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 梅》
历经几时卧,物尽始发节。
雪花伴梅开,岂止耐寒洁。

《蜡烛》
矮短身躯一寸光,萤亮黑暗泪成行。
不争白日强光耀,焚身燃尽伴学郎。
《吊兰》
等闲路边草,带子上厅堂。
四边飘垂髫,盈盈优雅状。
《秋雨后晚景》
雨息华灯灿,虫鸣秋风寒。
田蛙阵阵乐,稻香轻轻散。
《我的乡愁》
童年时,
乡愁是能吃上小麦煎饼。
少年时,
乡愁是上学的路上满是泥泞。
长大后,
乡愁是故园的土地已被征用。
《梦》
虚无缥缈的夜空
牛女星隔河遥映
苍穹下中华版图上
两条彩虹若暗若明
隔峡飘浮的游子
循着母亲的呼唤踏上了归程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世界
万众乐业举世太平
东方大国悄然兴起
高举橄榄诚邀四海宾朋
强权不再
牛女泛舟太空邀行
《又回毌校》
曾记得,
一排排教室的青砖灰瓦,
伴着阵阵书声震天。
更记得,
校园主干道的两旁,
梧桐枝干参天。
一回回,
透过钢艺墙缝,
审视校园内的一片新天。
我曾在这里,
度过中学时光,
离开时却为学业划了圆。
三十年后重回母校,
人与事早已变迁,
孤风中的人两鬓已斑。
不见昔时的故人,
盈目尽皆新颜,
似闻哲人一声息叹。
《2020,不平凡的一年》
年初,
新冠肆虐,
波及多国。
夏季,
瘟疫稍缓,
却又暴雨连连,
遇上了罕见的热天。
入冬了,
又迎来酷寒的一年。
难道大自然有征兆?
灾祸,
一波一波连连。
人类这是怎么啦!
只是因为破坏了地球村?
连上苍也不对其眷恋。
《故园恋》
几座高宅组成的村庄,
是我们的故园。
她低洼丶僻远,
却承载着我们的无数期朌。
每座高宅又成为一个小村庄,
冠以姓称为某场。
跨越一宅一个世界,
我们像亲戚往来一样。
记得那年发大水,
高宅周围一片汪洋。
小伙伴们荡起小船,
心从这里驰向远方。
如今我们住进了城镇小区,
高宅已推平建起了工厂。
但仍忘不了故园,
她是我们追梦的地方。
《夜空》
风
鼓动着云彩
想要遮住月亮
可是
月亮用刀一样的尖角
割碎了云彩的衣裳
星星
眨着眼睛
在到处找寻云彩的旧妆

《六月石榴花正红》
阳历六月初,飘絮去远,春花凋零。而小区花坛里的石榴树上的花蕾却绽放了,浅红色的花朵缀满枝头,在仲夏时节,特别耀眼。
在这时候,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我对父亲最早的印象,是在我幼年两三岁的时候。我出生于1970年,在我两岁时,也就是1972年,八月十一日,姑姑出事了。她当时在公社供电所上班,但这一天却触电身亡,因公殉职了。一下子全家都陷入到悲痛之中。姑姑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女儿,深受宠爱。她的离世给奶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这一年,大妹出生了,加上叔叔家的孩子,一共四个一两岁的孩子需要专人照顾。家里忙不开了。我是父亲唯一的儿子,父亲又比较疼爱我,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父亲出差时就顺便带上我。这是我与父亲独处的开始。
在我随父亲出差南跑北去的这段时间,有一件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那一年在上海,早上起得很早(大概是我想家了)。记得当时穿着厚衣服,父亲抱着我站在旅馆窗前,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黑蒙蒙的楼下有畜力车在搞运输,大概是煤炭一类的。后来和父亲谈起这件事,他已没有印象了。我的意思是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中国的现状,即落后程度,连大上海这样的国际都市还在使用畜力。至今我还保存着在上海大新照相馆的留影。
到76年,我六周岁的时候,就开始去村小读书了。这时就不能常随父亲外出了。只是偶尔在节假日,随父亲到过新沂丶徐州等较近的地方。父亲原在公社水利站做总会计,属于集体性质户口,离国家户口仅一步之遥。他本指望能在水利系统转正(当时水利系统应该是优先考虑的),更有可能后来带领全家转为商业户口。但事与愿违,后来被调出到政府经管组,几年后才被安排进镇机械厂任总会计,这时父亲己四十多岁了,转正的机会几乎没有了。当时他唯一的希望是,我能考上中师,在家乡做一名教师,替他接替家业,但是我却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在父亲五十一周岁那年,主要是由于户口原因吧,被安排退休了。
那时是八六年,正值改革开放的开始。家里分有近十亩土地,父亲又在村里带头搞起了养殖,他本身还有少量的退休金,加上全家人的努力,虽然很辛苦,但生活也还可以。当时的时髦家俬如缝纫机丶大挂钟丶吊扇丶手表等家里都有,仅自行车就三辆。我估计,在当时也可以算一个万元户。
但事情出现了变化。高中毕业后,由于个人原因,我未能进入高校。又一次伤了父亲的心。我可以感觉到父亲很憋火。但是我在的场合以及我的父子独处时,父亲言行上没有一丝的表现。下学后,我在村部作一名附属干部。接下来,就是农村青年走的老路子,盖房子,结婚。
回农村后,我也经常与父亲交流。父亲嗜酒,酒后和我说的最多的就是,"我才上五年级……”。"要是我不退休,一月也还能有一百多元的工资……"。而对我的不争气,他没有丝毫的怪罪,相反,却认为是他自己的过错。我也有女儿,能理解父亲的心理。父亲当时既有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怨恨,又因为自己提前退休而没能给子女一片好的天地而懊恼自己。
人生坎坷。结婚两年后,我离异了。父亲这时候沉默了。和我落榜时的态度一样,没有丝毫不耐烦的表现,毎天只是黙黙地带着我两岁的女儿。这时候,我在别村的小学代课。这让父亲仿佛看到了些许的希望,黙默地做起了后勤。
2000年,新世纪到来。家乡发生了大的变化。我们所在镇并入邻县的城区,好日子就在前面,但是父亲却病倒了。长期的操劳,嗜酒与饮食不当造成了父亲的胃部疾病。2001年四月八日(农历三月十八日)上午八点三十五分左右,父亲去世了,留下年迈的奶奶,未成家的小妹,也顾不上他的儿子与孙女。鹤驾西天,寿终正寝,享年66周岁。
父亲生前,特爱种地。在他居住的草屋的窗前,栽了一棵石榴树。他去世后,在河堰边拾种的菜园里种的莴苣大丰収,由于悲痛的缘故,都被送给了亲邻,未来得及出售。就在那年六月初,窗前的石榴树开花了,和今天小区花坛里的石榴一样,火红的花朵缀满枝头。到秋季,石榴树结了十数个拳头大的果实。但是第二年石榴树再也没开过花,结过果。后来慢慢地枯死了。
今日我与父亲退休时的年龄一样,51周岁。也理解了当年的父亲。更理解我的不争气给父亲,给家庭造成的伤害。理解自己坎坷的人生给父亲带来的失望与麻烦。更理解父辈对下一代的期望。用诸葛的一句话来形容父亲对待子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丝毫不为过。
因为理解,是以为祭。
2021年6月6日夜。
《酒之说》
自从杜康酒祖首酿酒这一饮品,到现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现代社会,成年人可以说几乎都曾或多或少地接触过酒,量多量少的区别而已。最常见的婚丧场合,无酒不可;亲友聚会,请客访友,无酒不可;而嗜酒者,一日无酒不可。
古人对酒的态度,从典集上可窥一斑。最出名的当数《水浒传》描写的武松打虎。店家明文规定“三碗不过岗”,而武松反而连饮十八碗还能肉拳打虎,美名天下扬。可见,酒壮英雄胆,酒助神力。这是酒力助武的一方面。李太白斗酒诗百篇也是家喻户晓,借助酒的力量,李白写下了许多传世名诗。这是酒力助文的一方面。
酒的功用还有许多。解寂寞,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怎么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怎么样?只要有酒,就是有朋友。畅叙人生,也离不开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孟德歌唱人生,用的也是酒。“何以解忧?惟有唯有杜康。”人生难免不如意,而这时候,酒就显示出其排忧功能了,“一醉能销万古愁”啊!“忧”用酒,高兴也离不开酒,“人生得意须尽欢”,高兴了,怎么办?“莫使金樽空对月”,喝酒。古人在送别时仍然忘不了酒,“劝君更进一杯酒”,以后没朋友陪你喝酒了,今天多喝点,“西出阳关无故人”吗。而朋友聚会,更少不了酒,“酒逢知己千杯少”,遇到谈得来的好朋友,千杯也少。欧阳修老先生还能以酒抒怀,“醉翁之意不在酒”,醉了,在乎的还不是酒。
古时不仅男人喝酒,女士也如此。如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喝得高兴,沉迷醉乡居然忘返,不想回家了。酒,也有负面作用。“一醉解千愁,酒醒愁还在”,没作用,想用酒消愁结果愁还在。更有甚者,“借酒浇愁愁更愁”,适得其反。总之,古人的生活离不开酒。
酒还与政治有关联。诸葛亮曾以“酒醉识人”。看这人能任用,与之饮酒,观察其醉酒后的反应,以达到知人善用的目的。而曹操与刘备也曾“煮酒论英雄”,最终刘备巧言骗过曹操,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功绩。
对于饮酒,古人总结为“不可不醉,不可太醉”。鄙人认为应当“微醉”,觉到酒即可。而且是工余,最好是晚上。现在国家规定,当班不饮酒。如果一味嗜酒,弄不好会丢掉当前饭碗。酒,能成事,也可败事。象我国商人徐增平,就是与外国人喝干了几箱二锅头换来辽宁舰前身购买权的。但饮酒败事的也不少,如“酒驾”,“醉驾”即是其例。而且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频繁丶过量饮酒,沉迷于醉乡,恐怕要危及生存。
酒发展到今天,已呈现品种丶品牌多样化。前者如白酒丶黄酒丶红酒丶葡萄酒丶银杏酒……,口味各异。仅白酒,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品牌,诸如二锅头丶茅台丶五粮液丶古井贡丶西凤丶三沟一河(汤沟丶高沟丶双沟丶洋河)……。而且不少品牌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
鄙人亦为酒中客,但仅限于晚饭前。二两小白干,活血,解乏,助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