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击上海街头的“一月风暴”
胥全迎
1966年12月份中旬,我那时12虚岁,于淮师一附小上五年级。实际上已“停课闹革命”半年了。中学生都参加了红卫兵组织,小学不让组织红卫兵,说只能参与“红小兵”。我们只能十分羡慕地看着“红卫兵”大哥哥大姐姐神气十足地“造反”了。
这时,文化大革命刚刚兴起,清江市当时还算是比较平稳的。
有一天,父亲安排我同哥哥一起,随大伯家的二姐去上海过段日子。父亲送我们登上淮阴至南通的客车。客车在宝应汽车站受阻,一群穿着各色服装,其中少部分穿仿绿军装的中学生,十分活跃且有时很激进。这些套着红袖章的红卫兵,拦住汽车,要爬上车去上海串联。他们同宝应汽车站的工作人员吵了好长时间。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的客车才摆脱他们的纠缠继续前行。
记得那一天,寒风刺骨,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只有红旗、红袖章等惹人注目。到南通汽车站后,转公共汽车去码头,改乘江轮“东方红”号。第一次乘这种有五六层楼高的江轮,显得特别兴奋。我们于次日凌晨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上岸后,喊了一辆黄鱼车(三轮车),直奔位于淮海路南昌路的大伯家。整个旅程至今不能忘怀……
1966年的冬天,格外冷,天寒地冻。上海也不例外。
那时日的上海,红旗飘飘、喇叭声声,大小字报满天飞,游行的小队伍时而出现在街头……比我们清江小城热闹多了!可把我乐坏了,成天在淮海路、南京路看热闹……
一日,大伯家的二哥搞到票,带我们去卢湾区体育馆看红卫兵演出。呵!《红军不怕远征难》、《造反有理》(歌词;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等毛主席诗词歌、毛主席语录等歌舞节目,其服装、道具、布景、音乐、表演等,是我当年看到的最高水准的“文革”主题的大型演出。我看后热血沸腾,有了立马参加“造反”的冲动……可见宣传鼓动工作的重要性呐。
夜晚的上海街头,不时出现打倒张春桥的标语,还有揭露张春桥老婆李淑芳是叛徒特务等内容的标语和大字报(说明当时群众中就有对张春桥持反对意见的人)。一两天后,就被覆盖。不同观点与派别的人和组织之间,斗争很激烈。
1967年1月上旬的一天,我正在南京路上海第一百货商店遛达。突然出现了人山人海、浩浩荡荡不见尽头的游行队伍。人们举着写上各种标语的三角彩纸旗,喊着“打倒黑市委!打倒陈丕显(上海市委书记)!打倒曹狄秋(上海市市长)!”等口号,由西藏路转南京路,向外滩方向涌去……
后来在外滩的上海市委大楼门口,我看到原“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的牌子,被由红绸包裹两侧的新招牌“上海人民公社”所代替。我十分诧异:这不是像我们清江市的城北公社、郊区公社的牌子吗,这个级别的牌子怎挂在这里?成何体统?后来的日子,又看到这个牌子又换成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了。加上报纸广播宣传,说中央文革予以祝贺,我知道了:造反派夺权了!
上海街头的这一幕,就是震惊全国、被记入文革史的重要事件:“上海一月风暴”。这场“风暴”,拉开了造反派夺取各级地方党政权力的序幕。
悲剧加剧了……
原创并发表于2017.11.30的《淮水安澜》网



作者简介
胥全迎,1955年出生,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