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教书时的防震往事
郭应昭
我在原东风十年制学校教过四年书。东风学校位于原清江市(现江苏省淮安市)最东边的东风大队。学校东邻原淮安县的清安大队,西毗清江市的蔬菜大队,北枕里运河,南望1959年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新河道。四年里,在东风学校里经历了许多事,惟防震一事给我留下的记忆最深。
1976年北京时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发生强度里氏7.8级地震。地震持续约23秒,造成242769人死亡,146851人重伤,4204名孩子成了孤儿。那次地震震感之强烈,破坏力之巨大是历史上罕见的。北京等周边很多地方都受其波及,清江市也有震感。
(唐山大地震废墟遗址 郭应昭摄)
(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 郭应昭摄)
(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 郭应昭摄)
由于淮阴处在易发地震的郯庐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震的紧张气氛一下子罩住清江浦人的心头。当时的淮阴地区暨清江市按上级部署,紧急动员行动起来,防震抗震,排查隐患,加固建筑物。许多人家在室外找地方搭防震棚,夜不宿家。上班、吃饭时,防震的弦都绷得紧紧的。清江市内电影院有两三个月都不放电影,大街小巷不乏谈震色变而惶惶然之人。
东风十年制学校前身是龙江小学,龙江小学是在龙江庙里办起的学校,wg初更名为东风小学,为满足“小升中”需要,1974年“戴帽子”改为东风十年制学校。当时的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1976年新学年开学后,学校对防震不敢大意,老师不能坦然在教室内讲课。为了预防地震不期而至,教室的前后门都大敞着……以便随时让学生顺利逃生。
当时的东风十年制学校革委会主任(校长)是朱龙章,副主任陆桂霞、徐士美分别负责小学部和中学部。进驻学校的工宣队是清江市东风造纸厂的林队长和一男一女两位李师傅。为了学生的安全,校领导和工宣队要求我们把课堂放到室外。我也曾在学校操场东面一棵柳树的树干上挂了块小黑板,给学生上过几天露天课。室外课不聚音,老师上课几乎是声嘶力竭,教学效果实在太差。在室外上课,晴天尚可以,刮风下雨无奈,只有窝在教室里。
那个年代,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时兴“学工学农学军”的“开门办学”。“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宁要革命小闯将,不要五分加小绵羊”。学校领导也不敢过于强调文化课教学,害怕被扣上“走白专道路”的帽子。而教职工每天的政治学习雷打不动,为的是明确政治方向,提高思想觉悟。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家长对书读得好坏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许多老师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面曾有规定,不对学生进行文化课考试,学期报告单不填分数,只填上、中、下或优、良、差。尽管这样,老师们还是要给学生们上文化课,多数老师还是尽最大的善意和努力对学生“传道授业”,让学生尽可能多接受些文化知识。
校革委会主任朱龙章是一名工作责任性很强的老干部。wg前就是小学校长,他对学生由于防震而不能安心地在教室里上课很着急。懂点电工知识的我向朱龙章出了一个主意……他听后笑着说:“好,就这么办!”
东风十年制学校校舍很简陋。我在东风十年制学校时见到的原龙江庙庙宇是一座东西向和一座南北向组合起来的四梁八柱的砖木结构两层楼,由于建造时间久远,改作学校后,人走在木楼板上,会感到整座楼都会颤抖。楼下是教室,楼上朝南的是教师办公室和陆桂霞宿舍,朝西的是校长办公室和教师宿舍。除这处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外,学校还有后盖的两排12口东西向的红砖平瓦教室。与南北向老楼并排的还有两间草房,放置一些杂物,长年无人进去。我用学过的电工知识在这两间草房里搞了个地震报警装置,让教师和学生能安心地在教室里上课。
这个装置很简单。用一只圆形的空铁罐固定在木板上,放到草房的中间的地上,对着中梁,连上学校上下课的电铃开关上的零线一端;把一根软电线旳一头铜丝拧住一颗钢螺栓,这根电线系在草房的中梁上,螺栓垂直吊在空铁罐中间,与铁罐不接触,软电线的另一头接上火线。若地面发生倾斜变化,垂直的螺栓必然会与铁罐发生相碰,这时的铁罐与钢螺栓就形成闭合电路,使学校的电铃不正常地响起来,从而起到报警的作用。
这只防震报警开关装上后,各班都进了教室上课,师生心中似乎踏实多了。不过,这个报警装置从没有让学校的电铃响过一次。半年后,全市的防震警报自行解除。
2021年10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