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30日,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国民党徐州“剿共”副总司令杜聿明率所部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26万多人,从徐州沿徐永公路向西南河南永城方向逃窜,我华东解放军出动多个部队乘胜追击,意图将顽敌全歼,经过数天的猛烈追击,终于在1948年12月4日拂晓前,人民解放军将杜聿明所部包围在以陈官庄为中心的南北只有5000米、东西不过一万米的狭小区域内。淮海战役的收官之战---陈官庄战役拉开了序幕。而陈官庄这座普普通通不知名的小村庄也经历了一段生与死和血与火考验的辉煌历史。
12月6日晚,杜聿明决定各兵团分路突围,孙元良兵团在突围中被全歼,仅孙元良侥幸逃脱。邱、李两兵团害怕被歼,未敢突围,转为就地固守。华东野战军适时调整部署,集中十个纵队紧缩对杜聿明集团的包围。
黄维兵团被歼灭后,杜聿明集团已成瓮中之鳖,为配合平津战役,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从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5日,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打,转入战场休整,开展强大的政治攻势,瓦解被围的杜聿明集团。毛泽东主席为中原、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规劝杜聿明等人“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在20天中,陆续投降的国民党军官兵达1.4万余人。
在这休整的两周内,解放军战士冒着鹅毛大雪掘冻土,挖战壕。那些天里,几千公里长的战壕弯弯曲曲从四面八方通向敌人前沿阵地。这为了减少伤亡,取得最后的胜利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身处我解放军重重包围的国民党军队,仅仅靠南京政府空投补给物资维持给养,然而在解放军猛烈炮火下,空投的物资极为有限,远远不够二十万大军的日常消耗。再加上当时正处天寒地冻时节,天降大雪,国民党军队很快处于没饭吃,没衣穿饥寒交迫的窘困状态,二十万大军转眼间成为饥寒交迫的难民。被困的国民党军队把麦苗、树皮、马皮等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一切能够御寒的东西全烧光了。他们为了争抢空投物资,竟致互相残杀,很多人被活活冻死,饿死,整个包围圈内哀鸣遍野,成为一片炼狱。
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邱清泉发现杜聿明的院子里长了一棵树,就对杜聿明说:“四四方方的院落中间,竟然还有一棵树。这不正是一个“困”字吗?”,于是便怂恿杜聿明将这棵树砍掉。
杜聿明哭笑不得,但又拗不过这位“邱疯子”,只好下令将这棵树砍掉。这就是著名的“伐木解困”的故事。自以为聪明的邱清泉简单认为四四方方的院子里有一棵树是“困”字,孰不知把木砍掉了,就只剩下人了就成为一个“囚字”,同样更不吉利,后来这件事一语成畿,国民党军队不但没有因为“伐木解困”而解困,突出重围,反而连杜聿明等人最后都被解放军的所俘虏,成为阶下之囚,这正应了那个“囚字”。而邱清泉本人也被人民解放军击毙了,这一切都成为了一个笑话。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在处于包围圈的国民党军队抢夺空投食物之际,解放军参战部队60万人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却后勤充裕,衣食无忧。根据淮海战役人民支援前线统计:豫鲁苏皖四省出动民工543万人、粮食43476万斤、担架206000付、大小车881000辆。而当时人口只有40多万人口的永城出动27万支前民工,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磨面队、做鞋队、洗衣队、巡逻队、放哨队等,为解放军运送物资,输送给养。1949年新年来临之际,解放军这边,每人一斤猪肉、五包香烟,大家唱起歌谣、扭起秧歌,其乐融融,这和被困的国民党军队在生死线上挣扎成了鲜明对比。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车流滚滚,人潮汹涌,普通民众用他们的淳朴和善良描绘出一副军民鱼水情的美丽画卷,这场战役不但是军心和意志的较量,同样见证了民心所向,广大人民群众用他们的行动表达了他们拥护谁,反对谁,这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民心的选择,这也是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
1949年1月6日16时,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部全面发起总攻。经半小时至两小时的战斗,即攻占何庄、豆凹、李楼、郭营、李明庄等13个据点。7日,李弥兵团向西撤入邱兵团防区。华东野战军各纵队乘机发展进攻,又攻占青龙集等据点23处。杜聿明集团的防御体系至此全部瓦解。9日,国民党军统帅部出动20余架飞机并施放毒气,掩护杜聿明残部向西突围。华东野战军乘其混乱,于当日黄昏全线猛攻,多路突入,分割围歼,激战至10日16时,全歼杜聿明集团,俘虏杜聿明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也在战斗中被我解放军击毙。
陈官庄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3个兵团;10个军;25个师、1个骑兵旅,共26万余人,其中毙伤6万余人,俘虏17.7万人,投诚2.4万人;缴获各种火炮1699门、坦克107辆、装甲车26辆,及其他大批武器弹药。
陈官庄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也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官庄战役歼敌二十六万人,是我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这是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正义之战,这也是一场民心向背之战,其辉煌的战绩也成为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笔。陈官庄战役向世人更宣示一个道理:得民心者胜,失民心者亡。
今天,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战争的记忆也已写进历史,而发生在七十年前的那场战争依然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牺牲的先烈们也已成为人民心中的英雄,永远值得今天的我们铭记和敬仰。
1963年,永城人民为了纪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们,便在陈官庄村南这片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主战场,建起了“陈官庄淮海战役烈士陵园”。1999年,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陵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革命纪念馆。
2008年又投资1.2亿元,对纪念馆进行了第二次改扩建,2011年11月6日,新馆建成免费对外开放,先后被国务院、中宣部等部门批准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建党百年之际,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成为河南14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成为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今天的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坐落在永城市东北25公里陈官庄南侧。其兴建有烈士纪念碑、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烈士公墓和单体烈士墓群,占地面积3200多亩,而其中的淮海战役陈官庄烈士陵园始建于1963年,占地200亩,安葬着2342名淮海英烈,其中单身烈士651名,是全国最大的单身烈士墓群。如今的纪念馆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每逢清明节,都会有来自周边地区人民群众和学生数十万人到此扫墓纪念,瞻仰先烈,接受红色革命和爱国主义教育,这里成为一座著名的红色历史文化景点,也是商丘红色历史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走进纪念馆内,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高耸入云的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碑体正面镶嵌着周恩来总理的亲笔题词“淮海英雄永垂千古”八个鎏金大字。烈士纪念碑建成于1975年,碑高24.6米,碑顶镶有五星和两支相交的步枪图案组合而成的碑徽,纪念碑底部有贴金的石刻碑文。周围的名录墙上列举了不同编制,各个纵队的烈士英名录。烈士公墓简介中写道:“烈士公墓是革命先烈的长眠之地,是教育后人的场所,是红色记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以巨资重建,意在告慰先烈英灵,正义的事业必定胜利,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加灿烂。”
是啊,今天和平幸福环境来之不易,今天新中国的辉煌灿烂来自于无数先烈们的流血牺牲,今天的我们只有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才可以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这是先烈们的期许,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进入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在漫卷的红旗和玻璃钢浮雕组合而成的背景墙的映衬下,更能让感受到那烽火连天的时代,硝烟与战火,呐喊和厮杀,仿佛瞬间呼啸而至。只见浮雕左侧镌刻的是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右侧画面表现的是人民群众奋勇支前的壮观情景。背景墙前竖立着一座铸铜雕像,铸铜雕像的主题是‘胜利’,一名战士手举钢枪振臂高呼,一位民工手推粮车奋勇向前,诠释了毛泽东主席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揭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就是军民团结的人民战争的力量。“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馆内分为大决战前夜展厅、战役实施厅、战役胜利厅、人民支前厅、缅怀烈士厅等展区,共展出831幅照片、图板、图表,55幅烈士肖像画、场景背景画及战斗场景等,连同多媒体设备一起,让历史重现,让文物变得有了生命,全方位、多视角展示了陈官庄战役真实场面,战斗场面的空前激烈,我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广大普通民众积极支援前线规模之宏大,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让人深深感觉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团结是战胜一切敌人的强大力量。
走出纪念馆,后面是一片四季常青的柏树林,树荫下建有烈士公墓和单身烈士墓,安葬两千多名为国为民英勇牺牲的烈士,翠柏青青,细风轻轻,这些为国为民的烈士长眠于此,他们虽然已经远去,但是他们轰轰烈烈至高无上的事迹,他们大无畏为国牺牲的精神永远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他们是人民心中永恒的英雄。
回望百年的红色革命史,就是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为国为民,勇于担当的使命,回望百年的革命史,就是不忘记革命的艰难岁月和奋斗历程,让今天的我们更加珍惜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天来之不易的灿烂和辉煌。今天实不易,且行且珍惜,把先烈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把先烈的伟大精神继承发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梦想不懈努力和奋斗,这是对于先烈的最好铭记,也是我们回顾历史最大意义。
走出纪念馆大门回眼望去,整个纪念馆都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高大巍峨的纪念碑直入云霄,而纪念碑的金色大字在蓝天白云下依然金光闪耀,纪念馆前高3.1米、宽6米,由铸铜浇制而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塑像赫然而立,他们英姿飒爽,仰首阔步,对未来充满着自信,他们仿佛正带领军队和人民,走向未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这是一段历史的象征,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我们坚定地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梦想一定会实现,这是一份自信,也是一个信仰。
此时此刻,我突然感觉到天是如此蓝,云是如此白,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