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希里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创建新中国的人民领袖毛泽东的这篇著名文章,让曾经的老美驻民国大使馆大使司徒兄成为历时70多年的“网红”,也让散落金陵各处的民国使馆,不时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国人搜寻记忆、重温历史的重要地理坐标。
国民政府1927年4月奠都南京,而1936年以前,外国在南京建立的使馆仅有美国、苏联、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少数国家,绝大多数国家的使馆仍设在北平和上海。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5日还都南京。之后,各国才陆续将驻外机构逐步迁回或迁至南京,建立大使馆或公使馆、领事馆等。
截至1948年6月1日,各国在南京建立的大使馆、公使馆等共有36个。
作为民国建筑的组成部分,这些老使馆大多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余热”。我们不妨去一探究竟。
1
美国大使馆:别了,司徒雷登
1946年7月,美国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驻民国大使。
司徒雷登是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中国通”。1876年生于中国杭州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1905年继承父母开创的事业,开始在中国传教,1919年后任燕京大学校长。
1949年4月,司徒雷登任美国驻民国大使不到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建立人民政权,他于当年8月离开中国。就在司徒雷登还没有踏上美国土地之前,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这篇酣畅淋漓的战斗檄文,中国人从此记住了这个老外的名字。
美国驻民国大使馆,目前在南京有两处遗址。
一处是抗战前的美国大使馆馆舍,位于上海路82号和南东瓜市1号。这些建筑分为南北两组,方块造型呈折线变化。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路馆舍改为大使馆新闻处。
另一处建于抗战后的1946年,地处北京西路以北的西康路东西两侧,门牌号为西康路33号,即原18号。这里距上海路馆舍约3站路。
美国大使馆旧照
位于南京西康路的美国大使馆旧址,现为西康宾馆,对外营业。
新馆舍由3幢造型相同、规模相等的西式楼房和3幢西式平房构成,依山坡地势而建,整个建筑高大宽敞,设计简洁明快。每幢大楼后面所建的平房,是随从人员及仆役的住所。每幢建筑都是砖木结构,灰板条天花板,普通木地板。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美国的经济实力及势力范围都在不断扩张,当时在国共对立双方,还充当调停人。当然,作为国力象征的美国大使馆也修建得气派、豪华,成为民国首都令人瞩目的焦点。
1949年4月,别了司徒雷登;1950年2月18日,再别美国最后一名外交官培根。至此,美国驻民国大使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彻底关闭了大门。这里现为西康宾馆,对外营业。
2
苏联大使馆:租用多处馆舍,神秘莫测
既是共产国际盟主,又与民国政府结交,当年的苏联大使馆不能不说是个迷,其多处分布的使馆馆址也让外人捉摸不透。
据了解,苏联大使馆分别在南京大方巷56号、扬州路34号(今18号)和颐和路29号等有多处馆舍。
1933年5月2日,苏联政府任命鲍格莫洛夫为驻华特命全权大使,抵宁履新。1948年6月1日,由罗申来宁继任苏联驻华特命全权大使一职,直到1949年初。
其间,租用南京大方巷56号田聚兴寓所、扬州路34号童季龄寓所和颐和路29号王青莲寓所等3处作为苏联驻华使馆用房,足见使馆的规模是很大的。据史料记载,当时使馆有70人,其中男41人,女29人。
大方巷56号是房主田聚兴以其侄儿田宁生之名,于1937年之前购地约1500平方米所建造的寓所。院内有砖木混凝土结构的西式花园楼房三层1栋11间,二层1栋25间,西式平房6栋22间和简易平房1间。苏联大使馆租用期为1947年8月1日至1949年10月29日,此处房屋现已被改建,另作他用。
位于北京西路南侧的扬州路34号(今18号)院馆舍,是童季龄以其子童天麒之名于1945年之前购地800多平方米所兴建的寓所。有砖木混凝土结构的西式花园楼房二层1栋10间,西式平房1栋2间。1947年8月1日,苏联大使馆租用,1949年4月后退租。现为居民住宅。
苏联大使馆旧址
位于北京西路北侧的颐和路29号,是苏联大使馆使用时间最长的馆舍。该馆舍是国民政府空军总司令周至柔的亲属、空军航空大队长王青莲于1937年前购置,占地面积也是800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53平方米,附属面积19平方米。1948年8月25日,苏联大使馆以年租金4800美元租用,1950年10月30日退租,移交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后成为居民住宅,至今保存完好。
3
英国大使馆:办公区以小白楼为标志
双门楼宾馆有个绿树成荫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幢典雅气派的英国古典式建筑,因为楼体外墙为乳白色,人们称之为“小白楼”,现在已改建成一处豪华餐厅。入夜,宾客盈门,华灯绽放,小白楼洁白、透明,像漂浮在水中的邮轮,明丽且雍容华贵。
“小白楼”紧傍虎踞北路,民国时期曾是英国大使馆。
小楼正门朝南,面对花园和喷泉,两层砖木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面积约950平方米,整个楼房砌在高阶平台上,立面为西方古典廊柱造型,台阶为青石砌造,廊柱上部设计成宽边塑花纹的滴水沿,房屋转角处有3根圆柱。楼内部装潢考究,设施齐全,中间为穿堂。穿堂交会处为沉井式采光窗。
作为最早与民国政府建交的国家之一,英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在南京建造规模很大的驻民国公使馆馆舍。
英国使馆旧址“小白楼”,如今是酒店,生意不错。
史料记载,英国驻民国公使馆馆舍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有西式两层楼房9幢17间,西式平房10幢56间,比抗战后新建的美国大使馆还要大。1949年以后,因城市建设需要拓宽马路,拆除了其中大部分建筑,现仅存当时的办公楼“小白楼”与住宅楼各1座。
英国建公使馆没有扎堆市中心。1927年到1937年的“黄金十年”,南京市的中心区域已经向城南转移。由于英国在南京的势力,如太古洋行等重要经济体,主要集中在昔日繁华的下关商埠,把使馆建在城北,便于与英国侨民和工商企业的联系。
1935年6月,英国将驻民国公使馆升格为驻民国大使馆,以公使贾德干为驻民国大使。1946年, 任命施蒂文为驻民国大使,馆址都始终保持不变。
1949年,英国驻国民政府大使馆闭馆以后,该办公大楼为新中国人民政府所接管。20世纪50年代一度改为苏联专家和留学生的在宁招待所。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这里一直作为对外服务的商用宾馆,名为双门楼宾馆。
4
日本大使馆:外国驻华使馆中最不可一世
早在1872年,日本政府曾在北京设立公使馆。1933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日本公使馆也从北京迁至南京。1935年6月4日,日本将驻华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
据统计,侵华战争前,日本在南京市北平路1号、3号(后改为北京西路1号、3号)共租用土地8500平方米,建日式花园楼房1栋51间,西式平房2栋8间,中式平房1间,白铁皮房2栋11间,共计71间。
鼓楼岗西侧山坡上的4层楼房,就是日本大使馆的办公楼,该建筑始建于30年代初期,其风格既无东洋之风,也非中式建筑,而是纯西式风格的单调平面性建筑,而且这组建筑还深受西方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
当年,在民国首都的众多外国驻华使馆中,日本驻华使馆最不可一世。
日本大使馆旧址
汪伪政权时期,这里还是日本侵略者与汉奸们频频聚会和举行宴会的地方。
日本军国主义者为达到侵占中国的野心,曾在南京策划了一场丑剧。
1934年6月8日,时任日本驻南京国民政府公使馆官员藏本英明因未获提升而心生烦躁,再加上听到他的上司须磨弥吉郎看上其妻并与之有染的流言,心中郁闷而不能排解,遂离家出走,意欲自尽,尔后前往城东中山陵园隐藏起来。当时,须磨弥吉郎便由此蓄意挑起事端,借口是中国政府绑架了藏本英明,要求中国政府交出藏本英明,否则便动武。
在藏本失踪的几天里,日本政府命令日军兵舰开进长江,战争一触即发。正在庐山的蒋介石,给汪精卫回电称:“关于藏本失踪之事,希与日方妥善协商,万勿引起战端,已另电何总长约束部队,免生意外……”
11日,国民政府悬赏万元寻找藏本英明。13日,藏本英明被中山陵园职工寻获,送回日本公使馆关禁闭。至此,日本政府企图借藏本英明一事扩大侵略中国的阴谋遂告平息。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升格后的“日本大使馆”暂时关闭。同年12月下旬,日本“总领事馆”在原“日本大使馆”再次举行升旗典礼。
1939年6月10日夜晚,被日军占领的南京城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投毒事件”,使侵华日军和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所有人员都胆颤心惊。
当天,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的外部戒备森严,内部则是忙得不可开交。这里即将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宴会,以招待前来南京的日本外务省次长清水留三郎等一行,而当时在南京的几乎所有重要日本军方高级官员也都到场,梁鸿志等“维新政府”的几个著名巨奸也前来这里。
宴会开始不久,赴宴的许多日本人都中了毒,巨奸梁鸿志也未能幸免,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书记官当场毙命。
“投毒事件”发生后,驻守南京的日军立即封锁了日本“总领事馆”。接着,他们便发现原在这里工作的中国仆人詹长麟突然“失踪”。
原来,詹氏兄弟早在日军占领南京前便已经人介绍,潜入日本“总领事馆”做仆人。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詹氏兄弟在这里秘密收集情报。1939年6月初,当詹氏兄弟得知日本外务省次长清水留三郎等要到“总领事馆”巡视时,他们便立即将这一情报向地下组织做了汇报。
8日这天,日本“总领事馆”向南京“维新政府”的军政要员也发出了请柬。正巧馆内管事的派詹长麟到中华路119号有名的老万全酒馆买酒。詹长麟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詹氏兄弟悄悄密谋一番后,就在买回的4坛酒中下了剧毒。
詹氏兄弟见这群恶魔喝下毒酒,便立即找借口迅速溜出了使馆。
1940年,汪伪政权成立后,“总领事馆”又变身“大使馆”,馆舍修缮一新,重新开张,其门前还挂上一具木牌,上面书写着“大日本帝国大使馆”,门前还有荷枪实弹的日本宪兵把守,戒备森严,一般人想在大使馆前看一眼都不可能。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本驻华大使馆作为敌产予以没收,后改作外交部宿舍。解放后,日本驻国民政府大使馆旧址北京西路1号、3号的建筑也陆续被拆,现仅剩1号的四层建筑楼房,目前归南京市消防大队使用。
40年代重新挂牌的日本大使馆
5
荷兰大使馆:藏在高墙深院里的精致小楼
荷兰大使馆旧址位于老菜市8号(原老菜市29号,十字街100号)。按腾讯地图,从大桥南路乘67路到三步两桥,然后,三步并作两步,打开步行导航往老菜市8号赶。水佐岗、水佑岗、老菜市……徘徊中语音导航两次提醒“到达目的地”都不敢相信,那高墙铁门内竟藏着一座精致的小楼。
荷兰大使馆旧址
还是小楼附近警务室里的人告诉我,这里就是荷兰使馆旧址。门房是一位老太太,她与馆里的人核实了我的预约,才放我进去参观。
小楼里正在举办“城市百年地图展”。两个房间展出了十多幅民国老地图。解说员是个小姑娘,戴着口罩,为我一个观众讲解。她除了介绍民国地图,也向我介绍了荷兰大使馆小楼的一些情况。这里目前只开放了一层几个展室,由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使用,该研究院院长是著名设计师陈卫新,这些民国地图都是陈卫新的个人收藏。
修葺一新的荷兰馆在院子里醒目地陈列着使馆80多年前的老照片,有小楼全景,也有使馆工作人员的合影,历史仿佛在一瞬间还原。
荷兰大使馆旧照(正面)
荷兰大使馆工作人员旧照
1936年3月,荷兰政府任命傅思德为驻华公使馆特命全权公使,9月17日来宁履任,当月19日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递国书。公使馆在位于南祖师庵壳牌公司办公楼临时办公。
1947年3月29日,中荷两国政府将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后,荷兰政府任命艾森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同年4月29日,大使馆从萧成夫手中购得老菜市8号(原29号)房产。
此处房产的实际拥有人是国军陆军中将萧之楚。资料显示,萧之楚有个儿子叫萧逸,是和金庸并称“南金北萧”的台湾著名武侠小说家,他还有一个孙女叫萧蔷——没错,就是那个台湾女演员。
1947年6月中旬,荷兰驻华大使馆入驻老菜市,该建筑遂正式成为荷兰驻华大使馆,直至1949年9月22日荷方人员撤离南京。
1955年11月18日,该处地产交国营72厂使用。2005年至2017年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冷天博士主持修缮。2017年11月该建筑由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使用。
老菜市8号建造于1945年底至1947年4月之间,占地面积7068平方米,建筑面积1019平方米,建有砖木混凝土结构的西式楼房三层1栋12间,二层1栋8间,西式平房7栋16间,简易房1间,计37间。从合影老照片看,使馆男女老幼20多人,房子是足够住的。
2006年6月,该建筑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0年9月,列入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名录;2011年12月,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荷兰大使馆旧址室内
旧址内保留下来的有图案的地砖
荷兰驻国民政府使馆还有一处 ,位于南东瓜市3号,该建式风格,楼高三层,坐北朝南,目前仍保存完好。
参考资料:
1.藏传艳、杨莹《到南京找民国建筑》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陆素洁主编《民国的踪迹——南京民国建筑精华游》中国旅游出版社
3.叶兆言等《老明信片——南京旧影》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