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咸水塘“谈判旧址”已挂牌保护
《河源市革命旧址保护条例》3月1日施行
东源县蓝口镇长江头村的咸水塘“谈判旧址”。
2021年3月1日起,《河源市革命旧址保护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河源制定的第四部地方性法规。该《条例》的施行,将为我市革命旧址的保护管理、宣传利用和相关执法行为提供重要的法规依据,革命旧址保护工作将迈上新台阶。
立法强化保护
传承红色基因
位于东源县蓝口镇长江头村的咸水塘“谈判旧址”,已有72年的历史。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有3层楼的客家院落式民居已经过修缮,保存完好。展室内的展板资料,生动记录着粤赣湘边纵队在此与国民党保安第十三团谈判并成功策动该团起义的历史过程,展示了当时革命先辈和人民群众用智慧和热血开拓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峥嵘岁月。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物证,该旧址此前由其后代成立协会进行保护。但由于没有相关法规,保护工作受到了制约。如今,《河源市革命旧址保护条例》施行,为咸水塘国共谈判旧址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对于《条例》的出台,东源县蓝口咸水塘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协会会长张靖芳倍感欣慰。她认为《条例》的实施让咸水塘国共谈判旧址的保护有了依据,大家更有信心做好保护工作,将河源的红色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历史。
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革命旧址。全市革命旧址分布范围广、数量多、价值大、影响深远。这些革命旧址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实物鉴证,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细化保护措施
明确相关职责
《条例》共六章四十七条,分为总则、保护名录与保护规划、保护与管理、宣传与利用、法律责任和附则,对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革命旧址保护名录的管理、 保护规划的编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保护管理责任人权利义务、维护修缮、加强革命旧址宣传教育、发展红色旅游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其中,《条例》特别明确和细化了革命旧址保护管理责任人有关职责及权利,确保有关人员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做到权责统一。根据《条例》规定,保护管理责任人有接受培训、查阅有关政策文件、参与制定保护方案、申请维护修缮经费等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奖励或者补助等方式支持革命旧址的日常维护修缮等工作。此外,《条例》还专门对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旅游、建立志愿服务队伍等方面进行细化规定。
据介绍,市人大常委会接下来将加强对《条例》的宣传和落实,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合力共同推进《条例》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对《条例》的监督,适时开展对《条例》的执法检查及立法后评估,不断推进革命旧址各项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5月6日,河源市东源县委、县政府在该县蓝口镇长江头村咸水塘自然村举行隆重而简朴的挂牌揭幕仪式,对粤赣湘边纵队东二支队与国民党保十三团的“谈判旧址”实行挂牌保护。
1949年5月7日夜晚,粤赣湘边纵队东二支队司令员郑群、参谋长严尚民、政治部主任黄中强、六团团长林镜秋等人与驻守在东源县蓝口镇的国民党保十三团团长曾天节秘密会面,双方在东源县蓝口镇咸水塘新屋仔(屋名)围绕“不打内战,率部起义,解放河源”进行谈判,并达成了一致意见。谈判后的同年5月14日,曾天节在该市龙川县老隆镇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告保十三团起义参与全国解放战争。1949年6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员复电曾天节、吴奇伟、李浩之等人,对他们的起义通令嘉勉,赞扬曾天节等人对解放广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去年5月以来,为了将这座60多岁的谈判旧址保护起来,让后人能实地了解当年这一革命史实,谈判旧址——咸水塘新屋仔主人张松胜(又名张蔚文)的儿子张靖芳与另一位热心村民张丁华一起,为谈判旧址的挂牌保护奔走呼告。此后,陈庚有、陈速影、朱成等9位东纵老战士也联名向河源市委书记陈建华写信,呼吁当地政府要保护好全省唯一留存的国共合作和起义谈判这一红色革命遗址,这一建议得到了河源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当地村民还自发捐款3.4万元,支持今后修缮“谈判旧址”和搜集相关图片、实物等历史资料。
咸水塘“谈判旧址”为1940年代所建的土砖混合房,共有28个房间,有三层阁楼,至今保存完好。“谈判旧址”实行挂牌保护当天,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原省委统战部部长郑群老首长,在广州专门给咸水塘老区人民致信祝贺,并建议今后将“谈判旧址”逐级申报为省级革命遗址,并将其打造成当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2年前河源咸水塘民屋内的一场秘密谈判加速解放华南,如今为当地汇聚振兴乡村的红色力量。
盛夏时分,在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长江头村咸水塘,村民张靖芳正在打扫房屋。这间保存完好,有三层阁楼的土砖混合房,既是张靖芳的祖屋,也是掀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华南战区新篇章的地方。
1949年5月7日晚,再现“咸水塘国共谈判旧址”进行第三次谈判的复原场景。
悠悠东江水,绵绵军民情。72年前,军队以及咸水塘村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促使粤赣湘边纵队和国民党广东保安第十三团成功实现谈判。那一晚,一盏煤灯下,双方定决策,举义帜,深刻影响解放战争时期的华南战局,加快解放华南地区进程。这次秘密谈判,被后世认为“其威力比炮弹的威力要大,其影响比一场实地战争的影响要大得多。”
72年后的今天,红色基因仍在传承、延续,尘封的红色记忆也逐渐被唤醒。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这场影响华南解放的秘密谈判旧址被完好修缮,而河源市更以此为契机,将发生地咸水塘所在的蓝口镇与周边曾田镇、黄田镇等地协同打造东江红色文化产业带,以点带面,通过红色文化资源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为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与谈判的革命者生平事迹陈列在旧址墙上。
新生的力量
将敌人打回到谈判桌上
“那时,以‘北平方式’胜利解放华南,就是解放军最大的努力方向。”
1948年,伴随新年的钟声,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在惠州宣布成立,并于同年10月进驻河源。那时的保安第十三团,是一支全副美式装备的精英部队,是国民党确保华南“最后堡垒”的王牌之军,并一度在梅州、河源掀起“白色恐怖”。
“父亲跟我说,那时候所有人都不敢乱出门,能在家就在家。许多村里设立了关卡哨所,并实行联保连坐,一度人心惶惶,更有家庭妻离子散。”张靖芳说。
“东江怒涛滔天,九连万山绵延。钢铁连的旗帜,飘扬在粤赣边。”这是粤赣边支队(后改编为粤赣湘边纵东江第二支队)所谱写的歌曲《钢铁连之歌》,歌词是对当时战事最真实的写照。面对国民党军队的一步步紧逼,为了人民的安危,粤赣边支队这支新生力量,不怕牺牲,英勇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在河源一带多个地点主动打击敌人,使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
为进一步促使国民党华南守军接受和谈并起义投诚,粤赣湘边纵队就是在此地与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进行了谈判。
据了解,1948年10月到1949年1月,粤赣湘边纵队(粤赣边支队)以义合白马江边伏击战、忠信太湖诱歼驻敌战、黄田鹤塘江边第二次伏击战、骆湖坪地阻击战和义合大人岭截击战五场大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局势,有力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
1949年初,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吹响。在华南地区,随着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局势已被根本扭转。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党中央提出争取以“北平方式”和平解放华南的计划和要求,希望能通过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方,使其起义投诚。
“那时,以‘北平方式’胜利解放华南,就是解放军最大的努力方向。”河源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石建认为,1949年初党中央的举旗定向,让华南地区的解放战争的战场从炮火硝烟转变至谈判圆桌,战斗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方向既定,阔步前行。面对当时的有利局势,粤赣湘边区党委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启动了东江起义和谈计划,力争通过和平谈判,促使国民党残余力量投诚起义。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伤亡,我们就是要用新生、壮大的革命力量,将敌人打到谈判桌上谈。”杨石建说。
新生的华南
彻夜会谈加速华南解放
“父亲的回忆中,那晚他们为士兵煮鸡粥的柴火声与枪支偶然碰地的响声,是那么不协调,那么令人紧张。”
东江起义和谈计划启动,也让咸水塘村走进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咸水塘地处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曾田镇、黄田镇三镇交界处,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是解放战争时期粤赣湘边纵东江第二支队开展游击战争活动的重要地点。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咸水塘人民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因此这也为东江起义和谈提供了场所。
在咸水塘村举行谈判前,粤赣湘边纵东江第二支队与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实际上已经有了两次和谈,其中已就起义时间、步骤、作战要求、部队改编等议题进行了讨论。然而,在1949年4月下旬,和谈被国民党广东保安部队司令部察觉,敌方立刻派遣国民党196师接防河源蓝口镇,命令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换防至东莞。
“为防意外,起义刻不容缓,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将领曾天节立刻与粤赣湘边纵东江第二支队取得联系,并选定在双方皆距离不远的咸水塘村进行最后一次和谈。”杨石建说,“就在那一天晚上,咸水塘村的一个民屋内,影响华南解放的谈判,秘密地进行了。”
因为当时敌情尚不明朗,在咸水塘村所举行的谈判,国共双方均带枪参会。
杨石建所说的民屋,便是张靖芳的祖屋。当时,他的父亲与村里其他人参与了那场谈判的守卫工作。虽然因为机密性,父亲张松胜年近半百才将那次谈判的情形告诉给自己,但言语中透露的紧张感,依旧让张靖芳印象深刻。
“父亲的回忆中,那晚他们为士兵煮鸡粥的柴火声与枪支偶然碰地的响声,是那么不协调,那么令人紧张。”看着祖屋内保留的历史文献,张靖芳说,“父亲跟我说,他们这些在外守卫的村民只能看到屋内,身穿军装的人影在煤灯照射下闪动,偶尔有零星的声音,令人窒息的气氛就这样维持了一整晚。”
时任粤赣湘边纵东江第二支队六团一营营部警卫员的朱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当时包括他在内的50名敢死队员每人配备两颗手雷,且保险盖全部打开,埋伏在离谈判地点50米远的民房里。“我们的任务是一有特殊情况发生,冲进去救谈判的首长。不过幸好当晚平安无事,我们也没有被派上用场。”
最终,经过通宵谈判,粤赣湘边纵队与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取得起义的最终确认。1949年5月14日,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在老隆宣布起义,同时又通过保十三团电台向全国拍发了《起义通电》和由吴奇伟、曾天节等八人领衔发表《我们的宣言》,向世人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阵营,坚决投到人民方面来,诚心诚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受到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的影响、带动,梅州、闽西等地的国民党部队悉数起义投诚,使得粤赣湘边与闽粤赣边在广阔的地区上完全连成一片,华南解放区得到空前的扩大与巩固,加速了广东全省以至南方各省解放的进程。
作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刊行的机关报,1949年5月18日,《华商报》发表社评指出,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十三团的率先起义,“值得我们更兴奋的,应当是全华南全中国的解放更加迫切了”。
毛泽东、朱德复电起义嘉勉电文。
起义也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肯定的。1949年6月22日,毛泽东、朱德向参加东江起义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回复嘉勉电文:“希望你们遵守人民解放军制度,改造部队,与人民解放军整个力量协同一致,为解放广东全省而奋斗。”
“东江和谈促成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这其中充分体现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法宝,让战争的伤亡、损失将至最低,也为华南地区的解放打开了新的局面。”杨石建说。
“艰苦细致的和谈,顺利促成保安十三团的起义,敦促了国民党其他军团起义,为力促华南解放以“北平方式”的和平解放方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省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杨琪表示,因为咸水塘会议,有了东江起义,使东江、韩江解放区连成一片,粤赣湘边区和闽粤赣边区两个边区形成了由河源至福建龙岩,由海陆丰到平远的纵横一千数百余里的广大解放区,南下大军与华南人民解放军的距离大大缩短,加速了广东乃至南方各省彻底解放的进程,对华南的解放战争与人民革命事业有极其重大意义和收获,充分显示了党中央、中央香港分局和粤赣湘边纵队策动和领导的东江起义无比正确。
新生的咸水塘
红色基因助推乡村振兴
“过去,这里是红色的。今天,这里依然是红色的。”
从圩镇沿路驶进咸水塘村,一幢幢青砖白瓦楼院并排而列,远处规整划一的稻田如画盘铺展,辛勤的村民、逐渐泛黄的稻谷、穿插其中的小溪,如画墨点缀其间。
从咸水塘村村口向东北方向走,便能看到东江和谈的旧址。如今,距离那场和谈已过去70多年,时间如风吹动世事万千,却未能让这座的老屋有所变化,客家老式的悬梁依旧如新。
东江和谈旧址之所以完整保留,一方面是张靖芳等后人对祖屋倾尽感情地打理,另一方面则是河源市、东源县的重视。早在2010年,咸水塘国共谈判旧址就被河源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旧址的一系列修缮工作从那时已逐步开展。
“2014年,我为了完成《煤油灯下的决策——咸水塘谈判纪实》一书的写作,多次来到咸水塘,谈判旧址的修缮逐步完善,现在室内也摆放了各种史料以及图片,像个小展览馆。”河源晚报记者张涛,从2009年就开始关注并收集东江和谈的相关信息,在他看来,谈判旧址逐步修缮的同时,周围村容村貌也在发生喜人的变化。“越来越干净了,越来越整齐了,越来越美了。”
与张涛一样,咸水塘村民也对村容村貌的改变喜出望外,在他们的回忆中,2010年开始,谈判旧址老屋修缮工作启动的同时,也带动拆除了周围一批破旧的泥砖房、猪舍,与之代替的,是小花园、小果园。
咸水塘国共谈判旧址位于东源县蓝口镇长江头村新屋仔自然村咸水塘,由两栋建于清代末期的客家民居组成,建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如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乡村变美的同时,村里的产业发展方向也在转移。河源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国亮向记者介绍,目前河源市正在加紧规划建设华南东江红色文旅产业带,将华南东江和谈旧址、鹤塘江边战斗遗址、大人岭战役遗址等红色遗址连片集中打造,实现红色研学、农事体验、精品民宿三者有机结合。
张国亮还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值此重要时刻,东江和谈这一影响华南解放的重要历史事件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共两支军队在粤北小村落和谈的史实已被写成电影剧本,届时将能完整展现新时代咸水塘的发展面貌。目前项目已进入审批环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黄振中表示,红色资源是宝贵资源,东江咸水塘和谈,不仅在河源留下了一段值得颂扬的红色篇章,也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过去,这里是红色的。今天,这里依然是红色的。我们要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党史教育、经济建设相结合,不断推动东江红色文旅产业带发展,把革命老区的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