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是指只对同性有性冲动,对异性不感兴趣。有些同性恋有先天的成份,如:女同中的男人角色和男同中的女人角色,一般来说很难改变。
但有些同性恋,是环境造成的。如:明明是男孩,家长从小把孩子打扮成女孩的装扮;明明是女孩,家长从小称呼孩子为“儿子”,并打扮成男孩的模样。潜移默化地使孩子认为自己是异性的身份。
我在工作中就遇到这样一位女求助者,25岁,本科毕业,由父母带到工作室咨询。据家长叙述:孩子以前一直都很乖,学习也很努力,自从几个月前,发现女儿和另一个女孩儿有特殊关系之后,家长很崩溃。
我请家长回避后问求助者:“你什么时候开始讨厌男生的?”
求助者说:“我现在也不讨厌男生,我跟男生聊天、吃饭,正常交往都没事,也不反感,就是对男生没有感觉,更没有性冲动。
我问:“你跟同学交往的经历能详细说说吗?”
求助者回答:“我初中的时候每次寒假、暑假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妈妈都问我同学里面有没有男生,有男生的话晚上超过七点,妈妈就能打二十遍电话让我回家,回家后反复告诉我不要跟男生接触,男生跟你主动示好,都是心怀叵测,都想占你的便宜。由于妈妈的反复教育,我脑中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男生总想占女生便宜,男生向女生示好,就是别有用心。”
我问:“你上大学没处男朋友吗?”
求助者回答:“我上大学后,也有几个男生追求我,其中一位男同学外表儒雅,对我也尊重,从不动手动脚,我们相处了一学期后,我放假回家跟父母说起了这事儿,妈妈问我这个男孩儿家是哪里的,父母都是做什么的?我告诉他们男孩儿家是农村的,父母都是本分的农民,我妈听后大怒,坚决让我分手,还说这种条件的男孩儿怎么同意跟他相处呢?你跟他门不当户不对,还追问我跟这个男生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我告诉父母我们只是平时在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其他的没有了。我妈妈警告我,坚决不能让这个男生占了我的便宜,做女生一定要自重,开学后我向那位男生提出了分手,男生非常愤怒,他在微信里骂我父母势力眼,是小人,我当时非常生气,分手了。为什么骂我父母,从此后我对男生更不感兴趣了。”
我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女生的?”
求助者说:“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认识了现在的她,她是女同中男人的角色,也就是女同中的T,当时她对我特别好,聚会结束后我们俩私下经常联系,她也经常到我的寝室和我睡在一起,在同学中我们也公开了自己的性取向,跟我‘男友’相处期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每逢节假日,我们都结伴出去旅游,我的这位‘男友’是重点大学毕业的,马上要去国外读研究生了,我把她带回家,我父母非常欢迎她,热情招待她,看到她这么优秀,并告诉我向她学习,说我的‘男友’三观极正。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男友’都在我家和我住在一起,没想到有一天我和‘男友’亲热时不自觉的发出动静,让我妈妈发现了,我妈妈就问我们是什么关系,我如实的承认了,我妈妈当时气得说不出话来,我爸当时就大哭起来,边哭边说这辈子他白活了,我‘男友’也离开了。”
我问:“你父母知道你是女同后,他们是怎么做的?”
求助者说:“我爸妈天天教育我,不能喜欢女孩儿,说我是女同,他们就没法做人了,会被邻居指指点点的,也没法和亲朋好友交代了。”
我说:“你父母为什么只顾及自己的面子,就不顾及你的感觉呢?”
求助者说:“他们就是自私,为了自己的面子根本就不尊重我。”
我说:“你现在之所以能成为女同,不是天生的,你是由于小时候妈妈的错误教育造成的,天天在你耳边提醒你男生没有好东西,都想占你的便宜,这下好了,你从根本上不喜欢男生了,这回他们满意了吧!”
求助者说:“就是你说的这样。”
我说:“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我从内心深处还是想你回归正常状态,你在家没事的时候经常看一些正常的言情电视剧,看看自己能不能慢慢地改变过来,男人怎么是坏人呢?如果没有男女的结合,世界上人类不都得灭绝了吗?男同和女同毕竟不是社会主流。”
求助者说:“老师我知道的,我回去试着看看。”
我请孩子妈妈回到工作室,说:“我了解了你女儿的情况,我觉得你女儿今天成为女同,与你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你女儿说从小你就告诉她,男生没好人,都是别有用心想占女生便宜,你这种观点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了孩子。”
求助者妈妈说:“老师,我不是怕孩子吃亏嘛!”
我说:“你怕孩子吃亏,这回好了,她直接找女生了,不吃亏了。”
求助者妈妈哭着说:“孩子这样我都没脸见人了,怎么跟亲朋好友交代啊!”
我说:“孩子又没做坏事,又没有危害他人,有什么不能交代的,她喜欢男人还是女人是她自己的事儿,跟大家没有关系,大家都要尊重她的选择,再说她今天成为女同就是你的教育造成的。”
求助者妈妈说:“那怎么办?怎么能让她回到正常状态啊?”
我说:“我刚才告诉你女儿,让她回家看异性恋爱的电视剧,看一段时间后有可能就会自我觉察,改变过来,即使不改变,你当家长的也要尊重她的选择。”
本个案是家长不正确的、愚蠢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性取向发生改变的典型案例。
咨询师尊重求助者选择,建议看正常的爱情片和感兴趣电视剧,试图慢慢调整性取向,求助者认为自己现在很好,不需要改变,咨询师不可以不尊重求助者讲大道理,这样是根本没有用的。
大家有时间看看我写的心理学畅销书《半熟家庭》,书中有对这样个案详细的论述。

作者简介:
金义老师,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高级催眠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情景再现法发明人,多对一咨询技术发明人,解题式心理咨询技术发明人,心理学畅销书籍《半熟家庭》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