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和工人的时代变迁
胥全迎
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专题片《军工记忆》,讲述了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攻克反坦克导弹和052型导弹护卫舰的研发与制造的故事,联想到前不久央视播出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国工匠》专题片,不禁唤起我对工厂和工人的回忆……
大跃进的1958年,我三岁,对当时的工业大发展无印象。但是之后就逐步有了记忆。正是这大跃进,催生了清江市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记得上淮师一附小二年级的1963年,美术课余茂吾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画的是清江棉纺织厂(简称纱厂)的锯齿厂房形状,我们感到很新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概1964年,学校组织我们去卷烟厂参观,记得走里运河南堤,进入工厂,要经过一长长的木桥。看到工人叔叔和阿姨在半自动化的生产线紧张地忙碌,一根根卷烟排着队被他们装进烟盒,又整条整条地装进大纸箱。
1969年春天,我在淮师上初中班,学校工宣队是淮汽公司的。我们到淮汽大修厂(淮汽人称“后厂”)学工,在仓库干些整理工具和场地的活。看到汽车被折解,什么前桥、后桥、发动机等,觉得很神奇。
1969年12月份,我在淮中,被安排到进驻的工宣队单位---清江棉纺织厂学工。我在前纺的摇纱车间,跟着师傅学落纱,忙得团团转,还跟班上夜班,尝到了上夜班的滋味。
1970年5月份,我们又被安排到淮海印刷厂厂学工,我在铸字车间,学得有模有样呐。
再说,我的父亲是汽车驾驶员,不就是工人阶级的一员吗?我从小经常跟着父亲出车,又常常在汽车保养厂转悠,所以耳濡目染,自己不就是一名典型的工人子弟吗?
那时候,工业第一,工厂红火,工人神气,其他人不服还不行。
工人政治地位高。历史上,我们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就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我觉得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正式提出“工农兵”的慨念),要求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1922年7月16日~23日召开的中共二大会议,进一步明确“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党的一大至二大运期间,中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如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等,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经历了几度血与火的洗礼之后,党的“八七”会议提出了组织工农革命军队的问题和“坚决地赶紧地大批吸收工农分子入党”。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起义。毛主席在三湾就将这支起义军称之为“工农革命军”。后朱德和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上井冈山与毛委员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自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就是从俄共(苏共)为核心的共产国际移植而来的镰刀锤头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锤头就代表着工人。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大会通过的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
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同志被选举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伟人几十年的“主席”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毛主席在曾说:“我国有7亿人口,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文化大革命中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工人阶级也应该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又发出了:“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最高指示。1968年7月,工宣队进驻清华大学。之后又决定向全国大中小学派出工宣队。向机关、学校等单位派驻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执掌大权。工宣队领导学校清理阶级队伍,领导“斗批改”。你想,当时还有什么工作比这重要啊?工人阶级当然就领导了学校的一切。毛主席又说:
1974年,清江市还实行过工人代表进驻市级机关的制度。虽没有行使“领导权”,但是从政治层面宣告“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的理念。
那个期间,工厂的工人在政治地位上是第一方阵。工人先进模范人物响当当。如建国后树立的孟泰、王进喜、尉风英、时传祥、倪志福等都是一线工人。评选先进也好,选举代表也罢,首先想到的就是工人。家庭出身(成份)最红的,就是“工人”,其次才是“贫农”、“军人”和“革干”,而不是这几类出身的,就“靠边站”了。
工人,不但政治地位高,而且收入和福利也高于其他职业和行业。工资,二级工月工资33.5元(这是机械和轻纺系统,若重工和煤矿还要高),而商业系统二级工是31元。这二三元在当时可是半级工资呐!另工厂虽然辛苦些,但还有什么夜班费、营养费和加班费等,在那个年代,每月多出五六元,一个人的生活费就有了呀。
工厂发正而八经的工作服,有帽子、衣裤、翻毛皮鞋或解放鞋,发手套、口罩,发“大运河”牌肥皂。夏天有冷饮费,冬天有取暖费。像我当时在百货公司,就发一件大褂子。在机关、学校等工作的什么福利也没有。
工厂一般都有职工宿舍和家属宿舍,分到房子的机率很大。而其他单位根本就没房子这一说法。七十年代初,国家对农业机械化高度重视,清拖厂不但建了单身宿舍楼,还在老三中处建了几幢家属楼,惹得全市人民羡慕得不得了!我记得1980年初从部队回来时,听说清拖春节前发给先进生产者的奖品是一辆自行车,十分惊叹!
清江市在七十年代,就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我记得1975年,清江市革委会副主任文荫贻在人民剧场召开的一次大会上,就曾描绘过全市工业发展的“五条龙”方向:一是以清拖为龙头的农机一条龙;一条是清棉为龙头的纺织一条龙;一条是以清江石化为龙头的石化工业一条龙;一条是以罐头厂、蛋品厂为龙头的食品工业一条龙;一条是以清江无线电厂为龙头的电子工业一条龙。听了文主任的报告十分激动,为清江市的工业发展而高兴。话说回来,文荫贻主任在清江市抓工业很得法,效果显著。当时清江市的工业比扬州、泰州、连云港和盐城都要强些。1983年地改市后,工业界人士呼吁文主任归来,组织上顺应干部职工呼声,将文荫贻从淮阴地区外贸局长任上,调任淮阴市经委主任,为淮阴市工业发展又建新功勋。
工厂集聚成规模,一般都有如医院(医务室)、幼儿园、托儿所等设置,有的还有学校、影剧院、俱乐部、图书室、篮球场等文体设施。你一般的机关、事业单位、商业服务单位,哪有这些设施呢?没有这些设施,你就享受不了这些待遇。
1980年我从部队退伍,选择进入向往以久的国营大厂后,一直在工业战线工作。
1983年,我在石化厂政工科工作时,曾同老科长去江西吉水县出差。站在县招待所二楼阳台眺望县城景色,只看到三根工厂的烟囱,且不高大。我对老科长说:这里的工业真落后,我们清江市多少烟囱啊!那时,我们以厂房多、烟囱多引以自豪……但是,同先进地区相比之,我们也有落后之处。我记得,我们清江市为争取大化纤厂落户,同其他城市争来争去,没有争过仪征市。人家有长江,我们连铁路都没有,大化纤厂能来吗?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清江市、淮阴市和后来的淮安市,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般地变化。就工业、工厂和工人而言,其巅峰值在1989年。因那时期,工人虽然不在政治舞台显身手了,但其他方面依然居于优势地位。那时,几乎所有企业都红红火火,每月都能拿到或多或少的奖金。过年过节还大包小包地发东西。反观机关事业单位,普遍收入和福利比不上工厂,比效益好的工厂的差距更大些。
1985年,我当时任石化厂厂办(党办)副主任,同清棉厂的宣传科长赵学和、烟厂办公室副主任陈坤、市经委政工科科长嵇文高去南京开会。路上,清棉的赵科长还开玩笑调侃嵇科长:我这个企业的科长比你这个机关的科长,工资要高一截子呢……当时,市级机关的正科级干部,工资大概为70元左右。记得1985年我的月工资是100元整。为何记得如此清楚?因当时缴党费100元及以下为一个档次,101元及以上又是一个档次了,所以我印象特深刻。
在我印象中,因为一起政治事件,198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我国进行所谓的“制裁”,国内企业产品的出口和整个经济形势都受到严重影响,工业企业普遍效益下降。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界。
随后不久,工厂及各类企业进入“脱胎换骨”式的改制阶段。国家高层提出了“破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的口号,推出“减员增效”的若干措施。如淮阴市就推出1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综合改革的试点。于1996年左右,国家又推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意见》。直至2000年左右(有的企业多次改制,时间跨度更长些),工业企业发生了以下变化:
一是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几种性质的企业,也就是投资主体变化了。
哪几种性质的企业呢?
1.国有独资企业,有少量的企业(如清江石化厂、供电公司、烟厂等)改成国有独资企业并先后成为央企的下属企业。还有部分企业成为省、市属国有企业(如淮阴发电厂、淮阴市热电公司等)
2,国有控股企业(如当时的淮钢集团、清拖集团等)
3. 股份制企业(含国有企业改制为民有民营企业,如后期的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清拖农机公司、百隆纺织公司、威灵电机公司等)。
二是原有的干部职工身份发生了变化:
原国家干部,不论你是处级还是科级;原工人,不管你是全民所有制的还是集体所有制的,都统统改为企业职工,而且是同企业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合同工。
三是工业企业之间的效益差距也在拉大。处于央企等国家垄断行业的企业,如烟厂、华能电厂、供电公司、电信公司、石化厂等企业,只要生产正常,效益和收入确保,而且收入很高(烟厂为典型)。而其他市场充分竞争行业的企业,虽拼了老命,效益时有时无,危在旦夕。我所在的钢铁行业,有一年,全行业每吨钢的利润曾经为0.13元,还不如厨师炒一盘豆芽菜的利润高,这让曾经是共和国产业工人中最骄傲的钢铁工人,情何以堪?
下岗、买断、放假等等境遇,每每降临工厂职工头上。职工退休了,养老金几百元。涨了十一年,也就是二千元左右。60年代末的清华大学毕业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养老金甚至比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的收入还要低。企退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如今的工人队伍的构成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原来的工业战线为主变成工业、交通、建设、商贸、服务等战线共同组成;由原国有企业的产业工人为主体,变成多种经济组织形式的从业人员共同组成(含大量的农民工)。如今工人的经济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也不高。无论是劳动模范,还是选举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基本上以官员和少数企业家为主,鲜见一线工人。前两天,一位曾经是农民工后已转为国企员工的人,被选举为全总的非脱产的副主席,还被传为新闻的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你注意看:社会上的单位的建筑设施,什么机关、学校、医院,就连居委会等都比较讲究、气派。而大多数工厂,则灰头土脸的。更严重的是,市民们对工厂躲之不及,整天喊着要这个厂搬走,要那个厂迁移。当然,因为工厂是制造业和加工业,在运行中肯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三废”与噪音之类的污染,同时还会有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这都不可否认。我们也充分理解老百姓的关切。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工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主要靠工业企业,第三产业的现代金融、现代服务、现代流通等,都必须要有工业作为基础和主体。不要说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就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哪个不是先从工业发展起来的?就污染而言,现在城市污染大块头来自机动车排放,并不是工厂,这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淮安市要发展经济,就必须首先发展工业,就必须以工业为基础、为先导。否则,市民的就业何来?财税何来?国民生产总值何来?
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工业发展今后如何加强科学规划?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的管理?如何抛弃粗放式发展的模式,走上清洁化、精细化、高效化的道路,也就是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经济转型,去产能、去库存、调结构,同时深化分配机制的改革,破除养老“双轨制”等等 ,工厂的境遇、工人的地位和收入会不断得到提升。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几十年风风雨雨,潮起潮落、时空腾挪。我亲身参与了工业战线的发展与改革,经历了工业战线的辉煌与痛楚……
杂七杂八地说说我记忆中的工厂与工人。我绝无要工厂与工人重回那个时代的诉求,也没有赞扬“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意思,因为10年动乱已经被党和人民所定性、所抛弃。同时,我也不否定现阶段工厂与工人所处尴尬地位的问题。因为那是历史,因为这是现实。我只是客观地再现一段历史和正视如今的状况。
每年我都会高高兴兴地过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为何?因为在这一天,“工人阶级”这个词会有出现;因为在这一天,一直默默无闻、辛苦劳动的工人兄弟会出现在电视和报纸上,出现在各级庆“五一”的大会上,朴实憨厚地披红带花;因为在这一天,可以听到《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歌……
今天,我作为光荣的工人阶级的一员,依然要说:我无悔、我骄傲、我自豪!
原创发表于2016.02.02《淮水安澜》网
作者简介:
胥全迎,1955年出生,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