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江浦轮埠路的前生
罗永健
轮埠路位于淮安里运河畔,因为前几年大运河世界遗产申遗成功,若飞桥和越闸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之一,轮埠路已建成里运河文化长廊。在慈云寺北重建国师塔。轮埠路河对岸中洲岛建清江浦记忆馆、戏曲名人馆,新建淮安标志性建筑清江浦楼。在轮埠路重修吴公祠、新建潘陈二公祠及斗姥宫,成为4A级景区。
我是在轮埠路出生的清江浦人。国师塔周围地块就是我原来出生的地方,在这里我度过幸福的童年。解放初期,因轮埠路拓宽改建,航运局营业楼拆迁,我离开了我出生的轮埠路,那时我13岁。现在已过耄耋之年,八十年过去,儿时的记忆还历历在目。
因为清江浦这块宝地,“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南来北往都要通过轮船航运行,真是一派繁荣的景象。
我曾记得:从西到东,商贾林立,轮埠路由西向南连接着最繁华的花街。向北过了若飞桥,越闸,就是东西长街及石码头街(现在的承德路)。

轮埠路连接花街的顶西头,是何姓的四美酱园店、王祥和的五金店,接着是顾家大楼(当时是清江浦最高楼),楼主名叫顾仲轶。东隔壁是距昌车行。该处房屋是租借李姓菜地改造。房屋主人是安徽合肥的程汉庭。东边是刘家小楼(两间门面),楼主是刘大老爹,有子刘进步。(后一家前往上海谋生)。
我家祖父叫罗洪标,开的是罗裕隆宝号杂货店。我们家隔壁是油货店,有炕饼、油条、小包子、饺子、馒头、豆汁、辣汤、等各种小吃。店主是赵三老爹,有子赵士云。赵家东隔壁是后堆罗家三间门面房出租给民间医生吴镜波,专治眼病。其中,东边间隔一过道,向南直通与花街,同益巷相连通。轮埠路有十八家住户,直至慈云寺北后沿。
再向东是大王庙,向东隔个大院子,是聂二爷,聂三爷两家客栈,三爷客栈东隔壁是一条北南向如雅巷,通向同益巷平行街,中间有一节孝祠及石牌坊。在如雅巷头有一门朝北的土地庙。(李家花生行住庙)。如雅巷东是文庙,土地庙,对面是门朝西的悲渡庵,曾为私塾馆,靳大先生在此教过书。当时这个庵挡住了轮埠路向东的路,有一义道向东小街,向东延伸,至石桥街(与轮埠路平行)。轮埠路向东有吴公祠、城隍庙。之后,吴公祠改为五金仓库。 建肉联厂时,城隍庙大殿还在(后拆),与轮埠路平行的是石桥街,以开粮食行居多。老洋桥口向南,连接牛行街,街头是有名的宋姓开的明泉浴室。
解放初期,拆除了悲度庵,轮埠路向东才被开通。大王庙,对面河边有一个丁头棚,住一个年届五十左右的叫二双子的人,常年抱一个小狗,捧一个小茶壶,据说是小偷头。如有丢失东西的,政府找到他就能知道是谁偷的。解放前后,小偷偷东西是分地段的,他最了解。因为他独身一人,后地方政府安排他至社会福利院养老送终。
当时轮埠路虽然繁华,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但是石子路,路又很窄。1952年拓宽马路,加上新建航运局大楼,才成为现在的样子。1958年大跃进,轮埠路向东,又新建了肉联厂,糖果厂,毛巾厂,内衣厂,罐头厂,石油仓库,酱醋食品厂,东风造纸厂。轮埠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航运大楼建成后,到了1958年左右,南边大运河开通,轮船码头由里运河南迁至大运河。改革开放后,轮埠路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向东的各厂改制后,转向。只保留了酱醋厂,其他厂都消失无踪。
由于大运河申遗成功,才有轮埠路新的景象。运河三千里,最忆清江浦。随着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建成,再加上1415街的建设,轮埠路重新焕发了青春。
我是清江浦长大的清江浦人,目睹了轮埠路的变迁,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党的领导下,作为清江浦人深感自豪。随着轮埠路的不断发展,为家乡改变样貌而点赞。
我虽年事已高,但要在党的领导下,为进一步改变家乡的面貌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1年3月26日


作者简介:
罗永健,1940年元月生,中共党员,经济师职称,1959年7月省淮阴中学高中毕业,同年12月参加清江市建筑公司后改江苏省中淮集团公司工作。历任材料科副科长,科长,百货大楼党支部书记兼建筑材料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中淮书店等支部书记,直至2000年退休。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被评为清河区第一届道德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