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一部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长津湖》在国内热播,很多人都被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影片真实反映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大志愿军战士用极其落后的武器装备,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用自己的坚强意志打败对手的不朽传奇,这是一场立国之战,这场战争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就像影片中所说那样:“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这句话顿时让人泪奔。
影片中一排排志愿军战士,手握着武器俯卧在零下40℃的阵地上,目光炯视前方,白色的雪花覆盖在他们身上,仿佛“冰雕”的群像,这是电影《长津湖》中让人作为动情的画面,也是影片中最为让人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刻,这些志愿军战士为了战争胜利而做出如此的牺牲,他们的精神瞬间得到了升华,他们是我们今天最应该敬仰的英雄。
这些不仅仅是影片的描写,而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真实的展现。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共有三个连队 其中一支就是27军81师242团5连。后来,人们在冰雕连战士宋阿毛的口袋里,找到了一张薄薄的纸条。他在纸条上写道:“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宁愿冻死,也不屈服冰雪,也不离开阵地,这是何等的坚定意志和决心,这包含着志愿军战士对于保家卫国的坚定意志和深深的家国情怀,就是这份对于祖国最真挚的情感,才让他们不畏生死,勇敢向前。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彪炳青史。而这支部队的指挥者就是81师长---商丘人孙端夫,一位从黄河故道走出的将军。
朝鲜战争中的孙端夫将军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拉开抗美援朝的序幕。第一次战役时期,志愿军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打到清川江,粉碎了美军所谓的感恩节攻势。美国人当然不甘心失败,调集重兵开始大举进攻,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了。
为了遏制美军的攻势,第九兵团在1950年11月被紧急调入朝鲜作战。当时,孙端夫奉命率部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七军八十一师师长兼政委。
在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中,正面进攻的是孙端夫所在的二十七军,孙端夫首先率领八十一师主力占领了位于赴战湖西侧的小汉岱地区,割裂了美步兵第七师与美陆战第一师的联系。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根基。
当时孙端夫师长政委一肩挑,能够同时担任师长、政委,说明他不仅政工一流,而且打仗也很厉害,值得一提的是,孙端夫还是北大法学院的高材生,在众多的师级干部中,他是为数不多的高学历,是一名儒将,因此,志愿军首长对孙端夫特别看重。
长津湖战役后期,根据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组成前敌指挥部,由孙端夫统一指挥。孙端夫指挥80师、81师主力,从四面同时向新兴里之敌猛烈攻击,我军奋勇冲进美军的坦克防御圈内,与美军血肉相搏,并于次日拂晓将敌人压缩至狭小地区。
被围困的美军第7师31团,该团成立于1916年,是美国陆军最精锐部队之一。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出色,时任美国总统的威尔逊为了表彰该团的战功,授予该团“北极熊团” 称号。之后北极熊团又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战斗,表现十分出众,自称为“45年从未打过败仗的劲旅”,乃是一支装备精良的美军王牌部队。并且三十一团团长麦克劳恩见志愿军合围而来,向美军指挥部求援,美军直接派来了四十架飞机,以及十九辆坦克支援,掩护麦克劳恩向南撤退。
可是,麦克劳恩低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孙端夫率领的八十一师虽然伤亡损失甚大,甚至在有些连队只剩几十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又歼灭敌人大半,美军三十一团团长麦克劳恩也被击毙。
这股走投无路的美军,在数十辆汽车、坦克的掩护下,企图越过冰封雪盖的长津湖逃走,塞满美军的一辆辆汽车在越过长津湖时,由于负载过重湖面坍塌,接任团长指挥的弗恩中校等一部分美军被淹死。剩下几百人刚跑到后浦里、泗水里地区,又一头撞在孙端夫师长率领的八十一师所设伏击网上,全部被歼。因此,孙端夫统帅八十师和八十一全歼了因凶悍被授予“北极熊团”称号的美军步兵第7师第31团,其中俘虏300余人,敌31团(北极熊团)团旗亦被缴获(现存放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这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歼灭的唯一一个美军陆军团级单位的建制部队。
至此,美军步兵第七师第31团、第32团第一营和师属第57炮兵营共一个加强团的兵力4000余人,全部被27军歼灭,俘虏300余人,长津湖战役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长津湖战役既打出我志愿军的雄迈和豪状,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长津湖战役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一次影响力极其深远的经典战役,而孙端夫将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功勋著卓,精彩卓伦。
1951年9月,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中,孙端夫亲自下到先头连指挥,率领二四二团在照阳江南岸水内里、泉村一线突破南朝鲜伪军的防线。途中大小战斗10余次。一夜穿插60公里,提前56分钟到达指定地点,俘南朝鲜伪军千余,拦腰斩断伪军退路。全军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电嘉奖。孙端夫受志愿军第九兵团通令嘉奖,荣立二等功。他也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一位荣立二等功的师长。回国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接见。
孙端夫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身先士卒,勇猛向前的作战风格,以及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艺术,充分证明了孙端夫将军不但是一名运筹帷幄,拥有高超指挥才能的儒将,也是一位驰骋杀敌的勇将。真乃是智勇双全,文能安邦定国,武能杀马杀敌的文武全才,妙哉,妙哉!
黄河故道走出的开国将军
孙端夫,原名孙正谊,1911年12月出生于商丘市梁园区刘口镇当店王村孙场自然村,这里身处于黄河故道,明清时期黄河从这里流过,而当时的刘口镇成为黄河下游的一个重要渡口,担负着南北各省物资流通任务。因此这里商贾云集,街道繁华,至今有着“大门楼酒香飘万里,十八家名吃誉中原”、“金道口,银马牧,不如刘口一晌午”的民谚广为流传。商贸发达,名声之大,居商丘54镇之首。在黄河故河道运输的繁荣时期,用“河道帆樯如林,两岸店铺比比”形容刘口的繁忙并不过分。
清乾隆三十六年,孙氏“子谏堂”后裔迁居刘口镇当店王庄西,于当店王庄西建立商贸码头,为码头货场,史称孙家场,简称孙场。而孙氏家族在此地经过上百年的经营也成为当时当地赫赫有名的殷实之家、名门望族。而孙端夫就出生在一个这样家族里,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孙端夫,因家庭富裕,并且有亲朋扶助,10岁便跟随其五叔孙锡璜到北京求学。
孙端夫的五叔孙锡璜毕业于中国大学,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开明人士。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与孙中山、黄兴关系甚好,曾任黄埔军官学校教官。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他辞去教官之职,就任山东省教育厅干事,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委任孙锡璜以军职,孙锡璜不愿意打内战不肯接受,1946年,孙锡璜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山东省梁山一带。孙端夫跟随五叔身边求学,受到了五叔的熏陶和感染,自幼从心里就树立了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
孙端夫首先就读的是北京培根小学,由于他聪明好学,成绩优秀,他屡次跳班跳级,十五岁高小毕业后考入北平市平民中学,后考入北平大同中学读高中,读完高中一年就考上北平大学法学院预科,两年后转入本科学习,就在这一年,孙正谊改名为孙端夫。
孙端夫读大学期间,正是国家多难之秋,国民党政府忙着围剿南方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并且新军阀之间也是战乱四起,烽火连天。国内秩序一片混乱,百姓承受战乱之苦,国将不国,民不聊生。
与此同时,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逐渐占领东北三省,并且一步步向关内逼近。而南京国民政府不但不进行抵抗,反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日本侵略军策动所谓华北五省自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批爱国青年学生挺身而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他们以青春热血唤起全民族的奋起抗战,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高潮的到来。
此时在北平大学法学院读书的孙端夫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积极投入到这场救死存亡的抗日救亡高潮之中,孙端夫被推举为北平大学法学院学生代表,参加北平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领导学生运动。游行中,面对大批手执大刀、木棍、高压水龙的反动警察,孙端夫不顾个人安危,举着横幅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来表达其抗争的决心。
1936年2月孙端夫法学院毕业后返回山东,在山东省福山中学任教,后到国民党山东省政训处任职,不久被委任威海卫政训处少校总干事。在威期间,积极发展“民先”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12月,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孙端夫的住处联合里十号是中共胶东特委及“民先”组织的秘密联络点,胶东特委领导成员理琪、吕志恒、林一山、柳运光等多次在此开会,筹划组织威海起义。在政训处,孙端夫积极宣传、组织抗日救亡活动,团结联系人民群众,使政训处成为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基地。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孙端夫争取了威海行政管理公署专员孙玺凤支持抗日活动。
1938年1月15日,胶东特委在威海卫管理公署成功地发动了威海起义。孙端夫所率政训处官兵成为威海起义的主力。
威海起义后,起义部队与天福山起义部队会合,孙端夫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参加了攻打牟平县城和雷神庙战斗。后随“三军”西上,开辟蓬黄掖抗日根据地。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为胶东八路军。
1938年8月,孙端夫任蓬莱县县长。1939年3月至1944年,历任蓬黄掖指挥部副指挥、山东省第三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胶东区东海指挥部指挥、东海专署专员、北海专署专员、胶东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1945年8月,任烟台市市长。1946年9月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3旅旅长,1947年4月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7师师长,第三野战军27军81师师长,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重要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1950年11月身为八十一师师长兼政委的孙端夫率部入朝作战,在朝鲜的日子里,孙端夫率领部队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屡立功勋。得到了志愿军首长和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
1952年9月,孙端夫任志愿军二十七军副军长,翌年8月兼任二十七军参谋长。孙端夫在朝鲜抗美援朝战争中还获得朝鲜二级国旗勋章、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授予军衔命令(第十九号),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军长孙端夫以少将军衔,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开国将军。这是孙端夫将军一生辉煌的荣耀,这也是他家乡商丘的骄傲。1960年9月,任空军第一高射炮兵指挥部副指挥,1969年9月,孙端夫调任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孙端夫将军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奋勇杀敌,建国后更是为了人民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带病坚持工作,终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74年6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三岁,一代将星从此陨落。
孙端夫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战功卓越的一生,是辉煌灿烂的一生,将军用毕生的孜孜追求和英勇奋战来赢得国家昌盛富强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从这一点来说将军对于国家和民族真可谓功莫大焉,堪称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他的生命和功勋就是共和国旗帜上那最亮丽的红色。孙端夫将军的家乡是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刘口镇当店王村孙场自然村,这里位于梁园区刘口镇东北部、风景秀丽的黄河故道南岸,东临虞城县贾寨镇刘场村,南邻虞城县贾寨镇孟庄村,西邻刘口乡老陈庄村,北与山东曹县隔河相望,通过河神街与105国道连接,下辖当店王、孙场2个自然村,总人口1679人,耕地总面积2166亩。这里民风淳朴、村容整洁,历史悠久、是一个自然适宜的好地方。
孙端夫将军一生为革命,为国家征战四方,很少回到家乡,但是他对于家乡的那份情感依然是那么强烈,而乡情和乡愁成为他内心深处那最弱软的一部分。
他曾经感慨地对家里人说:“当部队行军经过刘口集时,伫立东望,几里之外就是我出生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养育我的亲人和勤劳的人民,眼睛在望远镜里光环里久久不肯离去。”回望家乡远,月是故乡明,对于常年游历的游子来说,故乡就是心中难以忘怀的牵挂。
将军一生心系故乡,同样家乡的人民也没有忘记他,并且以他为荣,现村史馆收藏有将军小的时候睡过的木床、使用过的桌椅等物。家乡的人民为纪念这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修了一条长达5公里的将军路,“将军故里”几个大字赫然醒目。孙端夫将军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
辽阔无限的商丘大地,蜿蜒起伏的黄河故道培育出将军那聪明睿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商丘几千年一脉相承的传统忠烈文化熏陶出将军那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孙端夫将军是商丘人的荣耀,是商丘红色革命文化重要的符号,也是商丘走向世界的一张城市形象品牌,更是商丘厚重历史文化的真实体现。孙端夫将军是商丘人心中的最值得尊敬和铭记的英雄之一。
作者刘金芳(网商社科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