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70年的红军英雄
(2)
绝地逢生,一渡赤水
中央红军长征时二局组成人员是:局长曾希圣、副局长钱壮飞;一科(破译)科长曹祥仁、副科长邹毕兆;二科(校译)科长李作鹏;三科(侦收)科长胡立教,有侦察电台6部、技术人员三十多人。
1935年1月17日,遵义会议胜利结束。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为革命带来了生机。
1月19日,中央红军分3路向贵州土城推进,准备北渡长江,进入四川,与红4方面军会合。
1935年1月28日,在土城与刘湘的川军发生激战。当时中革军委对敌情判断不准,原计划歼敌2个旅。可是越打越多,敌人实际是8个旅。
有文章说:那是因为译电员写错了一个字,把旅写成了团,“一字之差打败仗”!这种说法纯属主观想象。实际情况是红军对新遭遇的四川军阀电台,还没有来得及布控。
27日下午,二局随军委到达土城后,立即按照军委部署投入全部无线电侦察力量(六部电台)搜寻郭勋祺旅以及其它川军电台。
但是,下午3时,红军与郭旅的战斗已经打响。28日清晨5时,红三、红五军团向青杠坡川军发起猛攻,激战4个小时。
抓获俘虏审问,发现郭、潘2旅均为加强旅,每旅3个团,而非常规2个团,装备精良,再也不是朱德、刘伯承十年前印象中的川军“双枪兵”了。
中央急需了解全面敌情。周恩来、王稼祥满面尘土赶到二局,对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说:“你们赶快开展无线电侦察摸清敌情,我们帮你们弄饭”!
曾曹邹已经夜以继日地连续破译十几个小时,这时更加聚精会神。
28日下午3时,复杂的川军密码终于被破译。邹毕兆回忆说:“我们在战斗中边收报边破译。郭勋祺密码叫‘正密’,是自编本,还是复杂的‘来去本’。
曾局长、曹祥仁同志和我,紧张地日夜破译,经过一天多的时间,把密码破译出来了”。 他们不仅破译了郭勋祺旅密电,同时破译了整个川军密电。
发现:“郭旅虽被击退,但仍退守岩石山。且敌潘旅已加入战斗,廖旅亦在其后。
二十九日继续战斗,势必有敌三个旅,而赤水、合江、古蔺的章安平旅、刘兆藜旅、达凤岗旅等三个旅必从北面合击我们”。
因为二局破译了川军密电,这才把敌情弄清:红军周围已布满十余万敌军。
中央28日下午5时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当机立断,立即改变作战计划,跳出重围,一渡赤水,经“鸡鸣三省”进入滇东大山区扎西,从而绝地逢生。
但是,毛泽东从来没有否认过土城战斗是一次失败的战斗。
毛泽东首先勇于担责,绝不把责任推给下面。他说:“我们在土城战斗中没有打赢,伤亡还很大,主要是没有把敌情搞清楚,拳头不硬(没有集中兵力),责任在我们军委,不怪下面” 。同时,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吃一堑长一智”“把坏事变成好事”!
避实就虚,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红军一渡赤水后半个月,数十万敌军疯狂尾追围剿。
军委的行军计划一日一变,变化的依据就是破译敌人密电。
其中1935年2月7-10日的四天内,破译科就连克敌军6本新密码,为中央军委提供了上至蒋介石、下至各路“围剿”军的具体部署和行踪。
毛泽东总揽全局,发现敌军大兵云集川南,黑风滚滚,乌云压顶,而黔北相对空虚,立即以过人胆识、弥天大勇提出绝妙一招:“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
1935年2月18日,毛泽东指挥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
由于黔北敌人兵力空虚,红军又知己知彼,于是胜仗一个连着一个。红军先克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消灭了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主力。
邹老说:根据二局破译密电,红军又发现中央军吴奇伟纵队的两个师已经孤军深入到遵义之南。毛泽东立即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战机,中革军委于2月28日零时发出作战命令:“一、三军团应不顾一切疲劳,坚决猛追该敌。”
在追击中,二局在关键时期又破译密码,侦察到吴奇伟的军指挥部设在遵义东边的忠庄铺,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警戒。
毛主席当机立断,派出第一军团从水师坝杀过去。吴奇伟吓得屁滚尿流,带着一个团溃逃。
他和军部几个人逃过了乌江,立刻把浮桥砍断,让随行一个团的1800多官兵成了红军俘虏。
总之,二渡赤水后,中央军委根据二局破译密电,“在敌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五日之内,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毛泽东年谱》上卷448页)。
为毛泽东“斩首行动”提供依据
1935年3月16日,红军三渡赤水。
为什么?因为二渡赤水之后,红军连打胜仗,国民党一改狂妄姿态,他们的战术改为长追稳打。
红军三渡赤水实际是一次全军佯动,目的就是调动敌人从黔北到川南。
敌人果然中计。3月21日晚,红军主力突然调头向东,四渡赤水。
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回到遵义。哪知道毛泽东早已得到二局密报:贵阳防备空虚,立即掉头南下,直逼贵阳。
蒋介石听说红军来了,心惊肉跳,吓得感冒拉稀,立即找好三条逃跑通道,同时急令各路人马火速到贵阳救驾。
邹毕兆回忆说:“四渡赤水河穿过蒋介石重兵封锁线南下,有意逼近当时蒋介石本人所在的贵阳城,是明知重兵中有空隙,贵阳城内只有一个师非常空虚”。
邹毕兆回忆:“毛主席早有经云南北进的战略,讲过: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现在蒋介石的嫡系已向镇远东去,连孙渡的滇军也东去了。
于是,轻松了几天的红军,忽然掉头西进,让开滇军,分多路通过龙里、贵阳间公路向西南方向前进,把蒋介石所有的军队都甩在东边了”。

1935年3月22日0时,蒋介石发给龙云密电原件。现存于云南省档案局。这个密电当天就被红军接收,22日13时被破译,送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22时,变成了红军总部《敌情通报》发出。蒋介石堵截红军的部署,一清二楚,等于蒋介石向红军指战员汇报。
“假传圣旨”,避免一场大血战
1935年3月21日,红军主力南渡乌江。
当日,二局截获国民党军的密电:周浑元、吴奇伟2个纵队6个师的部队正由茅台地区向金沙方向前进。
距红军只有30公里,一天就能赶到。同时在乌江南岸20余公里处,也有国民党军3个师的部队。
而红军要安全渡江,至少需要三天时间。敌我双方如无一方改变行动时间和方向,很可能会重演如湘江战役一样的血战局面。
深夜,在沙土的红军总指挥部里灯火通明,中革军委在一起研究对策。
二局局长曾希圣提出一个妙计,就是利用红军掌握的国民党军的口令及密正码和电文格式,冒充正在贵阳的蒋介石给周浑元、吴奇伟发电,命令他们向泮水、新场、三重堰方向前进,从而将敌这两部主力调开。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听後拍案叫绝,肯定这个方法可行。
假电报发出後,周浑元、吴奇伟部果然“遵命”向偏离红军渡江地点的方向前进,红军由此争取了三天时间,渡过乌江,避免了一场不利的血战。
中央红军全部南渡乌江,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合围圈。
邹毕兆回忆说:“二局冒充蒋介石发的这封密电,蒋介石可能至死也不知情”。
“再借东风”,顺利渡过金沙江
红军进入云南。蒋介石派飞机侦察,发现红军有北上可能。立即命令国民党军队“星夜兼程围追堵截”。
其中国民党第13师距离红军后卫部队只有一天半的路程。
中央军委一局参谋吕黎平回忆:“1935年5月4日,军委总部在云南的皎平渡渡口一个山洞内,军委二局又破译敌人密电,得知国民党第13师师长万耀煌为了保存实力,不愿孤军深入尾追我军,便向蒋介石谎报,在其前进的方向上,没有发现共军的形迹。
毛泽东据此密电认为可以利用这一矛盾,赢得四五天时间。
他用红铅笔指着地图对我们几个参谋说:你们知道三国时代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吗?我们现在借用蒋介石与万耀煌的矛盾,把主力部队调到这里来渡江。将来也要后人写个故事吧!
于是在5月5日电令因无船不能渡江的红一、三军团沿小道兼程向皎平渡汇集,部队按时赶到,依次渡江,于5月9日到达北岸。
当万耀煌师按蒋介石的手令,于10日赶到江边时,红军已全部渡过了金沙江,渡船已在北岸烧毁”。
蒋介石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企图成了泡影。
中央红军在金沙江皎平渡胜利渡江。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二局住在这几个山洞中。
在中央红军历时一年零九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四渡赤水之战用了大约两个多月,占六分之一的时间。
是军事上由被动变主动的转折点。
而这个转折点又是在敌我力量对比是40︰3的惊天数字下面实现的。敌军多达40万、150个团,而红军不过3万,2月10日整编为16个团,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半数是非战斗人员,每百人才有40条枪。
但是,红军又有着破译密电的秘密武器。
据邹毕兆当年对二局破译科记录:在贵州省破译敌人密码高达180本,平均每天2.7本。
毛泽东说:“二局就是红军的科学千里眼、顺风耳”。
周副主席讲过:“四渡赤水,南破乌江,围困贵阳,甩掉敌人,毛主席真是用兵如神”!
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教材称之为“神话般的奇迹”,更从历史学术的正面为之定性。
破译密电,这是世界无线电侦察的最高层次。叶剑英称为“读天书”。
被彭德怀称为“好脑袋”的邹毕兆,使用了在《密码分析学》中被称之为“综合分析法”、“频率分析法”、“复合猜字法”、“归纳破译法”等四种破译方法。
四渡赤水,红军的密电破译活动达到了最高潮,破译成功率达百分之百。
据邹毕兆当年亲笔记载:在1935年1月20日离开遵义至5月24日巧渡金沙江,红军在四渡赤水之战中,共计破译敌人密码高达90本,平均每天0.7本。
正是破译了这些密电,为毛泽东的正确路线、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保证。
正因如此,毛泽东在为军委二局题词时,在《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基础上,再提高一步: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25年后的1960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
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后注:9月9日是纪念伟人的日子,特发一组文章缅怀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