠人的市场洞察力和坚守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