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年代清江市的文艺宣传队
胥全迎
1966年--1968年,清江市的街头热闹非凡,除大字报、大幅标语、游行游街的队伍外,经常有水平差参不齐的文艺宣传队的表演,吸引着过路工农兵群众驻足观看。因为文艺宣传队除了在机关、工厂和学校的礼堂演出外,更多的是以小分队的形式,到街头广场、车站码头、车间田头等地方进行演出,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
队伍的全称是xxxx(单位)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都有队旗。另外,红旗、彩旗、木枪、大刀、红樱枪等道具必不可少。队员大多着仿军服。因当年一般的文艺宣传队不可能获得真军服,只能穿五五式的旧式军装或者仿军服。这五五式军装是棉斜纹布的,棕绿色,洗旧了后泛黄白色。另外,五五式军装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双肩上有配带肩章用的绊扣子。大量的仿军服,式样差不多,但是其印染的颜色就五花八门了。有深绿、浅绿、深黄、浅黄……几水洗下来,差别就更大了。档次高的宣传队,也有穿统一服装的。
如果你十几个演员穿一身蓝色的劳动布工作服上台跳舞,仿佛味道就不对了。
军帽,女演员的军帽是戴在后脑勺上的(江青就戴得很规范),帽檐头顶呈45度仰角,露出刘海。男演员帽檐要正常些,但是演正面英雄角色的男演员,帽檐还是略高些,以更好地将自己的浓眉大眼与红扑扑的脸蛋呈现给观众。如《地道战》电影中的民兵队长戴八路帽样子,后来电影《小花》电影中的唐国强扮演哥哥戴解放帽样子。
这文艺宣传队的报幕员(大都是一名女生,也有男女搭配)的长相和普通话水平,往往决定了这支队伍的一半形象。如果报幕员不漂亮,普通话不标准,观众往往会吹毛求疵的。你不要小看我们清江人,自己水平不咋样,可是这欣赏能力和挑剔功夫,还是绝对的。如果太差的话,还会喝倒彩。
演出的艺术门类主要有这几样:独唱、男女对唱、几人小合唱;舞蹈、快板说唱、乐器等等。内容主要是毛主席的语录歌和歌唱毛主席的歌,如《赞歌》《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等等。
舞蹈一般是上面这些歌的内容,也有像《逛新城》这样父女对唱的节目,节奏欢快,曲调优美,形式活波,深受群众喜爱。当唱到“爸爸哎”,“哎”,“快快走”,“哦”,“看看这边新面貌”时,一些顽皮的半大孩子会瞎起哄,应声“哎”和“哦”…… 前不久,同几发小闲聊时提到当年的此情此景,我说那些顽皮的“霞子”真犯嫌……发小说:还说人家呢?我记得你“哎”、“哦”的声音最大!哈哈,我的记性不好,好像是这样的……
当然,京剧片段或一段唱腔,也是少不了的节目。特别是《沙家浜》折子戏《智斗》,那阿庆嫂、胡传魁和刁德一,演出维妙维肖,人们百看不厌。
“三句半”这个形式最受观众欢迎,4个人,前面3人每人或敲锣或打鼓或打镲说一句,最后这人只讲二个字,字数虽少,但是“包袱”所在,既夸张生动、又点睛诙谐,往往引得观众拍手叫好!
那时的乐队也很简单,二胡、板胡、笛子、唢呐、快板等,最高档配置就是手风琴。手风琴往往还是必须上台独奏的一个节目。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文艺特长的人,大有用武之地,也是各单位的“香饽饽”。在各色的演出活动、编排活动、辅导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那时的文艺氛围,也引导、培养、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从事文艺活动。我们国家自八十年代起崇尚文艺明星大腕的风气,不能说同这时期文艺大普及没有关系。
后来,一直到七十年代初期的这段时间,清江市稍大点的学校与单位,都要组建一支业余的文艺宣传队。讲是业余,有的就是全脱产(脱课),或者脱产一段时间。这期间的文艺宣传队,既不生产(上课),又能到处跑,还有好吃好喝,自己神气,旁人羡慕呀!七十年代初,清江市还成立过分片的宣传队,如东北片宣传队、西南片宣传队等。
说起文艺宣传队,我不得不说说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的清江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那是一支藏龙卧虎的队伍,演员艺术水准相当高,在市民中享有很好的口碑。尤其是后期的《智取威虎山》剧组,其演出水平赶上一般地区级专业剧团的水平,在江苏省都很有名气。当年清江市文体两张王牌,一是男子篮球队(主力为南京军区队下放锻炼的队员),另一王牌就是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剧组,清江市革委会的领导和老百姓都喜欢。
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我尊敬的老大哥、现在市文艺界依然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前辈人物……陈海林老师。他在1973年或者1974年演唱的、由我市青工胡健(现淮阴师范学院教授)作词的歌曲《磨车刀》,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唱响全国。后来省里一些培训和评委工作,多次请他出马……你说他牛不牛?陈海林老师当时就是清江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重要骨干。他在《智取威虎山》剧组中,还扮演一重要角色。究竟演何角色?你若认识他,就会猜个八九不离十。
(编者注:陈海林老师两年前已病逝)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文艺宣传队就活动的比较少了。但是有一支清江市财贸系统文艺宣传队,阵容整齐、艺术过硬,演出场次多,在市里影响最大。我当时工作的单位就属于市财贸系统的,我们百货公司的罗宪秋、卞淮英等同事就在财贸系统文艺宣传队,我当然引以为豪。
原创发 表于2017.3.8《淮安文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