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题里面,经常有这样一类题,给出一个词,一句话或一小段话,然后让学生回答其好处,妙处,写法作用之类的。其实,对于这类题,我们一般情况下只需要理解记住六个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六个词依次是:手法,作用,对象,条件,表现(特点),感受。其中最后一个词视问题的内容情况,有时可略去不答。
先来看一段文字:
丛山顶通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
将这一段文字用这六个词逐一提问自己,这一段里面运用了什么写法,注意写法可以是修辞,可以是表达方式,可以是正侧面描写,人物描写,悬念,伏笔等文学作品表现手法。非常明显,我们看出来描写洪水使用了比喻,拟人以及排比的修辞。
对于作用,不同于问的问题整个的作用,而是指所用的手法的作用,像这里的比喻、拟人作用就是生动形象,排比则不是淋漓尽致展示某事物或人的某些特点就是增强语言的气势,后者一般在议论文中使用,这里不是议论文,因此就不用考虑,所以应该用淋漓尽致来体现排比的作用。
对象是指整个语句写的是什么事物或人物,包括一些现象一些表现。这里,我们也是能够看出,整个句子就是前面写的是洪水,后面写的是山林中的各种声音的,因此,回答题时还要分别回答。
这里先说表现(特点)。所谓的表现(特点)就是上面刚刚所说的对象的表现(特点)。这需要自己认真体会、感受和概括,即找到恰当的词语(或许不止一个词语)。对于这里的洪水讲,它的表现是什么呢?想必一定是凶猛吧。那么,后面还写道什么声什么声,既然是概括,那我们就不必再说详细了,用各种声音或多种声音概括就行了。
再来看看条件怎么理解。所谓的条件就是指该事物(或人物)的表现是在怎么样的条件下,或者说在怎么样的环境下出现的。打个比方,说某某某人生气了,高兴了,那他是因什么情况而生气或者高兴。
至于感受,指提供的内容(词语、句子或段)对于作者来讲的感受。
如果理解了上面这六个词的意义,那么,想必这个题的答案已经出来了吧,这就是“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日山林中暴雨时的凶猛,又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此时此刻山林中多种声音交织在耳边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倾听时的激动心情。
为了便于理解区分,这里用绿色字体现这六个不同的方面以示区别,后面答案处相同。
好,下面提供一个类似的题加以巩固,看看自己掌握到了这种做法没有。记住,在独立思考之前,一定不要看后面的答案。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这里从听觉角度,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而又多角度展示了雨敲铁皮时的优美动听的多种声音,表现出作者对这场春雨的喜爱。)
注意在回答时六个词语所指的方面可以灵活条换次序,像上面的”优美动听的多种声音“也可说成”多种声音的优美动听(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