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功勋》中的我军政工干部形象
电视剧《功勋》正在热播,而这部电视剧的第一系列《能文能武李延年》得到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好评,有人甚至把它比喻成中国战争影视题材的天花板。
这部电视剧主要描写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某部三营7连指导员李延年率领全连坚守346.6高地的事迹。这部电视剧刻画了一位能文能武的战斗英雄的同时,也塑造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群像。充分显示出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主义英雄气概。
这部电视剧不但真实体现了战争的残酷而且说明了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的问题。首次展现了我军政工干部的工作场景。
如果说一个军队的军事指挥员是解决怎样战斗,如何战斗取得胜利的问题,那么军队的政工干部的职责就是做好军队战士的思想动员工作,把军队凝聚成一个团结合作的主体,为战斗胜利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这部电视剧中连指导员李延年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善于在战争中,观察战争,学习战争,总结战争,灵活机动,英勇善战。并且善于做战士的思想工作,把曾经的逃兵张安东,以及连中的解放战士塑造为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这也展现出我军能够赢得胜利的又一制胜法宝。
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剧中的7连指导员李延年,并不是虚构的角色,而是真实历史上志愿军第47军第140师418团3营7连的指导员。剧中的346.6高地战斗,当年也曾真实发生过。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李延年荣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总部评为一级战斗英雄,并得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由独立二级勋章。后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这部电视剧真实地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思想政治工作,什么叫做战前动员,什么叫能文能武?以及政工干部在军队真实作用是什么,同样告诉了我们,我军能够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那就是解决了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的最根本问题。政治思想工作历来就是我党我军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的很多主要杰出的领导人都是政工干部出身,毛泽东、邓小平、陈毅、罗荣桓……都是杰出的政工干部,政工干部在我党我军作用功不可没。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李延年所在的第四十七军政委,四十七军中最大的政工干部,就是商丘籍的陈发洪,一位穷人出身的开国将军。
陈发洪,政工干部出身的开国将军
自古英才出贫贱,纨绔子弟少伟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说大部分杰出人物往往出自贫寒之家,因为困难坎坷的家庭环境能够磨练人的意志,提高人的才能,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些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就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916年,陈发洪出生于河南商丘永城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父母仅仅依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勉强度日,在经受了无数次的艰苦磨难和挫折后,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同样也是一个传奇。
上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饱受战乱和饥荒的年代,军阀混战,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封建地主欺凌和压榨,再加上二十年代年代豫东地区连年累月的水灾,蝗灾,旱灾,兵患和匪患,普通民众的日子举步维艰,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作为雇农出身的陈发洪一家更加难以生活下去,只能逃荒要饭,流浪为生。1923年,年幼的陈发洪随父母逃荒来到了安徽省霍邱县大顾店子。
在这里他们一家的日子同样也不好过,父亲四处扛工,母亲给当地的地主家帮衬干活,而年仅8岁的陈发洪也给地主家做了牧童。
由于连年过度的劳累和常年饥寒交迫的生活,身体得不到营养过于透支,陈发洪的父母先后病倒了。因为家里极度贫困,一无所有,根本拿不出钱来治病,只能硬挺着,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陈发洪的父母相继病逝。1924年春天,年龄尚小的陈发洪成了一名无依无靠,父母双亡的孤儿。双亲的早亡,对年幼的陈发洪来说,留下了心灵创伤。
由于生活所迫,年幼的陈发洪只能依靠给地主家里干活才能生存。在地主家生活条件是非常恶劣的,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干活,大半夜的时候还得不到休息,每天没日没夜的拼命干活,地主也不给一文工钱,甚至吃的是剩饭残渣,穿的是衣衫褴褛。稍有不是,就会遭到地主的一顿臭骂和毒打。这一切的磨难让年幼的陈发洪过早的成熟起来,让他看清了残酷吃人的社会现实,在其心中也过早的萌发了反抗压迫的种子。
1929年5月,中共六安、霍山两县县委组织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和农民起义,并组织起来了游击队。
这时候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也来到陈发洪居住的地方,他们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搞起了轰轰烈烈的红色革命农民运动。
此时的陈发洪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契机,主动找到游击队,要求加入游击队,经赤卫队负责人夏久潭介绍,陈发洪参加了少先队和霍邱顾店子游击队。
1930年,红一军攻克霍邱南部的叶家集等地。陈发洪经区苏维埃政府介绍,正式参加了红军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因陈发洪聪明伶俐,作战勇敢,政治觉悟提高很快,被提拔为班长、排长。
后来陈发洪先后担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五团交通队队长、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七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12师35团交通队队长,第31军91师271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科长,第31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商潢、苏家埠、潢光等战役,并且走完了万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陈发洪身负枪伤,因医疗条件差,伤口化脓,身体极度虚弱。但是他依然咬紧牙关,拄着拐杖,紧随部队坚持行军、爬雪山过草地,跋山涉水,历经种种艰难险阻,走完了万里长征,来到了陕北。
经过万里长征的革命洗礼,陈发洪锻炼了意志,坚定了革命信仰,在思想和政治上变得更加成熟。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陈发洪调往三十一军政治部任保卫部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发洪任八路军三八五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1939年10月,进入陇东抗日根据地,担任三八五旅七七团政委。
这时候中共中央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物质紧张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陈发洪率七七团开赴合水县大樵山下开垦荒地,创办农场,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生产运动。经过广大干部战士的艰苦劳动,辛勤耕耘,当年秋天,就取得了粮食大丰收,所产粮食除保证全旅供给外,还有剩余,受到了上级表彰。陈发洪带领部队把荒无人烟的荒山野岭变成了到处是庄稼的丰收良田。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身为警一旅三团政委陈发洪随部队进入东北。1947年9月10日,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成立,陈发洪任二十九师政治部主任;1948年5月任二十九师政委,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向国民党发动的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
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陈发洪所在部队十纵担负阻击廖耀湘兵团西进的重任。在阻击战中,十纵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顽强阻击,成功地阻击了廖耀湘兵团无数次进攻,为锦州战役的胜利提供坚强保障,也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辽沈战役胜利后,陈发洪随东北解放军进入关内,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以及湘西剿匪一系列军事斗争,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0年6月,陈发洪担任第四十七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6月17日四十七军奉命进入朝鲜,其中一四师、一四一师进至临津江东,第一三九师进至开城,担负保卫开城谈判任务。
在朝鲜期间,陈发洪所在的四十七军全体战士不怕牺牲,不怕流血,英勇作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涌现出郝志新、阎成思、马一钧、李太林、陈启瑶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其中因救朝鲜儿童而牺牲的罗盛教烈士就是出自这支部队,这与当时陈发洪政委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1953年3月,时任四十七军政委的陈发洪和军长张天云,制定了攻打“老秃山”战斗计划,这就是电视剧《忠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所展现的那场战斗。就是这场战斗打出了我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恢宏气势,打出了我志愿军战士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让美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灰溜溜的撤退,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这就应了那句话“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战场上也休想得到”!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陈发洪先后在1965年任广州军区副政委,1970年任第二炮兵第二政委,1975年任昆明军区副政委,1978年8月任武汉军区副政委。1980年6月2日,陈发洪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4岁,将军辉煌灿烂的一生就此划上了句号。
1955年,陈发洪将军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是对将军一生卓越革命功勋的最大肯定。
将军出身于贫寒,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其用毕生的努力换来人生的辉煌和传奇,这是每个后来者都为之尊敬的壮举。将军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是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光辉一生,也是一个为国为民而奋斗者的一生,更是一位不甘沉沦,勇于挑战战士的一生,其丰功伟业值得后人敬仰和铭记,是一位值得后来者学习的楷模和英雄。
谦虚平和,不居功自傲,有大树将军之风
东汉将军冯异,为人谦虚平和,不居功自傲,诸将军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陈发洪将军自幼出身于贫寒之家,深知身边的一切起都来之不易,并且一生致力于政工工作,不但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并且为人谦逊平和,品格高尚,颇有“大树将军”冯异之风。
陈发洪将军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身居要职,但是,他为人谦虚平和,不居功自傲,从不搞特殊化,把自己当作普通的一员。他宽厚待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关心。
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他都能和他们亲切相处,把他们看做自己的兄弟,朋友和亲人,每天和他们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聊天,从来都是平易近人,平等待人,没有一点官架子。平常工作时,他总是关心战士的衣食住行和工作状况,每当有战士回家探亲,走前将军总是都要叮嘱一番,还从自己工资中拿出钱来让其带回去补贴家用。探亲回来后,还要问长问短,细致地了解战士家乡的建设和家庭情况,显然,把自己当成了战士的兄长和亲人。
陈发洪将军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更是严格要求。他给自己的家人规定了三不准:一不准以他的名义办私事,二不准动用他的专车,三不准使用首长专用电话。
有一次,陈发洪三儿子探亲回家。为了给自己战友家里送东西,没有经过许可,就擅自与司机把车开走了。陈发洪知道后大发雷霆,回来后,就把儿子和司机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一顿。
从陈发洪将军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名老革命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自己理想信念的革命情怀,对人从宽,对己从严,服务人民,平等待人的革命品质和道德操守,大公无私,一心奉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和革命事业,这就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陈发洪将军自小离开家乡,征战四方,不知道是否回到过故土,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思念是每一个在外漂白游子的乡愁。无论怎样,将军一生的光辉和荣耀,都值得家乡商丘人民引以为傲。同时,将军也是商丘人民心中的英雄,商丘的红色形象品牌,其辉煌一生已载入商丘史册,无愧于商丘历史上留名千古的忠烈英才和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