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1年到1945年,3500多万中华儿女伤亡在战火纷飞中,但是,面对侵略者的残暴杀戮,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放弃抵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捍卫国土和民族尊严的新的长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广大民众,发挥群众智慧,灵活运用多种作战方式,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这些有效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之中,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地道战战法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作战方式。地道战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战场。
上世纪六十年一部名为《地道战》电影在全国播放,更让地道战的事迹在全国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歌声更是唱遍全国。地道战也成为全民抗战人民战争的一个图腾。
同样如此,在抗日时期地道战的战争奇迹也曾发生在河南商丘大地上,这就是李馆地道战,发生在商丘大地上的人民战争。其遗址宛如一条让人惊叹的“地下长城”至今尚存,成为让人瞻仰的革命圣地。如今成为商丘著名的红色历史景点,成为商丘红色历史记忆的最值得纪念的革命丰碑。
一、李馆地道战的故事
李馆村位于民权县东北部,相传明武宗偕李妃筑亭馆于此,故名李馆,李馆村西邻开封市兰考,北、东与山东曹县毗邻,南靠黄河故道北大堤,隶属于民权县北关镇,距离民权县城31公里。历史上,这片土地原属商丘归德府老八县之一考城县,是考城县的北部关隘。1954年,考城、兰封两县合并成兰考县,北关镇划归民权。
1938年5月兰封会战,考城沦陷,中共党组织派考城县县长于子元等三人领导李馆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在同年李馆村建立了青年救国会,1940年5月成立中共李馆村党支部。
当时的李馆村,周围河堤纵横交错,地势险要,是豫东进入鲁西南的重要门户,有利于隐藏,八路军经常在此对日本兵和伪军进行伏击。李馆村群众的抗日斗争,引起了附近许河集、吕园子、李新庄等伪据点的严重不安,他们经常派小股部队到李馆村扫荡,妄图消灭抗日力量。当时,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坚持地下斗争,村党支部运用地道同日伪军进行斗争。
1940年8月,中共考城县第五区区委书记赵修伍,带领其通信员胡广田,首先在李馆村自己家的西屋南间向西墙外挖了一条10余米的地道。赵修伍家的地道入口设在大床底下,出口设在一个死胡同里,上边堆以玉米秸秆伪装。党支部在这个地道里开会,隐蔽上级派来的同志,存放文件、宣传品等,十分安全保险。其它藏身洞也起到了防敌突袭的良好效果。
自从赵修伍家开挖起地道后,本村和附近村也陆陆续续开挖。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一带共开挖了连通18个村的地道,总长达50华里,整个地道以李馆村为前站中心,往南通向任庄、李庄、尹庄等5个自然村,北连山东曹县的10余个村庄,构成一条坚固的“地下长城”。
地道设有洞口、气眼、窑室、转盘、陷井、卡口、突口等,整个地道可纳众4000余人。整个地道系统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地道网,李馆军民和民兵利用地道和敌人进行战斗,可进可退、可守可攻。敌人尽管有千军万马,武器精良,但到了李馆村便陷入攻无目标、战无对阵、处处挨打的困境。由此,‘想保险,去李馆’的歌谣在当时广为传颂。
在抗日战争中,李馆村为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西南大门。李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下,利用这个地下“钢铁长城”狠狠地打击了日寇侵略者。据有关文史材料记载,抗战期间,李馆村民兵游击队,以地道为依托,协同八路军进行各种游击战、狙击战,共消灭日伪军300多人,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民众进行全民抗战的经典事迹。这也充分证明了一句话“民心可用,民心可恃”。
这更证明了,觉组织起来觉醒后的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其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就宛如大海之中的巨浪,一时间,白浪滔天,波涛汹涌,掀起了时代抗日的大潮。
李馆地道不仅发挥了一个战斗堡垒的作用,而且还有安全转移的功能,党的主要领导人李先念,陈少敏,魏凤楼等都曾利用这个地道进行过转移。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共冀鲁豫五地委的统一部署下,在中共民权县委领导下,挖地道的工作扩展到大堤以南民权境的回民区,直至20多里远的王桥、胡集。在回民区群众基础较好的刘店、前后相府营挖了地道,南至王大庄,北至赵戴庄,长达10余华里,把梁庄、前后相府营、王新庄等七八个村庄联到一起。到1947年春,李馆、相府营、刘店、吴庄砦等4处的地道打通,形成了大堤南北20多个村庄联在一起的地道网。
国民党苏鲁豫皖挺进军第二十五纵队张盛泰部及地方游杂部队,趁机向鲁西南解放区之李馆、魏湾等村镇进行围剿。李馆村武委会主任于步霄、民兵队长杨朝启,领导全村民兵,并联合其他周边二十多个村庄,以地道战四通八达优势进行激动灵活地自卫反击战,数次打退了敌人的围剿和进攻。国民党军队虽然人数众多,武器精良,然而我李馆民兵则利用便利的地道系统,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方针,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并且结合地雷战,麻雀战,突袭战,打的敌人晕头转向,丢盔卸甲,无计可施,最后损兵折将,丢下众多的武器仓皇而逃。李馆地道保卫战取得了辉煌胜利。
自1947年春至1948年夏,李馆村的武装民兵,利用地道机动灵活地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共打死打伤敌人201名,缴获机枪两挺,步枪70余支,子弹800多发,手榴弹200多枚,以及其它军用物资等。李馆地道战取得了对敌斗争的胜利,捍卫了李馆等解放区人民的胜利果实,保护了李馆村一带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商丘红色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李馆地道战的辉煌胜利只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一个缩影而已,它折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是何等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地道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群众躲避敌人,储藏粮食的地方,然而后来村村通挖地道,甚至把地道挖到敌占区,挖到敌人碉堡下面,地道就成为作战的屏障,地道战就变成了既可以进攻,又可以防守的军事战术,充分发挥了群众的智慧,在无险可守平原地带实行游击战,这是群众自发创建的一种新的军事方式,无论在中国军事史上或者是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创新。这是群众智慧的结晶,这也是中国军事史的一个奇迹。二、李馆地道战旧址
解放后,李馆地道还完好地保存着。1958年,山东省在这一带兴修水库,地道基本上被水冲毁,只剩长约130米的一段。自1986年,民权县对这段地道进行了重修。这100多米的地道内,气眼起、密室、转盘、枪眼、卡口、陷阱等依然完好。为纪念当年地道战中的人民英雄和革命烈士,在堤南筑有“壮志台”,村中标有“血水井”和“英烈院”,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人民和学生很多慕名而来来瞻仰李馆地道战的真实风采和丰功伟绩,感受过去革命峥嵘岁月,进行一次革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洗礼。
李馆地道战旧址今天位于李馆东村后边偏东北黄河故道北滩的一片田野里,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地群众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保家卫国、支援前线战斗中留下的抗战遗迹。
过了李馆东村,再往东北走二里地,就能看到一座普通院子矗立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之中,这就是李馆地道战旧址。
在院子外南有一口水井,名字叫做血水井。这口水井看似普普通通,其貌不扬,和一般水井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它蕴藏李馆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抗日事迹,以及面对侵略者永不屈服大无畏的民族气概。
1940年初夏,日寇为加强对沦陷区的统治,到处架设电话线,为反抗日寇统治,李馆党支部决定除掉线路。1940年七月五日,吃过早饭的民兵蔡双进自告奋勇去执行任务,他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将截下来的电线拉回了家,不料却被日军顺着地面划出来的痕迹追到李馆,在大坑西边的水井旁将他抓住,随即就是一顿毒打,逼问他民兵、粮食、地道口在哪,蔡双进宁死不屈,严守秘密,一头栽进井里,鬼子们掀起井口上的砖往下乱砸,鲜血瞬间染红了井水,鬼子们看到蔡双进没了动静才撒手而去,村民迅速把他捞出,但终因伤势过重,三天后含恨而去,从此,老井就有了这个传至今日的名字:血水井。
走近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子大门上面的横匾几个鎏金大字:李馆地道战旧址。推门入院就看到院子中间有正房六间,房子正堂屋正墙悬挂的就是带领群众挖地道的杨朝起烈士的画像,画像两旁是一副对联:以史为鉴勿忘国耻,面向未来振兴中华。而房子东墙则是烈士杨朝起生平介绍。
杨朝起,1914年生,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蔡庄村人。193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民兵队长、指导员、组织委员、党支部书记等职,参加革命后,在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发展革命武装,建立巩固了民权县最早的李馆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屡立功勋。
1948年7月26日夜,杨朝起带领部分民兵在李馆遭到国民党地方部队王念堂部400余人的包围。杨朝起毙敌数十人,后身中7弹,仍坚持战斗。翌日早晨,因伤势过重,杨朝起壮烈牺牲,时年34岁。后来,地方政府在地道遗址上为杨朝起烈士修了墓立了碑。地道就在最东那间房子的灶台下面。顺着灶台旁边的台阶而下,就进入地道之内,地道曲曲弯弯就像一个迷宫,一不注意就能迷失方向,看地道布置,基本保持着当年样貌。顶部均为弧形,先是一个“转盘”,围绕转盘的几条地道口,通向不同方位。这些分支地道有死道和活道之分。死道的尽头,要么是陷阱,要么是机关。绕着转盘,不时能看到高不盈米的砖砌窄门。这种被称为“卡口”的窄门,是地道的活道入口,也是设防的地方——口小,钻入时吃力,敌人想钻过去,需要弯腰缩头前移,埋伏在内的人,可以轻松地干掉他们。
地道两侧的洞壁上,每隔五六米就有一个高一米、深半米的洞。这种洞,用于躲藏避难,也可以设伏袭击入侵之敌。每个躲洞附近设置有翻板陷阱,能直接坑杀来犯之敌。躲洞边的墙壁上,还会有一个龛阁样的洞,这是用来放煤油灯的地方。
地道出口就再房子后面的田地里,并且不止一个出口,以防止敌人发现出口后,以便随机应变脱身。推开出口的木门,眼前就是一望无垠的麦田,清风吹拂,鸟鸣于野,外边阳光依然那么灿烂。
现在李馆地道战旧址的守护人是第二代守护人赵庆民,赵庆民的父亲赵松武信守与烈士杨朝起生前的承诺,守护李馆地道战旧址一直到2016年去世长达26年。这是对战友生前的承诺,也是李馆村牺牲的烈士承诺。
赵松武,1930年生人,9岁始跟着家人挖地道,14岁在杨朝起的介绍下参加八路军。赵松武18岁入党,1947年刘邓大军路过李馆村,赵松武便跟随大军南下,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是一位对革命有着战功的老八路,老英雄。
赵松武在参军南下临走时和他的战友,老领导,当时的民兵队长杨朝起约定:谁活着,就要为战死的一方守墓,并且负责看护好这些地道。
1953年,23岁的赵松武复员回到家乡李馆村时,引领他参加革命的杨朝起已牺牲5年,得到这一消息的赵松武心情万分悲痛。
回乡后的那些年,他除了清明节、十月初一按当地风俗给杨朝起上坟外,闲暇时常会在杨朝起的墓前一坐半天,喃喃有语。他心中好像有千言万语向给烈士诉说但是,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抒发对战友的思念,也无法减轻心中那失去战友的悲痛。
1989年秋,一场大雨冲塌了部分地道,冲坏了杨朝起烈士的墓冢。赵松武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面对冲塌的地道和损坏的墓冢,赵松武一筐筐清淤,一锨锨培土,去维护修复烈士坟墓和地道。
1990年秋,老人不顾家人反对,背着被褥、扛起锅碗来到荒草遍地的地道旧址、烈士墓旁,开始义务看护地道,为烈士守墓。他每天都是用清水擦洗墓碑,清理杂草,巡查和修理地道,向来参观的人们讲解李馆地道战光辉的历史和烈士的英勇事迹,这一干就是二十六年。赵松武老人2013年候选“中国好人榜”,2014年入选“河南好人榜”。
2016年赵松武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赵庆民继承老人的守护工作,每天依然是擦洗墓碑,清除杂草,巡查地道,并且积极收集革命文物,扩大修复地道面积,把老人生前未尽的事业发扬广大,赵庆民在2018年同样被评为“中国好人”,赵松武老人的事业得到弘扬和传承,老人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一个承诺,二代人的坚守,这既是中华传统美德信守诺言的体现,这也是中国革命红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如今李馆村的地道大部分也成为万亩良田,但是李馆村广大民众面对日本的侵略,永不屈服,奋起反抗,不怕牺牲,血洒疆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不磨灭。李馆村民在过去中国革命战争中所呈现的红色革命精神和优秀传统必然会传承下去。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责任!放眼望去,秋风飒飒,万木萧萧,遍地金黄,古老的黄河故道弥漫着庄稼成熟的芳香,哦,这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