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雨后天晴,景清气新,自己专程拜望了郑继飞老师。
郑老师是自己初中时的班主任,当年教自己化学,今年已经76岁了。
当笔者到了他居住的紫凤头村时,他和师母刚刚出了村西口散步去了。自己连忙赶上后,这才一起回到家里。随后,自己就与郑老师聊了起来。
郑老师说,对于他曾经工作的凤安学校,他是三上三下。起初,来到凤安后,他被分配与一位叫曹方亭的老师去了凤安东北的蔚村(与凤安村皆隶属于武功县苏坊镇)。这位老师是扶风(青龙庙)人,他二人合带一个班级,当时有六十多名学生。曹老师代数理化,他代语文、外语、农基等课程。而这一届学生里面后来出了几个在本地有名气的人物。言谈中,郑老师随口说出了康宝奇、杨列过、代文耀这几个学生的名字。
在公办中小学的气候影响下,郑老师回到了自己的村子教书。不过没有工资,而是给记工分。说到这,郑老师并说像绿野中学当时就有福建、重庆、江苏的老师,一直调不回去,在这样的政策下,结果轻轻松松都回去了。
1977年,由于凤安中学缺少化学老师,他二来凤安。这时候他与一位叫王武明的化学老师搭档。郑老师说有些化学实验王老师不能做,他却能做。之后,陕西教育学院在县上办教师培训班,他离开了凤安中学上县上培训。由于自己在培训时学习突出,之后被县上一个姓张的管人事的领导又把他调往了代甲高中,而这位管人事的恰恰就是代甲人。当时,代甲高中是社办高中,两年后,撤销代甲高中成了初中,他这才三上凤安。
郑老师提到当时调自己三上凤安的是乾县杨村的张兆林校长,来校后他被安排带高中化学。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家里劳动缺少人手,自己向县里申请,于是在1984年下半年,自己离开了凤安中学去了后稷,直至退休。
这里必须要提及的是郑老师在凤安中学代的“农基”(《农业基础科学》课。当时,教材内容简单,郑老师就结合自身的摸索实践给学生编写教材。而且,想方设法从杨凌农校搞来小麦和玉米种子,亲自培育,精心侍候,同时认真做好田间笔记。令人痛惜的是,在他离开后,自己一垄一垄分开种植的四十多种小麦种子在收割时却混杂在了一起,这令他很是气愤。要知道这些种子当时是按克出售,很昂贵的,一个小纸包都几块钱。谈话间,郑老师还提到了一位叫张俊辉(笔者也认识的)的老师,说这位老师就是他教过的学生。张俊辉老师曾经告诉过郑老师,说他至今一直还保留当年郑老师教过他的“农基“笔记,还说那些知识与方法在今天依然很实用。结合当下的教育,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应该从中反思一下当今的教育吗?
要说的是,自己就是郑老师在凤安任教最后一年所带的学生,也是他在这里代的最后一届学生。自己清楚的记得,在讲煤气中毒时,他用本地方言说这煤气就像是尸狗(癞皮狗),把本来是氧气要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夺过来,与它结合在一起,到了地方还不下车,致使身体里的煤气被吸收得越来越多,身体里氧气缺失,进而发生煤气中毒。顺便讲到了就是在我们周围附近的某个村子,有一个一榾柮闷(方言,砸)不倒的小伙被煤气夺去了生命。言谈中郑老师既流露出极度的痛惜之情,又使同学们对煤气的化学特点与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讲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要平衡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一头肥猪,尾巴还卷着,这让同字们感受到化学课的有趣,也对相关的知识学习得容易又牢固了。
有一回,也是临近期末考试,郑老师为他代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加强复习而刻写了不少化学资料题装订成一册子,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五个同学决意不要。结果他唤去我们几人,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最终,我们都拿到了他的复习资料。
郑老师为人善良,态度和蔼,教学认真扎实。1983年,他获得了“陕西省优秀班主任”的称号,这是他的光荣,也是家乡所有父老乡亲的骄傲,更是作为他教过的我们这些学生的骄傲。
一切恍如昨天,虽然郑老师在教学生涯上辗转多次和多个地方,但始终扎根在家乡这片沃土而从未离开。如今,郑老师退休已经十多年了。在此,自己深深感谢郑老师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感谢他对家乡教育所做的贡献,同时诚恳祝福郑老师以及老伴能够健健康康,安享晚年。

郑老师与老伴。
(说明:文中地名或人物名根据录音整理,如有不符烦请读者不吝赐教指正,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