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李芸 胡珉琦 张文静
近日,取材于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功勋》热播,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收获一致好评,弹幕里打出的是“泪目”“最可爱的人”“那个年代的科学家不容易”,豆瓣评分高达9.1。
在《功勋》8个单元剧中,《无名英雄于敏》《黄旭华的深潜》《孙家栋的天路》《屠呦呦的礼物》《袁隆平的梦》讲述的是科学家的故事。
塑造的这5位科学家形象真实吗?他们的故事能让观众共情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作家星河。

星河 (作家、《郭光灿传》作者)
不必担心观众将具体细节当真
《中国科学报》:《功勋》的宣传语是以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人物原型的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我们如何理解有人物原型的电视剧类型,是属于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
星河:我虽然是带着任务(要接受采访)和成见(听过一些不好的评价)去看的《功勋》,看了几集,竟然被“圈粉”了。
决定有时间一定详细认真地再看一遍。我还是很认可这种创作方式的。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描写科学家的文艺作品有两种,一种是纪实作品,一种是重新塑造人物、进行了文学加工的虚构作品——对,虚构作品,以事实为基础的虚构作品。
大家耳熟能详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部纪实作品(报告文学);这种作品如果拍成影视,就是所谓的纪录片。
而诸如荣获了奥斯卡奖的《美丽心灵》,则属于再创作的文艺作品,里面有大量的虚构成分;这种作品要是以文字形式出现,就属于小说作品。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举个例子,《舌尖上的中国》,哪怕拍得再文艺,也属于纪实作品,毕竟那些厨师和食者不是由演员出演的;而有些伪写实的作品,哪怕看着再生活,也属于虚构作品(人物角色由演员出演)。
《中国科学报》:大部分观众是创作圈外、科学圈外的人,如果他们,特别是青少年把故事里的事当作真事、当作历史,会不会造成误导呢?
星河:担心青少年观众将一些具体细节当真,我觉得大可不必。
告诉他们有些是艺术加工即可,甚至不必反复刻意地强调。
其实我们对很多人和事的认识,往往都建立在对文艺作品的了解上。
经典名著《三国演义》,很多青少年读者读过或者早晚要读,但其实里面的曹操、关羽、孙权之类,全是艺术形象。
说得极端一点,除了名字之外很多事情都是假的。我们对此又有所担心了吗?
我们读《三国演义》,不是为了学习历史,而是为了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也许由此会激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
同样的,有关科学家和科学事件的文艺作品,起到的也是类似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科研人员的努力与钻研,我们能够看到科学如何一步步发展,也许会由此激发青少年投身科学的兴趣。
文艺作品基于事实,但毕竟不是事实。

《中国科学报》:观众对周迅扮演的屠呦呦评价分歧比较大,一方面是关于演技的讨论,另一方面是关于剧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有人认为剧中屠呦呦性格“很不讨喜”。我们都不了解真实的屠呦呦,像与不像无从评价。但以此来看,是否公众心中是有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的?如果作品中表现的科学家与自己认知的不相符就会不太接受?
星河:公众不只是对科学家有刻板印象,或者说对“有名望、有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有刻板印象,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距离太近”所造成的。
假如文艺作品塑造的是古代或者外国的科学家,距离观众的生活较远,大家也就接受了;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还在世或者刚刚离世不久的人,就不那么容易让观众认同了。这一点很正常。
在虚构作品当中,有时为了人物形象鲜明,典型化地集中展示一些人物特征,是十分正常的,这种艺术创作,目的是让人物更加丰满和鲜活。
只不过中国文化中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传统,所以有些稍显夸张的创作会让观众感觉不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