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届初中生的分配
胥全迎
我们都知道,自1968年至1978年的10年间,中学生毕业后,都是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然而,这其中的1970届的初中毕业生,却是全部分配工作。
这一批学生,其实就是1966届和1967届的小学毕业生(我是小学67届的),算是文革中的“奇葩”一族。他们小学毕业或还差一年毕业,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他们于1968年秋天一同跨入初中的校门;最终于1970年一同毕业。
我们的“老三届”的大哥哥大姐姐(66、67、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我们的小弟弟小妹妹(小学68届以及以后)全都下放(后来照顾长子长女和患病者等政策)就我们留在城里工作。当时,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老三届”学生的羡慕。从这点来说,相比较下放知青经历的苦与累,经历的关于自身前途的迷茫……我们70届初中生是幸运的。
从1965年以后的5年里,工厂等企业没有新生力量补充,除退休等的自然减员,工厂还要发展,生产还要继续……所以,工厂企业亟待补充新生力量。正如此,1970届的初中毕业生,国家统一分配,全国如此,概莫能外。
我们上中学时,是小学66届与67届同时入学并混合编班的。分配时,是分3批分配的。
第一批是1970年4月,从1966届的小学毕业生中,分了一部同学至清江棉纺织厂(代表人物赵福庆)。当年还有一部分南京的初中生分配至该厂(代表人物蒋建亚)。
第二批是当年11月,单位较多,如清江拖拉机制造厂、淮阴拖拉机俢配厂、清江机器厂、淮阴化工机械厂、淮阴发电厂、淮阴汽车运输公司、淮阴邮电局、清江油脂化学厂、灌南压铸机厂等单位。

请注意:这第一批的清江棉纺织厂和第二批的清江各厂 ,都是全民所有制(国营)单位。因我大伯父曾在上海法租界当过巡捕,影响了政历审查,我没能优先参与到全民单位的分配。
第三批全部分配到了“集体所有制”(俗称“大集体”)单位了。排在第一方阵的依然是手工系统的工厂:清江市手工机械厂、清江市五金厂、清江市晶体管厂、清江市服装厂、清江市木器厂、清江市金属容器厂等等。
再请注意:这些工厂是什么性质的工厂,从厂名上一目了然:国营的不带“市”字,带“市”字的,都是大集体的。
第二方阵的是交建系统的各个公司。如清江市建筑工程公司、清江市搬运公司汽车办事处等。
第三方阵的是财贸系统的商业服务业单位,如清江市百货公司、清江市土产公司、清江市食品公司、清江市蔬菜公司、清江市饮食服务公司等。

还有少部分同学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没有参加市革会的统一分配,而是由公社(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安排到了社办小工厂,性质为“小集体”。这部分同学,在那个年代,承受了多么大的精神负担呀!时代的悲剧。
1971年1月10日,虚岁16岁的我,拿到“清江市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人事组”的介绍信:“限于1月15日前到清江市百货公司报到”。1月11日,我持介绍信前往位于水门桥北五化交大楼三楼清江市百货公司政工组报到。那时的清江市百货公司是个大公司,其中包含了百货、糖烟酒和五化交,至1973年才分为三个公司。
我们一同分配百货公司的学员共有120多人,光我们淮中三连四排就有10位男生。我们这些男生很不满意。你会说这不都是很好的单位吗?听我细说,那时候还是奉行学技术当个光荣的工人阶级一员为首选,大多数人不愿到这些商业服务业单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谁情愿去“服伺人”呢?尤其是我们这些男生,更不愿意。所以我们这些分配到商业服务业的学生,总觉得“灰溜溜地”。那个时候,社会上人们都流行问:“你分到哪个厂啊”?“我,我分在……公司”,声音很小……对方:“噢……”
商业系统学徒月工资第一年18元,第二年24.5元,第三年28.5元,转正后31元。
只不过二三年后,这些商业系的工作越来越被人们看好,因为工作轻松,又能买到一些计划外供应的商品,许多工厂的人纷纷向百货公司等商业单位调动,人们的职业选择悄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原创发表于2018.12.30《淮安市文史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简介
胥全迎,1955年出生,1971年1月入职,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