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1年的大批判小分队
胥全迎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我们这批70届初中生,经历了十年动乱,虽然没有参与“打砸抢”和对具体人物侮辱人格的批斗,但是,文革中其他的形式都在我们身上有过完整的表现。现回忆一些往事,更值得我们清醒地予以认识与反思……
1971年,清江市与全国各地一样,开展了“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和反对铺张浪费)运动。中央要求:各地要根据斗、批、改的发展情况,全面规划,具体部署,放手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掀起一个大检举、大揭发、大批判、大清理的高潮。要自始至终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开展革命的大批判。批判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彻底肃清xxx反革命修正主义余毒。
当年3月份,我们刚刚工作的这十几个学员,到设在蚕种场场部的清江市百货公司“一打三反”学习班报到,参加对犯有经济错误人员的教育审查工作。3月底的一天晚上,我在大班里自由活动,有通知要我去队部。当时有周笑山书记、林占吾书记等领导在场。他们一起看着我。我很纳闷?难道要批斗我这个学员?他们笑着说:小胥呀,你用普通话读一读这篇报纸上的文章。我只好用水平比较一般甚至是比较差的“淮普”,念了《人民日报》的头版评论。读了不到两分钟,他们笑眯眯地说:好了好了,你回去吧!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一头雾水。
第二天,领导通知我:参加市百货公司大批判小分队,去公司政工科报到。在学习班与我同时接到通知的有漆强、刘化忠、高华林、尹淮萍、张俊桥。
第三天,到了公司政工科,见到还有一名公司的年轻女职工张亚南,我们共同组成清江市百货公司大批判小分队。其中我的年龄最小,能力也最差,他们个个比我优秀。
是公司政工科长林必考和我们集体谈话布置任务的。他说一是交给你们的大批判小分队的任务十分光荣。二是必须认真地完成这个任务。要将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忠诚和对帝俢反及阶级敌人无比的恨,落实到大批判任务中去!
何为大批判小分队?是清江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贯彻中央和省地文件精神,将“一打三反”运动推向新高潮,更加触及人们灵魂的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式。这个大批判,没有具体的批斗对象(人物),是思想上的一场“斗批改”。清江市组织了七八支大批判小分队,市财贸系统,也就我们百货公司一支队伍。当年,市里分为工业系统、交建系统、手工系统、文教卫系统、财贸系统、市直机关和清江、闸口、城北、淮海、郊区公社等几个大单位。大批判小分队的活动,由市革会政工组宣传组统一组织与安排。
具体的批判形式是:一支队伍(七八个人)雄赳赳地登上会场的舞台,面向参会受教育的群众,一个接着一个地走出队伍,慷慨激昂地朗诵已熟记的大段的批判词。个个挥舞着红宝书,呼喊着口号上下场。在批判中,再穿插一些口号与动作(模仿文艺宣传队)等等以增加与渲染效果……
大批判小分队的文稿材料,是各单位自备,市里统一审定。我们小分队的大批判稿是百货公司的被誉为“笔杆子”的成老师创作的。我还记得一段描写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的文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我们都深感大批判稿政治思想与文学水平都高,由衷地钦佩这位秀才。我心想要向他学习,今后要能成为这样的“笔杆子”多好呀。
我们经短暂的排练与准备,同其他小分队一起拉到各场合上台“演出”了。我们不但到有关工厂单位的会堂,更是站到了人民剧场、大众剧场、淮海剧场等剧场的舞台上,你说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多么风光啊。
但是,上台后,如此大的场面,看到底下黑压压的观众,心里十分紧张。我从小到大,都是在台底下看台上表演,那曾想到今儿自己登上了台。后来,有经验的人告诉我们:你只管向前看,只当底下没有人。这还真的管用,胆子逐渐大了起来。
尽管如此,我还是出了一次险些“塌场”的小事故。那是刚开始“演出”不久,在一个工厂的礼堂演出时,我神气六国地演说,突然卡壳忘词了,出现了短暂的静默……这时,我旁边的高华林反应敏捷,她带领小分队连续喊了两声口号,为我救了场。我就在她们喊口号的当儿,又恢复了记忆,大批判正常进行。我一直在心中记着这个场景,一直保存着对她的感谢之念。
在大批判小分队进行了两场实战之后,市革会宣传组进行了一次总结互评。手工系统的一位领导直接向我提了一条意见:你同旁边的女生站的距离太大,小小年纪怎么还有封建思想?批得我脸红。领导说得对,我改正。那年我还不足16周岁!
就在我们的大批判如火如荼的时候,突然半路又杀出一支特别的小分队。那是位于西大街邮电局对面的王氏牙科诊所的“王家大批判小分队”,由王家的子女和媳妇、女婿组成。当时的政策说:子女的出生不可选择,但同“黑家庭”可以从政治上用实际行动划清界限。说实话,这王家小分队批得水平还是蛮高的。说其父在家说的一些封资修的言论等等,逐一掲露与批判,得到场下观众的热烈鼓掌!因为他们划清了界限,触及了灵魂,站住了脚跟。作为可以教育好子女的典型,在今后学习工作的政审中,就免除了各种障碍。现在回头看,这也是当时特殊年代里家庭的自保之举,可谓:批了老爷子,解脱一家人。
后来,市里还组织我们大批判小分队成员及其他单位的群众,去王牙医家里观摩,接受现场教育。说真的,他家真得十分殷实富有,就如同那个寄售商店一样,金银玉宝,皮毛绸缎,琳琅满目。我们算是开了眼界。
我的大批判小分队队友中的那个漆强,在清江市1976年“四五”事件中,站在忠字塔广场慷慨激昂地演讲,纪念周总理,矛头直指“女皇”和上海帮,因此被抓捕审查。粉碎“四人帮”后才放出。他后来为筹建清江商场立下汗马功劳。他现在福建已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没有想到,当年批判资本主义的先锋现在成了“资本家”。那个高华林后来曾任清江商场党办主任,尹淮萍和张俊桥也当了清江商场的部门经理或书记。刘化忠一直在百货公司,工作出色,颇有建树。
我们这几个大批判小分队的队友,在前年,也就是小分队46年后,曾难得的聚了一次,一起回忆当年大批判小分队的往事和畅谈几十年来社会的巨大变化,都感慨万千……
原创发表于 2019.1.17《淮水安澜》网


作者简介
胥全迎,1955年出生,1971年1月入职,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