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长期努力却仍未解决的问题、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打开中国共产党历史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一定能找寻到破解难题的实招、高招、妙招。
一、“朱毛红军”打胜仗告诉我们,党建工作的实质是做“人”的工作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工农革命军在宁冈县砻市胜利会师后,周边的国民党军和军阀部队相继投入兵力数十万人“会剿”。然而,“朱毛红军”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打越强,先后击毙反动军队的旅长郭凤鸣,活捉国民党军师长张辉瓒,粉碎了刘和鼎、金鼎汉等部接踵而至的进攻。从此,“朱毛红军”开始不断打胜仗并名扬天下。
那么,“朱毛红军”为什么能打胜仗,为什么能以少胜多,为什么能以弱胜强呢?事实上,从毛泽东在战斗结束之后写的那首词中就能找到答案:“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众志成城”就是红军能打胜仗的根本原因。1927年9月,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不久,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决定将党组织建在连上,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对官兵进行组织管理和思想教育,逐步建立主动革命的思想基础。“三湾改编”的另一个原则就是官兵一致,建立士兵委员会,内部实行民主,官兵很快就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支部队是自己的,为自己扛枪,为老百姓打仗,为子孙万代打天下。深刻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形成后,便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
“朱毛红军”打胜仗的历史告诉我们,抓党建必须始终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党建工作的核心要义,是关注“人”,危难关头、关键时刻,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出来,让他们冲得上来、豁得出去;决不能一味地关注“事”,陷于“活动开展了、载体设计了、程序走到了、制度制定了、活动室建好了、痕迹留下了”的怪圈,以形式主义打造“面子工程”,一遇实战肯定“露馅”,愈发苍白无力、抓不住要害。要善于开展触及灵魂而不是空洞说教式的思想教育,加强关爱激励,明确愿景引领,让广大党员和群众有生活、有梦想、有尊严,实现内心深处的深刻认同,从而义无反顾听党话跟党走。要大力优化组织体系设置,与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切实提高组织体系设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告诉我们,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有效组织起来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单方面撕毁停战协定,以约30万军队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解放战争拉开序幕。在与敌人兵力差距较为悬殊、各种物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仅用不到3年时间,就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
“三大战役”的制胜密码是什么?陈毅元帅指出:“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在广泛深入的组织动员下,人民群众政治觉悟高涨,宁可全家挨饿也要保障解放军的后勤供应。“三大战役”中,参与民工880余万人次,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战场上的子弹、炮弹和粮食都来自人民群众夜以继日的运送。仅淮海战役,参与支前的大小车辆就达88万余辆、挑担35.5万副、支前民工543万人。“若把这些小车全部连在一起,能从北京到南京,并排排成两列。”是什么原因让人民群众义无反顾选择支前,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支前民工们回答说,“解放军尊重咱们,亲切地叫我小兄弟,还帮我家挑水扫地”“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就饿死了,这回我们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
“三大战役”伟大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抓党建必须把“人”有效组织起来,通过尊重党员干部和群众等每一位党建参与者的主体地位,调动起每一个人的内生动力,让大家“都抱团了”,从而做到“用心用情跟党走,再苦再累也要干”。就像疏浚盘活动力源头,形成奔流不息的江河一样,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应该积极推行“小推车”党建工作法,广泛组织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获得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推动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告诉我们,党建工作必须尊重基层创造、调动基层积极性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1978年12月一个冬夜,小岗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毅然作出决定——“包干到户”。生产关系一经理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有了小岗村实践,中央出台政策进行了推广,到1984年底,全国99%以上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迅速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从1979年至1984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1984年全国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393公斤,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将基层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调动发挥出来,面临的所有难题都是“纸老虎”。邓小平同志说过:“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抓党建与解决农民吃饭问题一样,必须充分尊重基层创造,紧紧围绕调动党员干部和群众等每一位党建参与者的积极性,先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再进行细化总结提升,然后出台指导性意见,形成群众公认、执行力较强的良性循环。切不可过多采用自上而下设计载体,然后行政命令推行的做法,把基层束缚在一个机械执行的圈子里。
以上只是我们从中国共产党历史这个巨大的“藏宝库”中撷取的几个章节。用心灵走近革命先辈,深入探究“朱毛红军”打胜仗、“三大战役”取得伟大胜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等历史事实,我们发现其中均蕴含着一个共同的道理,即“人”是一切工作的决定性因素,“人”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了,那么再难的事也能办好,这是党建工作的客观规律。战争年代如此,和平时期亦如此。就党建工作而言,因为“人”才是党建活动的主体,实现“人”(包括党员干部和群众等每一位党建参与者)在“事”(具体工作)面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作为的转变,让每个基层支部焕发活力,每个带头人干劲十足,每名党员主动作为,每名群众热情参与,是党建工作最为根本的一条要义。抓住这个根本,聚焦“人”这一决定性因素,调动“人”的内生动力,各个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实现“一招破局、满盘皆活”。
(本文刊发于《党的生活》2021年第8期下)

(编辑/星星/李超 审核/黄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