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8日,商丘道口公社黄楼村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首《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的红歌唱遍大江南北,千家万户,这首由张华敏演唱,张士燮填词、金砂谱曲的歌曲,曲调清纯质朴,气氛热烈,歌曲中唱道:“麦苗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呀,好像那春雷响四方……。”歌曲描写了村民对于毛主席到来的喜悦心情,也充分表现出广大农民对于毛主席的爱戴和敬仰。
同样,1958年8月8日,对于黄楼村的村民来说,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他们心中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来到了他们的村庄。

1958年8月8日,虽已立秋,但天气依然是非常的闷热。而对于双八黄楼村民来说,这是一个欢心鼓舞的日子,这一天他们最敬仰的毛主席来了。
上午12时,毛主席的专列缓缓驶进商丘火车站。下午4时许,4辆绿色吉普车开进商丘县道口乡人民委员会大院内。这时,身材伟岸,满面红光的毛主席在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中共商丘地委书记任秀铎等人的陪同下,健步走下车来。
在道口乡党委办公室,毛主席仔细观看了墙壁上挂的6面锦旗,最北面的一面锦旗引起了毛主席的兴趣,这面锦旗是湖北省洪湖县文教参观团赠送的,毛主席低声念着锦旗上面的大字:“你们是文化技术革命进步的一面红旗,向你们学习。”随即,毛主席对时任商丘县委书记刘学勤说:“什么是文化技术革命?”县委书记刘学勤简明作了回答。“毛主席,您先看看啥?”刘学勤问。“先看看农业吧。”毛主席边说边往屋外走。
在黄楼村东头“七一”试验田里,10多个小伙子正在田间干活。看到有领导走过来,他们站成两排,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在参观“跃进门”时,人群中有一名小学生认出了毛主席,很快,人们像潮水般涌来,并齐声高呼:“毛主席万岁!”
在黄楼村打井工地,16名打井队员正干得热火朝天。这个打井队已有两年打井经验了,建队以来完成15眼井。毛主席听了汇报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眼井打多深,需要多少天完成?”毛主席问。“打12丈深,20天可以完成。”18岁的打井队员黄诗开走到毛主席身边,边回答边用手比画着,“用锥打一个小眼,然后用翅刷泥。刷泥之后,用五寸锥把泥掏出来,再往下打。”
村民杨光福是当时打井的年轻小伙之一,后来杨光福深情地回忆当天的情景,杨光福说他正在打井,听说毛主席来了,他赶紧从井下爬了上来,那时毛主席正准备上车离开,他三两步跨到主席车前,与毛主席迎上来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杨光福这一生最让他引以为荣的,不是吃饱穿暖的安定生活,不是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而是他那一双被主席紧紧握过的沾满泥巴的手。为此,他7天没有洗手。与尊敬的毛主席那一次握手是他一生最大的荣耀和骄傲。

在路过一块红薯地时,毛主席问:“这是谁搞的试验田?”站在旁边的道口乡乡长徐家麟回答:“乡、社干部搞得试验田。这2亩多麦茬红薯,翻地2尺深,每亩5000株,计划亩产1.39万斤。”
毛主席听罢点了点边头,继续往前走,在路过旁边的一块稻田时,毛主席摸了摸稻穗问:“稻田里怎么没有水?”徐家麟解释说:“今天刚断水,现在正在拔草。”毛主席又问:“1亩栽多少墩?亩产多少斤?”徐家麟回答:“3万墩,计划亩产1500斤。”
毛主席又来到稻田北头,仔细看过稻子生长情况后说:“北边的稻子长势不错,中间的有些稀。”
在参观黄楼村的积肥时,群众朝前拥挤,毛主席挥着手说:“不要掉进粪池了。”
下午5时,毛主席要坐上汽车走了。这时,群众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朝这边涌来,争先恐后地来看望毛主席。顿时,有200多名群众围住汽车,齐声高呼:“毛主席万岁!祝毛主席身体健康!”
5时05分,毛主席乘坐的汽车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在人们的依依不舍中,驶离黄楼村。毛主席虽然已经离去,但是这一切成为黄楼村民永远的记忆,成为他们心中最永恒的情感。毛主席视察黄楼,也成为商丘历史上一件光辉灿烂的大事被记录在后来编撰的《商丘县志》中,成为商丘近现代史上的一份荣耀。

毛主席视察的当天晚上,当时的商丘县委召开了全县干部大会,详细传达了毛主席视察的情况,包括毛主席在视察过程中所说的话。根据干部和群众的强烈要求,决定并提请商丘地委批准,将黄楼村更名为“双八村”,将所在的道口乡更名为“双八乡”,不久双八乡又建立人民公社,即更名为双八人民公社。并于1968年建起了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从此商丘历史上又一座红色文化标志性建筑诞生了。
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
从商丘市310大转盘沿105国道大约北行五公里,就可以看到在路东侧有一座充满五六十年代建筑风格的院落,其白色的门楼坐东朝西有一种高大端庄之气,大门门匾上的五角星更有历史的年代感,十个充满毛体风格的黄色鎏金大字洒脱而飘逸,“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几个大字更凸显它非同寻常的气质。这就是河南省最大的毛主席纪念馆,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

这座毛主席纪念馆始建于一九六八年,在毛主席视察10周年之际,当地政府在视察现场建起了纪念亭和纪念馆。纪念馆全称为“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至今已经有五十三年的历史,历经岁月的沧桑,依然保持着当年红色年代的建筑风格。
纪念馆是一座半工字型建筑,共有主房28间,东西总长95米,南北宽8.8米,高10.06米,占地1800平方米。纪念馆院落南北长125米,东西宽84米,占地面积10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纪念馆外有一尊气宇轩昂、栩栩如生的汉白玉毛主席塑像,院子南边有一座精致典雅亭子,亭子里的水井就是当年毛主席视察过的井。

纪念馆共有五大部分组成,正中大厅和东西四个展厅,正中大厅是毛主席特大巨幅画像七米多高,两侧是毛主席1958年视察黄楼时的两幅巨型彩色照片,大厅中间是毛主席的一尊1:1塑像。各展室内布置着毛泽东主席从青年时期到建国后逝世,一生当中各个时期革命活动的珍贵照片200余幅。
这一幅幅图片承载着中国革命的真实红色历史记忆,再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为首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可歌可泣、鞠躬尽瘁的英雄壮举和丰功伟绩。这是商丘人瞻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的最佳场所。
五十多年来,无数的党员干部来到这里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无数青少年在这里瞻仰历史,崇敬伟人,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更多的民众来到这里了解毛主席光辉而伟大的一生,以及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的不朽功勋和伟大业绩。这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这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承载着革命精神的红色记忆和红色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崭新文化。让革命的红色种子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让革命的理想之花永放光芒,让革命的旗帜永远飘扬在中国大地上,指引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奋勇先前,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921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罗章龙的见证下,建立了商丘车站党组织,这是商丘第一个党组织。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商丘活动的新起点。从此中国红色革命烈火就在商丘大地上星火燎原。1925年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6年建立了第一个县级党组织,1938年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开辟了豫鲁苏抗日民主根据地,1944年9月11日,新四军师长彭雪枫将军在夏邑八里庄不幸牺牲,年仅37岁。而民权李馆地道战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商丘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高超智慧;1948年粟裕将军在睢县指挥睢杞战役,为淮海战役打下了坚实基础。而此后的永城陈官庄一战歼敌26.2万,标志着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此次战役中并且因俘虏了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而陈官庄之名从此名扬天下。1948年12月淮海战役总前委及中原野战军司政后机关进驻商丘,及后来的1958年8月8日毛主席视察黄楼村,这更为商丘厚重历史增添了红色文化的绚丽和辉煌。
商丘是一块具有红色革命记忆的热土,这里边承载着太多的不畏艰难,豪迈奋发的红色故事,在百年的历史当中,在商丘这片土地上涌现了一大批心怀理想,心怀天下的优秀共产党人、也出现了许许多多气壮山河,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这些都成为我们民族的红色记忆,也构成了中国革命独特的红色文化。

有一种思念叫缅怀,有一种继承叫弘扬,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仅是缅怀前辈的光辉业绩,更重要的是着眼于明天,着眼于未来,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特征的红色文化,使之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成为我们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奋发向上,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崭新民族文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精神,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