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生将军)
十二军在清江
胥全迎
老清江人都知道:六十年代曾有一支威名远扬的部队驻扎在清江市,其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2军,其代号是6408部队。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何部队?他走过了什么发展之路呢?一些老清江人也可能并不十分清楚。
6408部队的前身主要是红四方面军下属的红军第74师一部。抗日战争时属八路军129师太岳纵队。解放战争时属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1948年夏改为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中原野战军(后改称二野)在“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屡建功勋。1949年2月,正式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1952年,该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也因为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使十二军威名远扬。
1961年,十二军移防淮阴,六十年代的大比武活动中涌现的全军闻名的“郭兴福教学法”,也来自十二军。
十二军军部驻清江市(现十五分部处)。从八面佛(现淮海广场)到人民路口西边的淮海西路两边,原来都是12军的营房(清江商场就建在部队的地盘上。在清江商场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时,部队还以地盘等作为入股资产)。
在现十五分部院里,有两幢走坐南朝北的三层楼,是军司政后机关主要办公楼。在现清江商场西北处,有几幢二层的青砖青瓦别墅楼,称为“将军楼”,是军首长的住宅。当年,军长李德生、当年的副政委宋佩璋等都住此(现在依然保留着几幢,是市级不可移动的文物)。我曾经同部队子弟的同学进入大院的“将军楼”附近,远远的看了看。
那时候,人民北路与淮海西路交叉口的西南,是军部大礼堂。再向西,是游泳池。当时在清江市独一无二。现在健康东路上的解放军八二医院,1969年前是12军的九七医院,有二、三幢二、三层的楼,规模蛮大的,且医疗水平也挺高。九七医院后来搬至徐州了。
我从小对解放军的认识,就是从十二军开始的。1965年取消军衔前,部队军装的颜色并非草绿色,而是偏黄色。军帽上缀圆圆的八一军徽,领章上标明军衔和兵种。我记得炮兵、坦克兵、汽车兵领章上缀有大炮、坦克、汽车图样的标志。雷锋的领章上不就有汽车的标志吗?我们如看到领章上五角星多的,就知道是大军官。有一次,小伙伴跑来告诉我们:车站候车室来了一个将军,一颗五角星!呼啦,我们飞奔而去,多远地就看到了这位佩戴一颗星的将军,心中多崇拜呀!
我于1994年10月任淮阴热电厂厂长,因为前任厂长是12军的转业干部,同驻在徐州市的12集团军经营部门建立了煤炭业务联系(当时部队允许经营活动,1998年全军才正式退出)。当12集团军的少将王副军长接见我时,我曾向他讲过这个故事。我说:“从小时候远远地望过一名将军,到同一名将军工作对话,跨越了30年”,他哈哈地笑了。
1963年,6408部队的子弟学校并入我们淮阴师范学校一附小(现在交通路的淮阴师院附小)。我们原来有4排教室,是红砖红瓦的。部队为我们学校建设了两排教室,是青砖青瓦的,又修了两条道路。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军地“共建”。 6408部队子弟学校的学生,都插入各个班级,每个班都有7、8个人。我有不少同学就是 6408部队的子弟。 如杨卫国与我相处很好,我们后来又一起上淮师初中班。69年4月,他当兵去了,我们还通过信。后来就失联了。
李德生的次女李小雅与我们同届,在隔壁班。李德生次子李南征少将 ,1949年生,曾任解放军防化学院副院长,后任解放军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在其怀念父亲的文章中,还提到在淮阴中学上学的经历。
1967年1月21日,毛主席作出了“军队要支持左派广大革命群众”的批示,驻淮的十二军立即行动,几千名干部战士扛着标语、喊着口号,表示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批示,行进在清江市传统的游行路线(淮海路——河北路——大闸口——东西大街——人民路)上,然后回到营房。部队立即向各重要单位派驻了军代表,成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如在北门桥南的清江市公安局门口挂的是这样的牌子:“中国人民解放军清江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哎呀!又是解放军,又是公检法的,真的很厉害呐。我在那里看了一遍又一遍,反正我也没有事到处遛达,所以印象特深刻。
“文革”初期,李德生时任南京军区十二军军长,驻守苏北地区,按照中央军委和南京军区的要求,负责江苏淮阴、盐城地区的“三支两军”工作。
在这里,我简要地说一说李德生军长冒着危险带兵制止安徽武斗的情况。
1967年夏季,李德生突然接到南京军区的紧急通知,于7月28日赶到北京面见周恩来总理,受领“三支两军”的新任务。
安徽自“文革”开始后,成立了许多群众组织,出现了“夺权派”和“反夺权派”。
为了缓解群众组织在夺权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中央决定成立了安徽省军管会,但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而武斗不断升级,越演越烈。周总理特别强调,党中央对安徽的形势非常担心,非常着急,在这紧急时刻,派十二军去安徽,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
8月8日晚,芜湖武斗终于爆发。李德生冒着风险,带了三个连紧急出动,连夜从清江市开进安徽芜湖。在子弹横飞的武斗现场,部队干部与战士手持“红宝书”,背诵毛主席语录,用血肉之躯制止了造反派之间的火拼,制止了大规模武斗。紧接着开始收缴武器,拆除街头堡垒。同时,派出大批干部、战士做两派和群众的思想工作,并组织所有舆论宣传工具,宣传党中央制止武斗的指示。
9月初,李德生下令大规模收缴各派及群众手中的武器,并将操纵武斗的头头全部控制起来。之后,逐步稳定了全省局面。
十二军在安徽制止武斗、收缴武器的情况,被新华社《国内动态》登载,反映到中央。毛主席看到这份“动态”后,于9月13日,亲自批转全国。
正因为李德生当年支左和制止武斗有功,引起毛主席的重视。召开九大时,毛主席在中央全会选举前,说:“谁是李德生呀?”
“到!”李德生站立回答。
毛主席看了后说:“我们还不认识呢。你很年轻嘛!”
毛主席又问“你们在安徽支左,主要有什么办法呀?”
“我们一是靠宣传毛主席思想,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二是靠干部战士的艰苦细致的说服工作”。
“好!”毛主席赞许地再次看了看这位刚刚五十出头的军长。
果不其然,李德生九大进政治局候补委员,十大就成了党中央副主席。开国将军李德生曾任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委等职。
其中,十二军支左的经验被毛主席和中央肯定:“支左不支派”!多简洁而又闪光的经验啊!提炼出这组词的“笔杆子”,真的很来斯!佩服!佩服!
十二军进驻淮阴期间,对淮阴地区暨清江市的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建设都予以了支持,与淮阴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部队移防,十二军军部移驻徐州市了。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老清江人依然怀念这支同其有着浓浓鱼水情的子弟兵部队。
要说,我同十二军还真是有缘。我后来当兵的部队……南京军区防化团,前身就是1960年10月,以十二军喷火营为班底在南京江浦组建的。所以说,我们防化团也承继了光荣的、英雄的十二军的血脉。我们防化团,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曾多次次赴新疆参加核试验任务。1979年1月,老三营整建制奔赴云南前线,以此为骨干班底组建昆明军区防化团,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十二军,我的骄傲,清江市人民的骄傲,淮阴人民的骄傲!
2016年12月28日原创并发表于《里运河》微信公众号
(作者补记:此篇文章在《里运河》微信公众号推出后,引起社会关注,扩散至12军子弟微信群。我的同学杨卫国看到了此文并且留了言。我们十分高兴地于40年后又取得了联系)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胥全迎,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