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追思 永远的怀念
——纪念卫衍翔先生诞辰100周年
在举国上下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又逢湖北当代老龄科学院老院长卫衍翔先生诞辰100周年之吉日,老院长离开我们已经四年了,至今他老人家慈祥的面容,熟悉的身影,常常在我脑海里萦绕。
我家挂着一块“六十而立”的牌匾,是他老人家生前八十六岁高龄写给我的。老人家是“六十而立”的首创者和实践者。我将“六十而立”的这块匾视为珍宝,六十而立精神时刻激励着我,更是我退休后生活的风向标和方向盘,故此,在老院长卫衍翔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深切怀念他、思念他。追忆他光耀的人生,永远铭记在历史的丰碑。

与时俱进,开创“六十而立”论
老院长卫衍翔先生提出的“六十而立”论,是他几十年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成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一股知识能量激发,超出书本教条。与时俱进,以敏锐的视觉,根据当今社会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创新远见提出“六十而立”,并赋诗“六十而立又长征,不将正午当黄昏,挺起胸膛挑重担,勇创人生第二春。”这几句质朴而又经典的诗句,源于社会现状,又扎根于社会指导实践之中。所以1988年全国第三届老年学术研论会上,正式面向全国发表了《“六十而立”论》的观点学说,这次会上老院长卫衍翔先生提出的“六十而立”论,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
《六十而立》论,是针对老龄化进程加快而提出来的,随后,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改革开放初期,抓经济建设,抓人的思想世界观转变,使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回归正常,但一个严峻的事实,人口老龄化慢慢地向社会迎来。老院长卫衍翔先生,预见到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将会给国家、社会等方面经济发展带来强烈的冲击,面对这一个残酷现实,立志在有生之年奉献老年事业,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提出“六十而立”论,亲身实践,潜心研究,著书立说。他认为人到六十岁后,最大的资本是智力,六十岁的人有着丰富的正面经验和反面经验教训,在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少失误或者不失误。“六十而立",就是人到了60岁后,占很大的优势,六十岁,也是人生最佳年龄期,因此,“六十而立”是时代赋予当今社会老年人的历史使命,发挥人生后阶段的作用来弥补前阶段的不足,继续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同样可以作出最佳的贡献。老院长卫衍翔先生勇敢负重前行,发挥余热,不给国家添负担,不给政府找麻烦,不与年轻人争饭碗。自筹资金,创办成才自修大学,创办老年大学,创办老龄科学研究院。都取得了成功,用实际行动证明老年人不是日益走向衰老的群体,不是社会的负担和包袱,不是吃喝玩乐的消费者,而是老有所为,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因此六十而立精神,功在囯家,利在社会,益在自己。

六十而立誉满神州 名扬海外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世界上的热门话题。我国已经对老龄工作非常重视。六十而立论提出到现在,越来越证实这一理论的英明卓见,我国现在人均平均寿命七十六岁,六十岁的人群中,身体健康状况不仅没有衰老而且旺盛。仍然有一腔热血和一股使不完的劲。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社会,经历过战争、瘟疫、灾害……唯独没有经历过老龄化社会,尤其是没有经历过独生子女政策和工业化进程叠加的老龄化社会,这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社会是空前绝后的,整个地球人类世界或许是独一无二的。2021年5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发布数据,我国六十岁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六十五岁以上人口有1.9亿人,数据显示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院长卫衍翔先生,早在四十年前就预见到了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以超前的战略思想提前实施、积极应对、统筹谋划、系统分析,提出“六十而立”论,让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尚好的情况下,发挥余热和作用。他们潜力较大,具备了知识、技能、经验等优势,不让这样的人才处于闲置空位,参与到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上来。在离退休人员中就有一大部分这样的专家教授,退休后从六十岁开始再立起来,怀抱晚年报国的大志,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随着时间社会的前行,社会人口变化,老院长卫衍翔先生“六十而立”的各项研究成果在国家‘媒体上不断报道,鉴于老院长为老年学理论所作出重大贡献。1987年中国老年学会,把他创办的老年科学研究院吸收为会员单位,又在第五届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上,“六十而立”论,作为学术交流论文,一鸣惊人引起了国内外老年问题专家、学者的肯定,不断地被邀请参加省内外、海内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1987年参加了泰国曼谷召开的国际老年学会亚太地区第三届年会;1988年受邀参加了德国哥德学院香港分院和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寿命延长面面观”和“老年流行病”的研讨会,并在会上作报告交流;1990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五届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上,老院长卫衍翔先生与美、英、日、德等十多个国家专家学者交流座谈,满怀自信地说:“六十而立”论,是当今社会老年人群的呼唤,不负韶华,又长城、挑重担、度二春。

崇高的家国情怀 , 永远传颂
老院长卫衍翔先生,青年时代就怀有报国忧民的志向,投身革命,坚持在抗日战争前线,在磨难中成长,锻炼了他不怕苦、不畏生死的意志,勇于与敌人战斗,身经炮火硝烟、刀光剑影,一直挺胸前行。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武汉创办了《大众日报》并任社长,主笔,后在汉口及多家报社任新闻记者,参加江汉军区武汉城工组做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亲自兼任主席的湖北中苏友协和抗美援朝分会任秘书科长。在各时期和工作岗位上,坚持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生命和热血,在理想与梦想中追索,不管经受多少委屈,多少打击,始终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生的光辉,追求人生最高境界,把国家前途命运与自己的生命连在一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办武汉老年大学和武汉成才自修大学、湖北大学汉口分校,二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十五万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送上“及时雨”。这些专业人才毕业后在祖国各地大显身手,活跃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各条战线,很大一部分人担任领导干部、公司领导、社会各阶层负责人。在武汉创办的第一所老年大学,为离退休干部职工提供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学习平台,武汉老年大学的成功创办,为各地开办老年大学的起到了示范作用。

《“六十而立”论》几十年来,被党中央、省、市各级单位授予各项奖励近百项,老院长卫衍翔先生还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自接见和合影留念。2005年国庆节,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勋章,这些崇高的荣誉,人们无不敬佩和仰望。
我们怀念老院长卫衍翔先生:
敬佩他的人生志向:聪明好学,立志胜人;
敬佩他的人格:正义刚直,温柔体贴;
敬佩他的为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敬佩他的品质:淡泊名利,热心助人。
鄂州 石章海
2021年9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