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小人物和《阜新颂歌》的故事
——《阜新颂歌》故事之四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都有着自己的追求,自古以来人们把福、禄、寿、财作为终生奋斗的追求目标,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有些人把高官厚禄、金钱名利捧为至上。然而,在我创作《阜新颂歌》的过程中却遇见了一位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超凡脱俗、追求高雅,这个人名叫李等全。
李等全个头不高,如果说站在人群里,他是极不容易被人发现的。我第一次认识他是因为邀请了七个朋友来录制《阜新颂歌》,这七个人是经人推荐介绍来的。
那天,他们来到我的工作室,屋子本来就不大,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人,显得有些拥挤。我用钢琴带着大家一起练发声,没过几个回合,一个穿透力很强的男高音,刺破男声合唱的屏障进入我的耳膜。我弹着钢琴,在人群里寻找这个声音的源头,但是,只听见声音就是找不着人。我站了起来,看着大家唱,这回找到了,一个小个的男人站在最后边,被大家挡得严严实实,我让大家坐下,把那个人请到前边单独发声,随着半音阶的上行移调,他毫不费力地唱到了HighC(海C),我试着往下弹,他也不吱声就是跟着唱,最后停在HighbE(海降E)上,我既意外又吃惊,用疑惑的眼神打量着眼前这个男人,他的穿着极为普通,甚至是远远落后于时代,但是,浑身上下却透着一股不被人发现的精气神儿。
中午的饭桌上,在音乐的主题氛围下大家酣畅淋漓、引吭高歌。李等全唱了一首《北京颂歌》,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最让李等全引以为自豪的是他的儿子秉承父亲的天赋,自小就嗓音漂亮。李等全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才倾其所有,终于让儿子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
李等全原来是工厂的工人,在改革的大潮中工厂倒闭了,李等全也下岗了,基本上没有经济收入。为了供儿子念书,他骑着倒骑驴往返三十多里路从市里批发水果回到城南去卖,把赚来的微薄收入寄给儿子供他念书,多少年如一日。
春华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等全的儿子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并成为出色的男高音。
李等全每每和我说起他儿子,满脸的皱纹全都笑开了,我由衷的为他高兴,没白挨累,值!
……
李等全把唱歌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和享受,如痴如醉,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是,他却很有声乐天赋,自学成才,他的高音区通透明亮,穿透力强;在录制《阜新颂歌》过程中,李等全完美地完成了男高音的声部演唱,自然,我们两人的兄弟情谊越来越深厚了。
李等全还会画画,对毛笔情有独钟。
有一次,他拿着我笔筒里的一只毛笔反复端详,爱不释手。我看出了他对那管笔的爱意,随口说:等全,这支笔送给你了。这下子坏了,李等全马上把那管笔放回原处,满脸严肃地说:张老师,我可不是这意思,我是欣赏这毛笔上的字。一句话把我说得不知所措,找了一个借口说,这支笔是一位画家送给我的,我把它送给你更有有意义。
李等全说:君子不取人之所爱,有这故事,我更不能要了。
我笑着说,君子,真乃君子也!那你就随便挑一支别的笔吧。
没想到,李等全在十几支毛笔里挑了一支最小的说:我要这个。
我说那支笔最便宜,才一元钱一支。
他笑着说,这支笔到我这里可就增值了!
……
李等全家住城南,城南有一个小公园,那里聚集了很多唱歌的爱好者,李等全是领头羊,他告诉我每天他们必唱的歌曲就是《阜新颂歌》。
李等全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他把儿子培养成了对国家有用的高级人才超出了小人物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着实令人敬佩!
我们都是小人物,不过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个人的幕后都有自己的大故事。
2017年11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