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历程迈入了创新驱动期。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这一战略明确写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先后印发,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现阶段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各项科技体制改革的措施举措不断细化,科研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逐步破除,科技创新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将面临一定的阻力,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和大规模扩张模式已经不是发展的优选项,从2015年的金融去杠杆,到当下房地产行业出清,经济发展正在经历新的变革,当然也会开启新的平衡,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同时也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项之一。
一、科创强国新时代
聚焦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的目标需要我们把制造业放在更高的发展坐标中重构中国精造、中国制造的灵魂。
纵观工业发展史,河南也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产业体系,目前,工业总量已经稳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已经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制造、新型材料制造、汽车制造五大主导产业,其中,装备制造和食品制造已经发展成为万亿体量的产业集群,打造了宇通客车、郑煤机、双汇发展、三全食品等在各自领域处于行业领先的头部企业。河南地市围绕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各自特色产业集群,同样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如,郑州国机精工、南阳牧原股份、洛阳一拖股份和中航光电、新乡华兰生物、焦作多氟多、商丘神火股份等等。
据观察,上市公司数量较多的地方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周边山东、安徽等地,河南区域内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占比为2%,较上市公司数量第一位广东在全国占比15.9%,差距还是很大。一般而言,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比较能够反映出区域中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这和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安徽等地的上市公司密集度、行业所属有较大重合度,也较符合“胡焕庸线”的划分区间。同时,此现象也和当地科技创新能力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总的来说,河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创新产业具备一定基础,从政府政策支持入手、搭建科创平台、企业自我创新革命,未来创新发展正在进行时,着眼于对创新产业的精细研究和长远布局,加快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放眼全国,面向未来,在对比中奋进,在对比中突破。在河南省委工作会议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当中,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被列为第一大战略,足以凸显出河南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心和意志,在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上,创新是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的逻辑起点。
同样,商丘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要放眼省内、周边及全国发展趋势,精准定位,紧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二、商丘的“专精特新”在哪里?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它是工匠精神、创新发展、鼓励发展实体经济等政策在中小企业领域的映照。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占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逐渐成为创新主力军,德国、日本,有一大批专注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企业,在各自行业具有影响力,中国制造业体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在细分市场尤其是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领域仍有提升空间。这也预示着专精特新企业有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专精特新往往集中在制造业细分领域,聚焦于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或产品,能够较好体现出创新优势,体现地方发展特色,能够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利于吸纳就业,改善民生。资本市场专精特新版块个股有三百多家,基本涵盖了创新经济的细分领域,电子、医药、新材料、软件、安防、专用设备等,市值体量不等,多为中小市值品种,具有成长性,作为一个战略性主题板块,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近日,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由此可见,专精特新非昙花一现的存在,而是值得深度培育的产业风口。
随着北交所的设立,新三板改革站上了新的起点,未来,新三板将形成一个服务中小企业更加专业化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将得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眷顾,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
近年来,商丘市出台了支持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十条”,新增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4%。通过技改提升企业软实力,累计完成工业企业技术改造69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0%以上。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4个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20强,产业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效。
商丘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离不开优势产业集群项目的支撑。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制鞋、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主营收入均突破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零部件、生命健康四大战略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板块经济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因此,商丘的专精特新往往隐藏在这些支柱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之中,实现原材料的本地化、零部件自主设计生产、科研成果应用驱动等无疑是孵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方向。孵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举措有:一是要打通本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掌握自主权;二是以传统企业技改催生适合新兴产业导向的中小企业;三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新工艺、新科技,对接国家产业发展资源,赋能商丘本土中小企业更好发展,本地先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机会改善融资渠道,走出商丘,扩大影响力。
近日,商丘本土非金属新材料、培育钻石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力量钻石的成功上市,将引领柘城高新区园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商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航向,柘城金刚石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商丘科创强市也将迎来更多的可能。当然,力量钻石的成功上市,并不意味着其在人造金刚石领域内就王者无敌,我们需要看到企业的持续增长能力和潜力,因为只有增长才是硬道理,尤其作为一家上市的公众公司,无论是企业经营本身还是二级市场表现,都需要关注到企业的持续成长性。惟愿其聚焦主业,深耕主营,以变应变,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企业持续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科技创新驱动引领商丘高质量发展
回望十三五,商丘的改革创新实现了跨越。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双流程”审批模式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典型案例。全市市场主体达54.6万户,居全省第3位。相继建成一批国省级检测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省级高新区等数量均居全省第1位,研发投入增速连续四年居全省前3位,科技创新已成为商丘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驱动无疑为经济增长带来更多新的可能,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深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商丘高质量发展理念,相信科技创新的力量带给商丘区域经济发展更多新的可能。科创强市,商丘应该如何应对?
其一,要加大研发投入和研究人员的深度参与。政府是研发资金的重要来源,提高研发强度,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础支撑,实施灵活有效的招才引智计划,重视科研人才的参与度。
其二,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要重视研发投入,只有发挥高校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优势,才有实现更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可能性。
其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研发投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可以和高校联合在科研项目上做文章,实现校企合作,更好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其四,保护知识产权。只有保护好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违约的惩罚力度,才能让研发投入的果实不受侵犯。
其五,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孵化培育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对接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加大上市辅导力度,扩大企业投融资渠道。
企业科技创新非一日之功,这需要企业一以贯之的坚持,需要企业家具有“行业前瞻,掌舵未来”的胸襟和视野,更需要商丘企业家群体秉持企业家精神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细作,做出成绩。
近日,商丘华商学院(企业家学院)成立后,商丘市委书记李国胜在第一期企业家大讲堂上总结出企业家精神内涵的八个方面: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着、诚信、品格。同时,李国胜书记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发出新时代“商丘之问”,“商丘之问”接地气,有温度更有高度,简单而富有智慧,关注到了商丘发展的真问题和现实问题,是聚焦商丘发展的每个商丘人都要深思的灵魂拷问,是“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真切体现,也为奋进“十四五”,建设现代化商丘破了题,每个人都要用心思考,用心做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