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70年的红军英雄
(3)
毛泽东点名随身带走的红军英雄
邹毕兆回忆:“过草地到巴西时,军委二局住在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
约在9月9日黄昏时,叶参谋长通知我们立即回中央军委驻地,并要曾希圣、曹祥仁和我先走,二局单位随后赶来。
我们到军委驻地时首先见到彭德怀军团长,他见我们来到高兴极了,象是松了口气。
这时才知道张国焘擅自命令红军返回,再过草地南下,中央决定率第一、第三军团继续北上。气氛很紧张,部队正在加强戒备,以备万一”。
中央军委二局报务员钱江回忆更详细:“9月9日,前敌总指挥部领导我们工作的参谋长叶剑英忽然来到二局,通知曾希圣局长,说毛主席指示要二局随同中央立即北上,应秘密做好出发准备;
同时要他和曹祥仁、邹毕兆三个同志立即到三军团驻地去,并且告诉留下的同志迅速准备,待命行动。他特别强调绝对保守秘密。我们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
在党中央和红军最危急的时刻,毛泽东都念念不忘军委二局,其中尤其是三位破译密电的英雄。由此可见无线电侦察破译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为党中央奠基礼做好情报保障
1935年10月19日,军委二局随军委纵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立即投入了对国民党西北“剿共”总司令部电台和“围剿”军各部电台的侦察。
11月4日,军委二局破译敌人密电,敌57军四个师和67军的一个师,分别由甘肃合水和陕西富县两个方向对进,妄图围歼红军于葫芦河以北地区。他们的行踪,每天都在二局监视之下。
20日10时,毛、彭下达作战命令:“21日歼敌109师于直罗镇”。
21日拂晓,红一、红十五军团协同对直罗镇之敌109师发起猛烈进攻,全歼该敌。翌日凌晨,又破译敌人密码,得悉敌106师、111师、108师的态势。
23日,红军主力转入打援,再歼敌人一个团。
直罗镇战役,红军共歼灭敌军一个师另一个团,毙敌师长牛元峰以下官兵1000余人,俘敌5367人,缴获长短枪3522支,轻机枪167挺,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为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隆重的奠基礼。
1936年12月,中革军委决定红二、红四方面军技术侦察情报部门集中到军委机关所在地保安,并入中革军委二局。
邹毕兆被提拔为军委二局破译科长。
邹毕兆在隐蔽战线的历史功绩,再次被党中央以组织形式落实。

破译密电,红军︰敌军=1050︰0
邹毕兆亲手记录了中央红军破译成果,取名为《心血的贡献》。
原总参三部部长彭富九说:“我把这个见证技侦创业史的珍贵小本子交给保密室,现已成为技侦档案的‘镇馆之宝’”。
册中记载:从1932年10月至1937年底,军委二局共破译蒋介石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各种密电达1050个,平均每月17个。而敌军破译红军密电是0。
与此同时,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密电战也是如火如荼。
德国纳粹使用十万部恩尼格码密码机,让他们的海陆空军横扫欧非。
英美举全国之力,集中了以图灵为首的上万名科学家攻关克难,制造出了能够破译恩尼格码的 ‘炸弹’破译机(现代电脑前身)211台。
这些机器全天24小时运转,破译了90%德军密电,终于打败了德国法西斯。
常年战斗在高山大峒的红军,没有“恩格尼码”、“图灵炸弹”机,却能够依靠人脑智能,破译敌军百分之百的密电。
特别是蒋介石高薪聘请荷兰专家设计的密码,无一例外现出原形。
1937年军委二局部分同志在陕北。前左一为戴镜元,左二为王永浚,左三为
曹祥仁;中间立者为邹毕兆。
密码,是最高智慧的搏杀;密码,是最隐蔽的文字较量。
“红军破译敌军密电100%”和“英国破译德国密电90%”,既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略胜一筹之处。
长征中,红军总司令部甚至比敌军某些军、师主官更早地看到被破译的蒋介石的密电。
中央军委二局的6部无线电侦察台(侦收科,又称三科),侦收到敌军新的密电,立即送校译科(二科),如果这个密电过去已经破译过,校译科依照密码本,可以立即把数码变成汉字。
如果是新密码,立即送破译科(一科)。20岁的曹祥仁、19岁的邹毕兆,只看一遍,立即就能看出段落、看出重复字码。
“破译的关键在于发现重复”。抓住重点要害,脑海里就立即变换成阿拉伯数码,随即变换成汉字,直接报告敌人密电内容。
敌军收发报台还在校对、对照密码本译电,红军领导已经先敌研究对策。
红军“数码脑袋”的高速运算,已经超过掌握密码敌人的译电速度。而情报的第一位价值在于速度。
1050︰0!红军破译敌军密电的成就,世界第一,而不是之一!
“先敌而知”这样的世界奇迹,只能在具有铁的信仰+娴熟的技术+天才的智慧+铁的担当的共产党人,才能实现。
纸笔千年会说话。密电万代作证明,他们用铁的事实,叙说着毛泽东用高科技挽救红军的历史真实。
红军破译英雄,他们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瞬间决定历史。
毛泽东说:“没有二局,长征胜利是难以想象的。”
1939年初,在安塞二局会议上,毛泽东更加深情地说:“如果没有二局,长征时是否能顺利到达陕北都很难说”,并且当场题词:“好的二局”。
毛泽东为军委二局定性: “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红军”(曾希圣秘书邓伟志回忆录)。
红军“破译三杰”中的曾希圣、曹祥仁,因为工作劳累,都英年早逝(曾希圣<1904-1968>享年64岁。曹祥仁<1914-1975>享年61岁)。
他们遵守保密纪律,“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子女”,“活着烂在肚子里,死了带到棺材里”。没有写过回忆录。
而邹毕兆因为加班加点破译密码,用脑过度,得了神经官能症,“头痛,脑袋里各种叫声都有”。
但是他却坚强地挺过了动乱,活到了85岁。

湖南省邵阳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1949年9月)
开国大校邹毕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中央部署,写出了万言回忆录。
邹毕兆的回忆录是“现存记录中国工农红军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最为详尽、最有见地、最具史料价值的权威性文献。我们对邹毕兆的这一重要贡献深怀敬意和感激”(《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

1933年,周恩来、朱德亲自为中央军委二局“破译三杰”挂上红星奖章。
其中曾希圣是二等红星奖章;曹祥仁、邹毕兆是三等红星奖章(邹毕兆红星奖章编号79)。全国红军被授予一、二、三等红星奖章的只有166人。

1955年第一次授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颁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而邹毕兆这位1955年还只有40岁的军人三个时期的二级勋章全部拥有。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极其罕见的。
我们的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红军“破译三杰”破译敌军密电,掌握敌军最高层、最核心、最直接机密,为毛泽东挽救红军、挽救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历史应当照亮现实,发扬光大,永久辉煌。
中共秘密战线老前辈的经验至今仍然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2021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投降日)
(全文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